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采用示踪剂法对氯乙烯悬浮聚合动力学试验技术进行了研究,所得到的氯乙烯聚合转化率与重量法转化率结果吻合较好,并对不同引发体系和变温聚合工艺的氯乙烯聚合体系进行了聚合动力学考察,可为优化引发剂体系、缩短聚合时间和提高聚合产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聚合工艺     
本专利是关于在氟化烃或全氟化碳存在下进行聚合物的生产与回收,在聚合过程中通过工艺控制使得在制备较低密度聚合物产品时反应体系几乎不发生结块。本专利尤其适用于采用铬催化剂体系生产乙烯基聚合物。  相似文献   

3.
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聚合装置采用了美国氰胺公司二步法水相悬浮聚合工艺,整个工艺流程均由计算机控制。生产原料以丙烯腈(AN)为第1单体,以醋酸乙烯酯(VA)为第2单体,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巯基乙醇(β-ME)为链转移剂。物料经聚合、缓冲、脱单、水洗、混合、脱水、浆化、溶解、过滤、脱泡等工序制成合格原液,供纺丝生产[1]。1缓冲罐混合单体在聚合釜中反应生成聚合物,聚合物进入缓冲罐,加入缓冲反应的缓冲剂NaOH,使聚合反应速度减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应用》2016,(3):148-150
采用乙烯裂解分离双环戊二烯馏分为原料,将双环戊二烯馏分与溶剂油通过热聚合反应,聚合双环戊二烯树脂。通过改变树脂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原料比,考察其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聚合工艺。最佳聚合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控制在240℃~250℃,反应时间为8 h,原料配比为1:1.5。  相似文献   

5.
至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工厂采用20多种工艺路线生产LDPE,高压法生产LDPE都是采用本体聚合,按反应形式又可分为:气相聚合、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但采用气相本体聚合的居多,杜邦公司则采用少量苯和水改进的本体溶液聚合工艺。乳液聚合法是本公司、杜邦公司、斯潘塞化学公司研究的稍低压力下的聚合工艺,只用来生产聚乙烯乳液。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化工工业聚合工艺所采用的反应设备一般为带搅拌器的聚合釜、流化床聚合釜和环形管反应器等。近20年间,将紧密啮合同向旋转的双  相似文献   

7.
高透明耐冲击聚氯乙烯接枝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透明耐冲击聚氯乙烯接枝聚合工艺,讨论了加料顺序、复合分散体系以及采用聚集粒子乳液、并用碱性物质调节其pH值等对接枝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接枝聚合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酰胺(AM)单体为原料,采用复合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制备出了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研究了聚合体系的pH值、单体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波辐射引发聚合的方法 ,进行了顺丁烯二酸二丁基锡 (DBTM )与硬脂酸乙烯酯 (SAVE)的共聚反应研究。考察了共聚单体配比、无机载体种类及用量等对聚合转化率、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 ,并与相应的热聚合进行了比较。证实了DBTM与SAVE在不同的反应体系及不同的聚合方式下反应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工艺提浓工段副产的高级炔烃容易发生聚合的可能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相关反应的过渡态和能垒,认为装置体系中存在过氧化物和Fe2+等杂质是高级炔烃容易聚合的主要原因,并用聚合物的分析表征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催化裂化过程热量平衡的有效调节手段,再生催化剂取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中。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再生催化剂取热技术的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外取热技术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再生催化剂调温技术和传热强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发现,取热器的控制性热阻为换热管外部流化区域。因此,根据取热负荷公式,分别从传热温差、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3个方面介绍了传热强化技术的进展。重点阐述了环流床传热强化技术,该技术通过借鉴气 固环流思想,能够有效增大颗粒团在换热表面的分率和减小颗粒团的平均停留时间,从而提高传热系数,强化传热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SL-II型乙烯裂解炉炉膛内燃烧与其反应管内石脑油裂解反应历程,对炉膛内燃烧、传热与反应管内裂解反应进行了综合模拟计算,得到了炉膛内烟气速度、组分分布、烟气温度分布及反应管内裂解反应历程。应用非预混燃烧模型及DO辐射传热模型进行炉膛内燃烧、传热的计算;采用分子反应模型预测反应管内石脑油裂解反应的产品分布。结果表明,底部烧嘴的高速射流引起炉膛内组分分布的较大变化,从而影响烟气温度分布。通过裂解产品及反应管壁温度模拟结果与烯烃厂测定数据的比较,证明了模拟计算的可行性,同时选出反应管壁高温区在管长的16~20m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深水低温环境下油气开发过程中井筒内的传热规律,提高深水低温环境井筒内温度的计算精度,以深水油气流动模拟实验系统中的低温冷却传热实验装置为平台,进行了模拟深水低温环境下的冷却传热实验和气液两相流传热实验。根据对流传热准则方程,数据回归得到深水低温情况下的模拟井筒内对流传热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深水低温环境下,流体管内对流传热系数主要受流速的影响,且层流时流速对传热的影响更明显;气液两相流时,不同流型管内对流传热系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各流型流动结构不同,液体流速是影响传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常规气体分馏工艺流程中物料加热过程换热温差大、加热能级严重不匹配的问题,提出一种气体分馏塔物料梯级加热的方法,可大幅度提高加该热环节的?效率;在此基础上,针对气体分馏塔塔顶物料散热造成的热能浪费,提出了一种基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气体分馏塔物料梯级加热方法,通过回收塔顶物料余热,较大幅度地降低工艺蒸汽的消耗,进而显著提高气体分馏工艺的能源利用效率。对银川某炼油化工公司气体分馏系统进行改造,使该系统的工艺蒸汽消耗量减少22.0%,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398万元。  相似文献   

