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碱对烷基苯磺酸盐吸附损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有效物含量50%的两种国产工业品重烷基苯磺酸盐HAILS在大庆洗油油砂上的吸附及外加碱的影响。实验温度45℃,HABS溶液用矿化度3.83g/L的模拟油藏盐水配制。随溶液浓度增大,HAILS样品1(M=427,CMC=0.86g/L)在0.5~1.0g/1,浓度区间显现吸附峰.最大吸附量1.29mg/g砂,在1.0~3.0g/L浓度区间吸附量缓慢下降。在外加碱影响实验中使用8.0g/LHAILS溶液。HABS样品1和样品2(M=440,CMC=0.78g/L)的吸附量,在外加NaOH浓度分别为6.0~11g/L和4.0~9.0g/L时低于无碱吸附量,最小吸附量分别为无碱吸附量的68%和53%,外加NaOH浓度≥12g/L时吸附量高而稳定。在外加Na2CO3浓度低于~3.0g/L或外加NaOH+Na2CO3浓度低于-8.0g/L时,HABS样品2吸附量低于无碱吸附量,外加碱浓度再增大时则迅速升高。加入Na3PO4+Na2CO3,加量≤12g/L时,HAILS样品2吸附量稳定而显著降低,其原因尚不明了。HABS样品1在储层岩心中的动态吸附量和在油砂上的吸附量随NaOH浓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岩心吸附量不到油砂吸附量的1/10。图4表5参8。  相似文献   

2.
三元复合驱油各组分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实验测定了ASP驱油液各组分在大庆油田矿场试验区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和油藏岩心内的动态滞留量,考察了3种有机牺牲剂减少吸附量的效能,实验温度45℃,油砂由岩心制得,其岩石和粘土矿物组成已测,当溶液含12g/L碱(NaOH或Na2CO3),1200mg/L HPAM时,表面活性剂ORS41(Witco)和B(Stepan)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均经过最大值,出现最大值时的平衡浓度分别为3.1和2.1mmol/L,预吸附牺牲剂生物表面活性剂RH(1.5g/L),石油羧酸钠(5g/L),木质素磺酸钠(10g/L)不改变吸附等温线的形状,但使表面活性剂吸附最大值降低60%-30%,ASP驱油液中,两种碱和HPAM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均为Langmuir型,碱耗达到平衡需要20-30小时,NaOH的碱耗约为Na2CO3的2倍,HPAM的最大吸附量为0.4mg/g油砂,在不使用牺牲剂时,表面活性剂,碱(NaOH),HPAM在岩心内的滞留量分别为0.081,0.210,0.057mg/g岩心(注入0.6PV ASP驱油液,再水驱到4PV),流出液中初见HPAM,NaOH和表面活性剂时的注入量分别为0.2,0.23,0.3PV,相对浓度达到最大时的注入量分别为0.9,0.9,1.0PV,各组分在岩心内的相对滞留量大小依次为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3种牺牲剂降低组分滞留的效果,在作为前置段塞时较混入主段塞中注入时略好。  相似文献   

3.
复合驱体系化学剂静态损失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剂的损失程度直接影响化学段塞的使用效率。仅考察经油砂吸附后的化学剂损失,不能全面反映驱替过程中的化学剂静态损失程度。为此系统考察了三元复合驱体系经油砂和油相吸附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组成、NaOH质量分数及三元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变化。三元复合驱组成为:HPAM1.5g/L,表面活性剂上限质量分数0.3%,NaOH上限质量分数1.2%。实验结果表明,经油砂7次吸附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从0.28%降至0.02%;NaOH质量分数从1.10%降至0.71%;三元体系经油砂5次吸附后,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已无法降至10-3mN/m数量级。经油砂吸附后的三元体系与油相作用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降低,最大降幅达50%,表面活性剂分子量明显升高;而NaOH质量分数降幅较小,最大降幅仅为15.22%;经油砂3次吸附后的三元体系与油相作用后,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已无法降至10-3mN/m数量级。建议将油砂吸附与油相充分作用相结合,综合评价驱替液的化学剂静态损失程度。  相似文献   

