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污泥回流比作为活性污泥法设计与运行的参数已显示出比其它参数更加重要.试验以实际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为对象,考察污泥回流比对系统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污泥特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回流比为80%时系统总体脱氮除磷效果最好,CODCr、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2%、98%、81%、94%.在此条件下,...  相似文献   

2.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重点研究了在硝化液回流比(α)为100%,内循环回流比(R)分别为100%、150%、200%条件下A~3/O-MBR工艺脱氮除磷特性。结果表明,内循环回流比对COD、NH4_+~-N和TN去除影响较小,COD、NH_4+~-N和TN平均出水分别小于50、2和20 mg/L,去除率分别保持在95%、97%和70%以上。TP去除率随回流比增大而增大,在进水平均TP质量浓度为4.26、7.68和7.70 mg/L条件下,平均TP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67、1.31、0.99 mg/L,去除率分别为60.80%、82.94%和87.14%。同时增大内循环回流比有利于厌氧区磷的释放及缺氧Ⅱ区磷的吸收,释磷量由0.252 g/d增加至1.864 g/d,吸磷量由0.108 g/d增加至2.160 g/d。  相似文献   

3.
利用倒置A~2/O工艺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研究了该工艺缺氧、厌氧、好氧池容比对低C/N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脱氮除磷的影响。在总水力停留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实验设定工况1~工况4缺氧、厌氧、好氧池容比分别为(3:2:4)、(3:1:4)、(1:3:4)和(1:1:4)。结果表明,在处理低C/N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时,池容比对厌氧消化液中COD、NH4+-N、TN和TP等污染物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在好氧段充分硝化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缺氧、厌氧池容比,能够提高倒置A~2/O工艺系统对低C/N厌氧消化液的脱氮除磷效率。工况1对污染物总体去除效果最好,该运行工况下COD、NH_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8.75%、80.12%、65.33%和62.53%。  相似文献   

4.
改良A~2O工艺为当前应用较多的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本文基于工程应用实例主对某改良A~2O工艺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氨氮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平均值已经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但处理低C/N生活污水时,TN去除效果则不够理想,总氮平均去除率仅为40.9%。  相似文献   

5.
16~18污泥龄(SRT)作为活性污泥法设计与运行的参数已显示出比其它参数更加重要。试验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SRT分别为5、10、15、20、25、30d时,系统CODc、NH4^+-N、TN和PO4^3-P的去除率以及污泥特性的变化,试验期间其它运行参数保持不变。试验结果表明:SRT=15d时系统总体脱氮除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生物曝气滤池(BAF)处理效率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和硝化不充分而受到限制的问题,本研究报道了1种厌氧-缺氧-好氧(A~2O)耦合BAF强化污水脱氮除磷和有机物去除的新策略,并进一步探究进水C/N对营养盐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A~2O耦合BAF能够有效去除营养盐,并且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84.9%和92%。C/N对A~2O耦合BAF反应体系COD的去除影响不明显,并且COD去除主要集中在厌氧区域。m(C)/m(N)由3增加至5,TN和磷酸盐的去除效率增加,但进一步增加C/N,TN和磷酸盐的去除不明显,因此A~2O耦合BAF体系的优化m(C)/m(N)是5。  相似文献   