15.
程文龙  韩冰冰 《石油学报》2015,36(11):1402-1410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是分析实际气体混合过程的重要方程,瞬态导热函数是分析多元热流体井筒传热的关键函数。针对目前多元热流体井筒传热模型将多元热流体中多元组分实际气体混合物简化为理想气体混合物进行运算的问题,基于实际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法则与新型瞬态导热函数建立了多元热流体井筒传热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多元热流体井筒内各热力学参数变化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与理想气体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相同参数的多元热流体情况下,理想气体模型各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与实际气体模型结果存在一定差别,证明了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对多元热流体井筒传热过程存在一定影响,将多元热流体中多元组分实际气体混合物简化为理想气体混合物会给计算结果带来误差,降低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实际气体传热模型为进一步准确分析井筒内多元热流体流动与传热规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海上油气田热介质供热系统由于其充分利用油气生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油田伴生气作为加热燃料,可以大量节约能源,同时该系统具有传热稳定、热效率高、采用程序控制运行可靠、设备及系统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在海上油气田生产处理工艺中被越来越多地作为主要供热方式广泛使用.文章对海上生产作业平台热介质供热系统的构成、系统调试进行了介绍,对调试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5万t/a ABS装置EBR单元聚合釜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万t/a ABS装置EBR合成单元通过采用新技术,使聚合时间由72h缩短为35h。根据新技术的控制特点,对原30m^3 EBR单无聚合釜的撤热能力进行了核算。根据计算结果对聚合釜进行了改造,即在聚合釜内新增3组列管,并将列管与夹套并联改为串联,满足了传热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浸没燃烧天然气加热装置换热器换热设计计算时,由于水浴流动及传热的复杂性给设计工作带来的问题,结合国内首例装置实际运行情况,对装置的水浴传热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计算验证了根据加热装置运行的实测数据,使用经典传热公式反算出的管外水浴最大流速。模拟结果直观反映了水箱内部水浴流动及烟气与水浴间的换热过程。结果表明:①装置换热区域结构布置合理,气泡破碎效果较好,增大了高温烟气与水浴的接触面积,进而强化了气液间传热;②在换热过程中,气液两相流是以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冲刷换热器的,换热稳定;③在换热器管壁处,烟气几乎不参与换热;④模拟计算的水浴流速最大相对误差为8.33%,为后续浸没燃烧天然气加热装置的研发和设计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计算水浴流速的数值模拟思路。   相似文献   

19.
根据某800 kt/a催化裂化装置湿法脱硫烟气数据和当地冬季气象条件,按温湿图进行烟气脱白工艺设计。烟气冷却再热法脱白方案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更宽、脱白更有效、节水效果显著,确定采用烟气冷却再热法脱白方案。进行了烟气间壁换热冷却与顺流喷淋冷却两种冷却方式的热力计算对比。结果表明,直接喷淋冷却换热效率高、换热面积大,工艺设计范围内,直接喷淋冷却的循环水量仅为间壁换热冷却的40%~60%。喷淋冷却能显著降低系统能耗,减少运行费用和设备投资,是一种较为经济高效的烟气冷却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通过GCMS和FT-ICR MS方法分析了苯乙烯聚合物中低聚物及高聚物的组成和结构,讨论了抽提蒸馏过程中苯乙烯聚合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抽提蒸馏过程中引起苯乙烯聚合的机理有自由基引发和热引发两种,其中热引发的几率较大;在链引发阶段,1,3,5-三苯基环己烷参与了生成乙苯基自由基的反应,而且抽提原料中的乙苯也参与了苯乙烯聚合的链转移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