4.
刘德新  黄宏度  岳湘安 《油田化学》2004,21(4):364-367,350
实验考察了石油羧酸盐(POS-2和POS-4)/重烷基苯磺酸盐(ORS-41)/碱(NaOH)复配体系与大庆脱气原油(45℃粘度18.7 mPa·s)间的界面张力IFT(45℃)及2种表面活性剂在大庆去油油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复配体系用矿化度4.3 g/L的模拟注入水配制.在复配体系中加入C2~C5正构脂肪醇使实验油水体系IFT达到平衡的时间由~70 min缩短至~50 min,使IFT稳定值(~5.8×10-3 mN/m)有所降低,各种醇的影响力相差不大,C3醇略好.当POS-2、ORS-41、C2、C3混合醇(1∶1)质量比为24∶8∶1时,在POS-2浓度0.6~6.0 g/L、NaOH浓度2.5~12 g/L范围出现超低IFT.POS-4/CTMAB或CPC/NaOH复配体系只在很窄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出现超低IFT.OP类和Tween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POS-2/NaOH体系的IFT升高,升高幅度随加入量和乙氧基数增大而增大.POS-4和ORS-41在油砂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定律,从POS-4/ORS-41/NaOH(2.5/0.83/12 g/L)复配体系中的吸附量(饱和吸附量为1.444和6.741 mg/g油砂),低于从POS-4/NaOH(2.5/12 g/L)和ORS-41/NaOH(0.83/12 g/L)体系中的相应吸附量(分别为2.925和7.581 mg/g油砂).图6表1参9.  相似文献   

5.
以表面活性剂HKH-8为主剂的驱油体系在渤海油砂上的吸附实验表明,用馆陶水配制的驱油体系,在所测浓度范围其吸附量未出现最大值;而用蒸馏水配制的驱油体系,在其吸附平衡浓度为271.8mg/L时,出现最大吸附量(以砂计)2.88mg/g,其表面活性剂HKH-8的损失远小于用馆陶水配制的驱油体系。馆陶水配制的HKH-8在油砂上的实际吸附量小于所测定值。实验还表明,HKH-8在水相中的损失除钙镁离子络合剂的影响外,重要影响因素是矿化度,当加入NaCl浓度≥16000mg/L,驱油体系中22%以上HKH-8由水相转入油相中;当加入NaOH浓度≥8000mg,/L,82.4%以上的HKH-8由水相转入油相中,而若将这种转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利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6.
三元复合驱体系各组分静态吸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三元复合驱体系各组分流经地下多孔性油藏时,与岩石基质长时间作用会引起各组分吸附损失,甚至使各组分脱离最佳配比,影响驱油效率。为了尽量减少吸附损失,提高驱油效率,研究了一元、二元、三元体系中各组分在苏丹油田油砂上的吸附量,比较了同一化学剂在不同体系中吸附量的差别,并分析了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一元体系,石油磺酸盐和碳酸钠在砂粒表面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82和1.50 mg/g;而在石油磺酸盐质量分数为0.1%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体系中,石油磺酸盐在砂粒表面的吸附量降至3.55 mg/g;在三元体系中,碳酸钠在砂粒表面的吸附量增至1.70 mg/g,且当碱的质量分数超过1.0%后,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吸附量均持续上升。在各组分之间的综合作用中,当碱的质量分数小于1.0%时,聚合物降低扩散速率居于主导地位,而大于1.0%后,聚合物的水解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含碱和表面活性剂的HPAM/Cr+3弱凝胶调驱剂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3种有机酸铬中选择一种烯基多元羧酸铬为交联剂,用于交联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制备弱凝胶调驱剂。以阻力系数(RF)特别是残余阻力系数(RRF)作为性能参数筛选调驱剂各组分的用量,得到了基本配方(以g/L计)如下:HPAM(M=1.2×107,HD=25%)0.9 交联剂(有效成分50%)0.18 表面活性剂(ORS41)3 碱(NaOH)8 稳定剂0.2,用大庆某三元复合驱试验区污水(矿化度3824mg/L)配液,其RRF值为清水(矿化度890mg/L)弱凝胶的~45%。基本配方弱凝胶45℃下7天时粘度18.3mPa·s,RF值81.2,RRF值8.2,随时间而减小,120天时分别为12.8mPa·s,66.1和7.3;油水界面张力仍在10-3mN/m数量级,只比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略高;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为0.495mg/g油砂,比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的相应值(0.462mg/g油砂)略高;岩心流动实验中测得的表面活性剂滞留量(0.067和0.070mg/g岩心)也高于常规三元复合体系的相应值(0.054和0.059mg/g岩心)。若用Na2CO3代替NaOH,则碱剂浓度可由6~8g/L提高到8~10g/L。表8参4。  相似文献   