7.
反硝化除磷系统可实现氮、磷的同步去除,但在处理实际低C/N污水时,常需补充碳源以解决碳源不足的问题。采用A~2/O-BCO(anaerobic anoxic oxic-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反硝化除磷系统,通过投加两种常用的外碳源控制进水C/N在4.3左右,考察碳源类型(丙酸钠、乙酸钠)对A~2/O-BCO系统长期运行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批次试验进一步探究不同外加碳源条件下活性污泥的内碳源贮存和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碳源种类的变化会改变微生物的底物贮存和利用特性,进而影响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当采用丙酸钠为外加碳源时,PO43--P去除效果稳定在94%左右,实现了磷的高效去除,但TIN的去除率仅为70.82%;而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时,系统TIN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74%,但磷的出水浓度出现波动现象,平均去除率仅为89.90%。碳源转化分析表明,厌氧条件下,进水丙酸钠含量增多,PHV的合成比例增加,相反,乙酸钠含量增多,PHB合成比例增多;缺氧条件下,DPAOs对PHB和PHV的降解效果与其含量相关,丙酸钠作为外碳源时,PHV的降解速率高且微生物产能效率高,因此PO43--P吸收速率较快。此外,本文提出了不同外加碳源条件下系统的优化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8.
采用ASM2D模型构建某污水厂A2O工艺概化模型,使用污水厂的运行数据和进出水组分实测值校核了模型参数。通过调节排泥量改变系统SRT,考察了在SRT为14d、16d、18d、20d、22d时的整个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当SRT维持在14~16d之间时,系统的出水能够达到较理想的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牡丹江城市污水低C/N水质特点,依据现有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的A~2/O工艺,提出一种改良A~2/O工艺,并投加填料以期解决脱氮除磷过程中存在的碳源竞争、污泥龄矛盾等问题。通过控制回流至预缺氧段的污泥量,回流体积比为15%时,获得最释磷效果,并探讨了其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作用,考察至好氧段的污泥回流量与好氧段NH_3-N去除的关系,并分析了缺氧段硝化液回流量对TN去除的影响,污泥回流体积比为50%时,达到最佳效果,硝化液回流体积比为2.5时,获得最佳处理效果;同时研究了投加填料后污泥龄的调整对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改良A~2/O工艺能够有效地解决反硝化细菌和厌氧释磷菌对有机物的竞争,通过投加填料可有效缓解脱氮与除磷之间存在的污泥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污水为原水,考察了一种分点进水的改良型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原水按照6∶4的体积比分别进入厌氧池和缺氧池后,增加了缺氧池的碳源浓度,提高了该系统的脱氮效果。当进水中碳氮质量比平均为6.84、硝化液回流比为200%,CODCr、TN、NH3-N和T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7.02、36.39、22.99和4.98mg/L时,出水CODCr、TN、NH3-N和T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4.29、10.70、0.18和0.46mg/L,去除率分别为85.53%、70.60%、99.22%和90.76%。  相似文献   

11.
使用A2O-MBR工艺处理人工合成的污水,并考察了该工艺对污水中COD、NH4+-N、总氮和PO43--P的去除效果,同时也研究了污泥的形态及变化。结果显示,该系统对COD、NH4+-N、总氮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8%、68%和70%左右,出水中NO2--N和NO3--N含量平均分别为0.4、4 mg/L。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显示,活性污泥部分已经呈现颗粒化状态,且污泥中含有大量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研究揭示出使用A2O-MBR工艺处理污水,出水水质比较稳定,运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2.
SRT对A2/O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小试规模A^2/O工艺结合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2D),考察了实际污水中污泥龄为8、10、12、15d时对脱氮除磷的影响,并建立了AVO数学模型进行模拟与优化。结果表明,除碳和脱氮率基本不受污泥龄的影响,去除率分别为80%~88%和57%~65%;聚磷菌释磷和吸磷受污泥龄的影响较大,以12d时脱氮除磷效率为最高,出水基本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COD、NH3-N和P在各反应器内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在短污泥龄时受模型结构限制,NO3^·-N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在长污泥龄时NO3^·-N的模拟精度达93%,所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工艺运行;通过分析模拟优化结果,得出最佳污泥龄约为13d,与试验结果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倒置A2/O工艺中增设填料,并对其污泥及硝化液回流方式进行变化后,得到兼具脱氮除磷功能与生物膜特点的改良型倒置A2/O生物膜工艺,并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结果表明,系统采用硝化液回流与污泥回流分离的方式,并增设组合填料与火山岩后,有助于提升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当DO质量浓度维持在2.0 mg/L和硝化液体积回流比为200%的条件下,系统对COD、NH4+-N、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4.9%、92.8%、70.9%和75.3%。DO质量浓度及硝化液回流比对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项敏  陈东辉  黄满红 《广州化工》2011,39(12):127-130
针对上海某污水厂实际运行中的问题,通过小试试验考察不同混合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及进水流量分配对分段进水A2/O工艺影响,以期提高其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混合液回流比对COD、TP和NH3-N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对TN的影响较大,系统的混合液回流比维持在200%较为合适;污泥回流比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影响很大,污泥回流...  相似文献   

