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座椅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支撑类家具产品,其体验舒适度直接关联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质量。因此,座椅舒适度的评估是合理设计以及改良座椅设计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山姆·马洛夫椅的舒适性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继而在“工匠意”的设计理念下,以人因工程学角度与实际体验感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从用户体验感的角度对山姆·马洛夫椅的座椅高度、座椅深度、扶手高度、靠背和座椅倾斜度进行了辅助评估,从而提出了关于舒适坐姿动态系统的几点建议,旨在为基于用户舒适性的座椅日常改良与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申明倩  李军 《包装工程》2017,38(10):160-165
目的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女性坐具形制特征及设计思想,为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现代女性坐具提供借鉴。方法详细考证文学典籍、绘画作品、实物遗存等历史资料中所涉及的女性坐具,梳理其形制演变脉络,从形制、功能、尺度等方面挖掘设计思想。结论考证了中国古代女性坐具在矮形期、过渡期、高形期和鼎盛期的常见形制,提炼出古代女性坐具中所蕴含的役人思想以及在"文"和"质"上的相得益彰,并以古代绣墩为原型进行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3.
殷丽清 《包装工程》2019,40(20):159-163
目的 探讨如何适应高校学习形式多元化、满足学生在校园户外环境中学习时对坐具提出的新要求,研究设计原则,梳理出高校户外坐具的设计思路。方法 从大学生使用过程中对坐具材料、造型等的感知角度及坐具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引入实例,结合学校地理环境,针对坐具材料、颜色、功能等方面制作校园户外座椅调查问卷,随机选取使用者进行填写,最后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并进行坐具创新设计。结论 对于有强烈自主学习意识和需求的高校学生来说,校园户外坐具是能满足学习和交流的需求,并使人放松的一类器具。只有适合特定对象使用需求,能使其顺利高效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坐具,才是真正直视使用诉求的优秀户外坐具。  相似文献   

4.
付杨  方海 《包装工程》2017,38(18):239-243
目的研究中国传统坐具框架椅的产生,探索传统器物的传承与创新的方法。方法床、榻是席地而坐时期的主要坐具,而屏风、凭几等是该时期的辅助器具,通过分析主要坐具与辅助器具之间的相互组合的方式,对照坐具由低到高转变之际所产生的框架椅的结构来说明框架椅产生的原因。结果匠人有目的地改变事物结构要素的次序并重新组合能引起事物功能的变化。结论新器物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产生,影响中国椅子发展的框架椅正是通过屏风、凭几、床榻几种原有器物之间不同的组合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火箭弹射座椅动力稳定调节方法设计所应依据的人体参数,对292例飞行员的人体参数及人椅系统组合重心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综合确定了以体重和身高作为调节依据参数,并求出了该参数与人椅系统组合重心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已用于火箭弹射座椅动力稳定调节方法的设计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老年代步车的助立座椅设计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目前老年代步车座椅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椅面的运动来辅助老年人站立的代步车座椅设计方案,并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方案完善了老年人原有的起立方式,给出了具体功能与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主要材料的选择。最后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相关分析,从助立、轻便和舒适的角度为老年代步车座椅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对明清椅的种类、用料选材、制作工艺以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明清时期座椅制作的指导思想。并针对当下人的思想、行为特征以及家居环境的变化,提出明清座椅在现有社会背景下发展的若干观点,用于指导当下生活空间的座椅设计,将有利于推进具有中国形象设计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现代生活方式与家居坐具的整合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曙  罗坤明  张烜之 《包装工程》2010,31(6):18-20,98
从现代生活方式与家居坐具设计之间的关系角度,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坐,再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坐具的设计,从古代坐具的设计到现代生活方式下坐具的设计。从坐具设计的文化、人机工程学、环境色彩学、材料学、还有现代坐具的雕塑化设计趋势等角度分析了现代坐具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的一些因素,对现代家居坐具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垂直冲击下航空假人的动态响应特性。首先开展14 g和19 g滑台冲击试验,对比不同冲击载荷下航空假人的腰椎响应。然后建立航空假人/座椅约束系统分析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研究椅背倾角、座椅俯仰角对乘员腰椎、座椅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9 g与14 g脉冲下的乘员腰椎峰值压缩载荷、椅盆峰值纵向摩擦力及椅盆峰值压力比值均大于加载脉冲峰值比值,因此腰椎压缩载荷、椅盆纵向摩擦力及椅盆压力对加载脉冲峰值均有放大效应,14 g脉冲持续时间长,腰椎的Y向峰值力矩大于19 g脉冲;乘员腰椎峰值压缩载荷、椅盆峰值压力与椅背倾角均呈2次函数关系,在椅背倾角为110°附近时,乘员的腰椎受伤的风险最大;乘员腰椎峰值压缩载荷、椅盆峰值压力随座椅俯仰角的增大而增大,呈2次函数关系,增长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0.