8.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含油和去油地层砂表面吸附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了解阴离子表面活性在砂岩油藏岩石表面吸附的真实情况,对比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在含油和去油地层砂表面吸附的差异,地层砂取自胜利东辛油区辛11-531断块油藏,水洗风干,含油4.93%(称为油砂),此油砂经苯/乙醇(1:1)抽提脱油后烘干,为去油地层砂(净砂),吸附实验温度60℃,ABS在净砂上吸附较快,约10h吸附达到饱和,饱和吸附量为45.1μmol/g砂,在油砂上吸附较慢,吸附达到饱和至少需28h,饱和吸附量为35.6umol/L,较净砂饱和吸附量约低21%,ABS在油砂和净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均呈S形,二者的差别是在高ABS浓度区油砂上的吸附量明显下降。,而净砂上的吸附量大体不变,油砂和净砂上ABS的吸附量在加入电解质量(NaCl,≤20g/L)时大幅度增加,加入碱(Na2CO3,≤5g/L)时略有减少,讨论了产生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认为使用含油地层砂测定表面活性的吸附损耗更接近油藏地层实际情况,与不含油的净砂相比,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吸附较慢,吸附量较少,这有利于表面活性剂驱油作用的发挥,采用浓度适当高的表面活性剂段塞,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化学复合驱体系在地下长距离运移过程中组分浓度及吸附滞留量的变化规律,确定碱对组分损失的影响,用自行研制的30 m长填砂物理模型模拟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过程,通过测量模型沿程不同位置处样品组分的浓度,研究了复合体系各组分的损失、滞留规律以及碱对降低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损失的作用。结果表明,复合体系长距离运移过程中,NaOH、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大量吸附滞留于近井地带(占模型总长0~23.3%),其浓度随运移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随注入体积的增加降幅变缓。NaOH可在占模型总长23.3%的距离内分别降低HPAM和HABS滞留量9.69%和9.32%,使这一部分组分进入深部地带。长距离运移条件下碱对降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组分损失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精细石油化工》2014,(4):40-44
针对室内合成的一种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VESBET-4),结合表面活性剂驱的驱油机理讨论了表面活性剂浓度、矿化度、温度及碱(Na2CO3)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在0.06%~0.15%时,界面张力可达到10-3 mN/m;矿化度为10 000mg/L时,界面张力可达到10-2 mN/m,且当Na2CO3质量分数在0.2%~1.2%时,该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测试了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同矿化度条件下表面活性剂溶液对原油的乳化效果,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09%、矿化度为6 000mg/L时,乳状液可稳定存在24h以上;静态吸附实验测得该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失量为0.45mg/g,小于标准规定的1mg/g;室内驱油试验显示该表面活性剂能使采收率提高12%以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沥青热拌和施工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以基质沥青为原料,研究分析了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自主开发的沥青降粘剂VR-Q1对沥青的降粘效果及对沥青各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沥青降粘剂降粘效果好,能够提高沥青高、低温性能。与国内外两种市场性能较好的降粘剂相比较,VR-Q1对沥青高温降粘、低温增粘效果显著,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高、低温性能。  相似文献   