15.
马承荣 《广东化工》2013,(16):258-259,257
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A2/O-BAF组合工艺的脱氮除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实现有机物、氮、磷的同步深度去除,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中A标准;COD、NH4+-N和TP的去除率与内循环回流比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曝气生物滤池对氨氮的硝化效率接近100%;在4种不同的内循环回流比条件下,出水TN分别为20.6、14.5、8.2和7.8 mg.L-1,TN的去除率分别为66.1%、76.0%、86.5%和87.1%,TN的去除率随着内循环回流比的增大呈增大趋势;当内循环回流比为200%、300%和400%时,TN去除率的增大幅度呈递减规律;系统中存在着明显的反硝化除磷现象,且内循环回流比增大有利于反硝化除磷。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连续流A2/O工艺对模拟生活废水进行了长期连续实验,考察了低污泥浓度[MLSS=(1500±200) mg/L]下进水负荷与回流比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进水流量改变进水负荷,当进水负荷从5.03 gCOD/(gMLSS·d)逐渐提高至10.05 gCOD/(gMLSS·d)时,COD去除率≥95%,氨氮去除率由69.59%升高为95%,总氮去除率由53.53%升高到80%;当进水负荷由10.05 gCOD/(gMLSS·d) 提高至20.31 gCOD/(gMLSS·d)时,氨氮去除率下降为50%,总氮去除率下降为40%。通过调节进水COD改变进水负荷,当进水负荷从10.05 gCOD/(gMLSS·d) 逐渐提高到124.11 gCOD/(gMLSS·d) 时,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均>90%,总氮去除率从70%逐渐增加到85%。在混合液回流比分别为300%、200%和100%的条件下,回流比对COD和氨氮去除效果影响较小,COD去除率≥90%,氨氮去除率≥95%;回流比对总氮去除效果影响较大,随回流比的增大总氮去除率减小。当内回流比为100%时,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79.76%。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验室规模连续流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处理人工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不同碳氮比(C/N)和溶解氧(DO)工况下改变缺氧池容积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C/N和好氧阶段DO含量较低时,增大缺氧池容积有利于提高TN的去除率和除磷效率,在COD/ρ(TN)(ρ(TN)≈40 mg/L)约为7,DO的质量浓度在0.9~1.2 mg/L的条件下,缺氧池容积增加1倍,TN去除率可达71.1%,PO4^3--P去除率可达94.0%;在高C/N和好氧阶段DO含量较高时,增大缺氧池容积在提高TN去除率和改善出水水质方面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赵蓉  周少奇  伍志研 《水处理技术》2012,38(4):118-121,125
结合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脱氮除磷参数调控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冬天低温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果,然后经过不同混合液体积回流比和污泥体积回流比的运行分析,得到适合工艺运行的最佳值,分别为100%和100%,还对其它参数调控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对工艺整体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到良好的结果。证明A+A2/O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合成废水为研究对象,在AGS系统中探究了CIP对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并揭示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低ρ(CIP)对AGS系统营养盐去除影响不明显,而当ρ(CIP)为3.0 mg/L时,AGS系统COD,TN及TP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1.3±3.2%,72.3±3.6%和74.6±3.1%,显著低于空白组。CIP在AGS系统中的去除主要依赖吸附。CIP降低了AGS系统硝化,反硝化,厌氧释磷及好氧吸磷过程。当ρ(CIP)为3.0 mg/L时,细胞内聚合物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最大净增量为0.6±0.05 mg/g,仅为空白组的54.5±1.6%。酶活性分析表明CIP降低与生物脱氮除磷过程相关关键酶的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揭示当ρ(CIP)为3.0 mg/L时,生物除磷关键微生物Candidatus_Accumulibacter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为4.5%和8.4%,生物脱氮微生物Nitrosomonas和Nitrosospira的相对丰度分别为0.21%和0.19%。  相似文献   

20.
海水对污泥沉降性能及脱氮除磷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BR工艺就添加海水改善生物处理系统污泥沉降性能及对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海水进入生物处理系统可以显著改善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当海水与生活污水的体积比为1:4时,污泥沉降比由86%降为34%,污泥絮凝成团状结构,丝状菌含量下降,且对生物处理系统的氮、磷脱除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