申明倩  李军  滕佳华 《包装工程》2016,37(22):140-143
目的研究古代女性坐具的"役人"思想,挖掘古代女性坐具的设计特色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发。方法通过挖掘古代女性坐具在形制、尺度、功能等方面体现出的"役人"思想,分析这种设计思想与封建礼教的关系,并从设计与艺术的角度分析古代女性坐具在线条、功能、形制等方面呈现出的设计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女性坐具的设计创新实践。结论通过揭示古代女性坐具的设计思想,提炼传统女性坐具的设计特色,为现代女性坐具的"宜人"设计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悬架座椅设计中降低固有频率和保证系统刚度之间的设计矛盾,进一步改善悬架座椅舒适性,将惯容器运用到悬架座椅系统中。建立了ISD(Inerter-Spring-Damper)悬架座椅模型,选出了最适合座椅的ISD结构,并结合三自由度坐姿人体模型(ISO 5982—2001)模型)建立了四自由度人-椅系统集中参数模型。根据座椅台架试验对悬架座椅参数和人体参数进行了识别。分析了模型在不同频段下的动态响应,惯质系数在不同频段激励下的取值,以及惯质系数对座椅舒适性的影响和惯质系数与阻尼的匹配关系。结果显示,将惯容器运用于悬架座椅能明显降低系统固有频率、改善座椅舒适性;惯容器、弹簧和阻尼器三者并联是最适合悬架座椅隔振的ISD结构,舒适性的改善程度和最优惯质系数取值都与激励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HTY-8座椅为原型,建立了具有轨迹发散作用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比较分析了发散火箭在不同冲量和不同弹射条件下对弹射轨迹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零速度或速度较低的弹射条件下,采用发散火箭是必要的。在中高速弹射条件下,由于前后座椅弹射具有一定的时间差,X方向轨迹离散,前后座椅弹射轨迹发散,发散火箭的作用并不明显,尚需进一步分析人椅分离后先弹射的座椅的运动轨迹。在不利姿态弹射条件下,横滚时发散火箭作用并不明显,俯冲时则能够起到轨迹发散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宋画《春游晚归图》中交椅的形制,包括椅圈倾斜度、靠背样式与荷叶形托首、腿部构造与后撑粱位置3个方面,通过对形制细微变化的解读探讨了其演变的路径和客观原因,讨论了身体对舒适性的自觉追求之于家具设计的具体影响,以及作者对中国古典家具舒适性的见解。从大众和小众两个层面的转变探讨了交椅与人的行为、家具历史、家具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行为的角度进一步映证了该交椅演进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弋戈  刘晨澍 《包装工程》2023,44(18):319-327, 340
目的 咖啡店与茶馆是人们品饮的重要场所,其坐具及坐憩环境各具特点,并表达出品饮文化的内涵,选择两者中的坐具及坐憩环境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其中差异理解各自坐憩环境的聚散原因,分析独特在地特征下坐憩环境对人的情感抚慰,以此拓展适应时代变迁的良性创新设计路径,满足各层级精神及心理需求。方法 选择上海咖啡店和成都茶馆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两处如何坐饮及其个中细节,梳理出两种细分业态空间中座椅的应用历史、在地属性,以及两者在各自代表空间中的变化过程。结果 经比较研究得出坐具在城市中的流变经过了器物之用、渗透、融合、人为组织、情感迁移五个阶段,可总结为从器具到场所精神的城市文化形成路径,与人们的生存哲学与生活习惯有紧密联系。结论 以坐憩之小,析城市生趣之大,重视坐具营造形成的空间场所及其生发出的精神,以精细的物质设计塑造城市魅力与民生情怀,解析人们的情趣认知,推动城市之间“饮”文化的包容共存、融合发展,以及习性相通。  相似文献   

15.
