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针对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输入级单相级联H桥(CHB)整流电路的非线性及扰动工况,提出一种基于静止坐标系的非线性优化控制策略。根据系统仿射非线性模型及微分几何理论,提出基于部分反馈线性化的零动态设计方案,对其线性部分采用二次型最优方法以确定反馈增益,并引入谐振环节以实现零相差跟踪;对于零动态则采用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抗扰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在负载大范围扰动时的控制品质。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提高CHB系统在电网电压及负载扰动时的动态响应速度,保证网侧电流及直流电压快速稳定调节,同时使网侧在单位功率因数下运行,各模块直流电压均衡。 相似文献
3.
单周控制三相PFC整流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在三相二极管整流桥上桥臂,反并联全控型开关元件的脉宽调制PWM控制,对升压式(Boost)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拓扑电路的分析,表明在无逆变的要求下,只需对上桥臂各相全控型开关元件,在负半波进行断续导通控制模式下,便可达到功率因数接近1,和交流进线正弦电流的目的,利用单周控制和Matlab/Simulink软件,对上述三相二极管整流的Boost PFC电路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得出了预期的结果,证明在原理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5.
在多数逆变电路的仿真中,通常都是直接采用Matlab提供的PWM发生器,建立逆变电路的仿真模型,很少根据PWM产生的机理,建立PWM发生器的数学模型。对单相桥式逆变电路进行仿真时,建立PWM发生器的仿真模型并和Matlab下提供的PWM发生器的仿真模型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根据PWM产生的原理建立的PWM发生器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为PWM产生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6.
7.
8.
阐述了应用于特殊场合--多绕组单相交流供电系统的级联H桥五电平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及控制方法,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系统的仿真结果.仿真表明该级联H桥五电平变换器运行的可靠性和控制的简易性.系统运行工况稳定,在多绕组单相供电的高压、大功率场合有良好的心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11.
二极管中点箝位(Neutral point clamped,NPC)多级逆变器因其输出电压、功率较高,适用于中、大功率装置的应用。为了得到它输出正弦波形的电压和电流,常要应用脉宽调制(PWM)。实践证明,这种中点箝位多级逆变器中开关元件损耗不均匀,如NPC三相三级逆变器中只有外围的6只电力电子开关元件可作PWM控制,导致其开关损耗和发热远大于内圈6只元件。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充分发挥多级逆变器潜力,中点活箝位(Active NPC,ANPC)多级逆变器被提出。对于中、大功率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电流波形,一些标准要求愈来愈严,希望省去滤波器,为此,对ANPC三相五级逆变器作了分析,并提出采用PWM控制原理,仿真结果表明达到了较好效果,这为进一步开发实际装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探讨了将中点箝位三级逆变器的一桥臂用于单相逆变桥,来作简易单相五级逆变器用,改善输出电压波形。其特点是元器件用量少、成本低、可靠性高。经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证明,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双环控制的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基于双环控制的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在Matlab/Simulink下的建模与仿真。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策略,构建了10 kVA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Simulink模型,并进行了特性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运行条件下,基于该控制策略的逆变器动态响应快,鲁棒性强,输出电压总谐波畸变率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tlab/Simulink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箱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直流锅炉机组蒸汽压力模型,并通过扰动实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然后采用Simulink软件包中的模块封装技术将其封装成一个子系统模块,最后将其添加到SimpowerSystem模块库中以此来补充电力系统工具箱中所缺乏的锅炉模块,从而使SimpowerSystem模块库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相光伏并网系统,以两级式单相并网逆变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为核心,对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5 kW单相并网逆变器的系统仿真模型。采用基于扰动观测的MPPT算法以及基于电网电压前馈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对其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仿真。并用Matlab语言将MPPT算法编写了函数,可以模拟光照变化,分别针对光照不变和光照变化两种情形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其不但保证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快速的动态响应跟踪特性,而且能实现了逆变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的同频同相以及较低的逆变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率(THD小于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