12.
牛成继  张白玲 《润滑油》1997,12(3):31-33
考察了游离烷基酚对水杨酸盐的清净性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游离烷基酚含量对高碱值烷基水杨酸盐的抗氧化性和清净性均有不利影响,应控制其游离烷基酚含量,确保产品性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卡尔费休电量滴定法测定了PAO中的微量水含量,用润滑油清净剂浊度测定法、石油产品颜色测定法、红外光谱和热重等分析手段评价了冷冻前后PAO的理化性能,考察微量水对PAO冷冻后形成的表面现象及对冷冻前后PAO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水是影响PAO冷冻后外观的主要原因,但对冷冻前后PAO的理化性能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破乳剂结构对原油破乳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檀国荣  邹立壮  王金本 《钻采工艺》2006,29(1):74-75,81
以1,2-丙二醇、四乙烯五胺、多乙烯多胺和酚胺树脂为起始剂合成了一系列环氧聚醚型破乳剂。对破乳剂的支链程度、分子量、EO/PO质量比以及嵌段类型对脱水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破乳剂的支链程度越高,分子量越大,脱水效果越好;同一原油对破乳剂的m(EO)/m(PO)值的要求有一定的确定性,只有当m(EO)/m(PO)值处于或接近最佳值时,才能达到最好的破乳效果;二嵌段与四嵌段破乳剂脱水率较高,无规均聚破乳剂脱水较快,三嵌段破乳剂脱出水色较清;酚胺树脂型破乳剂对稠油有良好的破乳作用。  相似文献   

15.
添加剂对工业齿轮油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硫化烯烃、磷酸酯胺盐、硫磷酸酯极压抗磨剂,含氮杂环衍生物多功能添加剂和防锈剂等,对工业齿轮油抗乳化性能、极压抗磨性能、防锈性能的影响;以及硫化烯烃、磷酸酯盐极压抗磨剂与含氮杂环衍生物多功能添加剂之间的协和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2%~1.6%复合添加剂调制的CKD220工业齿轮油中,磷酸脂盐的正确选用可以提高齿轮油的抗乳化性能、防锈性能和减少防锈剂用量。硫化烯烃与磷酸脂盐、含氮杂环衍生物多功能添加剂的合理组合,可以提高齿轮油的极压抗磨性能和防锈性能,减少添加剂总加剂量。  相似文献   

16.
影响水平井生产动态的因素很多,如油藏物性、流体性质等静态因素,但还没有注水对水平井生产动态的影响研究。文章以TZ402CⅢ油组为例,分析了注水对水平井无水采油期、见水初期、中含水期生产动态的影响,认为注水是影响底水油藏水平井生产动态和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及时做好注水调整是控制和延缓水平井含水快速上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异佛尔酮对环己烯水合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不同有机溶剂对环己烯水合反应性能的影响,优选出适宜的有机溶剂为异佛尔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异佛尔酮用量、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环己烯水合性能的影响,在异佛尔酮与环己烯体积比为4:1,催化剂用量为15%,反应时间为3h的条件下,环己烯的转化率为34.5%,环己醇的选择性为94.8%;同时考察了异佛尔酮-环己烯-水体...  相似文献   

18.
潘志强 《石化技术》1997,4(4):231-233
详细介绍了曲轴偏移对中找正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以及有关注意事项。对其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种类和不同含量高芳香性的催化裂化产物重循环油(HCO)和轻循环油(LCO)作为添加剂,考察了其对常压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HDM)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CO和LCO添加剂的加入,可改善渣油在反应过程中的扩散性能,促进渣油中沥青质的溶解,从而提高渣油的HDM性能,其对加氢脱镍(HDNi)性能的提高更优于加氢脱钒(HDV)。同时发现,加入高芳香性添加剂后,渣油HDM过程中S、N和CCR的脱除率均有提高,反应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明显向低相对分子质量方向移动;随着LCO添加剂含量的增加,渣油的HDNi、HDV性能逐步提高,但当LCO质量分数增加到20%后,其提高渣油HDM性能的作用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丛粒藻烃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丛粒藻的游离烃类以C27—C33烯烃为主,还含有C13—C25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C15、C16、C18—C21)及微量甾烷、萜烷。丛粒藻真空热解烃类为C13—C35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C15、C16、C15—C21)及甾烷、萜烷。这些热解烃类的组成特征与胜利油田孤东地区上第三系含丛粒藻化石泥岩的烃类相似,从而首次证实了这些泥岩中的烃类主要是丛粒藻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