坐具设计中的设计符号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凯  俞莲 《包装工程》2012,33(2):36-38,50
旨在从设计符号学的角度来研究坐具设计,在坐具设计的符号系统下,论述设计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编码与传达以及其在坐具设计中的应用。把坐具产品作为符号,把符号学原理运用到坐具设计中,分析坐具符号的所指与能指内涵,更好地体现出坐具设计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象征价值等,为人类生活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尚凯  陈哲  常能  彭欣 《包装工程》2021,42(14):206-211
目的 为了解决椅类家具舒适性设计评价过程中主观赋值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及主观与客观结合时的权重比例的分配不合理所造成的评价结果的较大误差,为椅类家具设计提供更为客观且简单易用的评价方法.方法 运用用户体验理论和FFORDANCE理论构建较为科学和全面的椅类家具舒适性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体系排除决策者在赋权中的主观因素并利用VIKOR法最大化群体效用使评估者接受其折衷解,将熵权法和VIKOR法相结合解决椅类家具设计方案的优选问题.结论 通过椅类家具中办公座椅舒适性设计方案的评价过程及结果验证了熵权—VIKOR法能够解决现有设计评价方法主观赋值存在的问题,实现了评价过程的客观化和定量化.  相似文献   

17.
付小利  叶茂乐 《包装工程》2020,41(20):157-162
目的 研究宋代造园文化的特征及其与古代女性坐具演进的内在关联。方法 以宋代园林的空间布局、使用功能、园林建筑、造园美学、历史变迁为切入点,结合两宋时期的文献典籍、绘画、壁画艺术等相关背景资料,剖析在宋代盛行的造园文化背景下,两宋时期女性坐具的形制特征和演进历程。结论 宋代女性坐具大致经历了由男性到女性(使用主体)、小型到大型、低型到高型的演进历程。宋代女性的生活空间被限制在“庭院深深”的闺阁、庭院之中,因此宋代女性多使用墩、凳等适合家庭生活的小型可移动式坐具;宋代女性在园林中的游观需求和自身生理缺陷(缠足)的矛盾,产生了与园林建筑关系密切的特殊观景坐具——阑槛钩窗(美人靠);宋代公共园林的兴起促进了女性户外出行坐具的发展;宋代造园的女性化审美特征构建了园林、女性坐具、女性三者相互嵌合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户外坐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玲  刘富升  王亚丽 《包装工程》2017,38(8):156-161
目的探讨情感化理念在城市户外坐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从当下城市户外坐具设计的现状与不足出发,通过对"城市户外坐具"、"情感"以及"情感化设计"的理解与阐释,在人—城市户外坐具—环境的交互场域范围,从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3个递进层次,对城市户外坐具的情感化设计策略以及地域性策略与应用进行研究。结论将情感化理念引入城市户外坐具设计中,既能提升环境品质,又能激活城市空间。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也更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体现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以达到人—城市户外坐具—环境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论十里红妆的坐具与卧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芳兰  徐明高  董超 《包装工程》2011,32(12):36-38
通过对婚嫁器物文化的研究,以十里红妆婚嫁器物对生活的影响与意义为启示,从形态、功能、色彩、装饰图案、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重点论述了红妆坐具与卧具,分析了红妆坐具与卧具的设计特点,得出其形态与功能设计的合理性,最后阐述了红妆坐具与卧具的文化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承与整合红妆坐具与卧具设计,对形成具有中国婚俗风格的现代家具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正设计说明:本设计是一款定位在3-10岁的成长型多功能儿童座椅,许多成长型座椅高度调节方式都过于繁杂,所以本方案通过积木叠加这种更为简单娱乐、直白童趣的方式来改变座椅的高度,灵感来源于乐高积木。本方案通过增加"积木零件",增加座椅的高度。座椅翻转成为桌子后,也可通过叠加"积木零件"增加桌面上的遮挡高度,为孩子提供自己空间。椅面的坐垫可拆卸给喜欢在地上玩耍的孩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