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河清 《泥沙研究》1991,(3):107-113
泥石流是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两相的灾害性急流,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以泥石流为载体,大规模地搬运至泥石流流域沟口堆积扇或江河湖库,泥石流流域属山区特小流域,流域的产沙源主要是冰碛体、滑坡体、崩坍体、堆积体和坡面松散土体.从形成泥石流的产沙机理来看,可分为滑移型产沙过程、搬运型产沙过程、滑移—搬运型产沙过程.泥石流流域的产沙量,包括一次泥石流过程的产沙量、一次泥石流过程的产沙模数、泥石流流域的年均产沙量,都远远大于一般流域.为了有效地控制泥石流流域的产沙,须采取工程措施(以拦沙坝群为最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泥石流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水库和淤地坝的拦沙作用是黄河泥沙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连续10 a的调查和研究,基本摸清了潼关以上黄河流域淤地坝和水库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进而计算了水库和淤地坝在不同时期的拦(引)沙量、反演了黄河流域过去100 a的产沙情势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是水库、淤地坝和灌溉工程拦(引)沙最多的时期,合计达5亿t...  相似文献   

3.
流域侵蚀产沙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昊明  蔡强国 《泥沙研究》2004,(2):76-80,F003
介绍了国内外流域侵蚀产沙平衡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及国内外泥沙来源的主要研究方法;介绍了侵蚀泥沙的坡面~河道运移过程、坡面~河道耦合关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当前河道泥沙存蓄与输移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研究的现状;对比分析了目前流域侵蚀产沙平衡研究中几个主要模型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提出了我国未来流域侵蚀产沙平衡研究中应注重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践证明,在分析流域侵蚀产沙和预测发展趋势的研究中,选择一种既有理论依据,又能反映客观实际的计算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决定着计算结果的精度和计算成果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流域治理的发展方向。在众多类模型中,物理成因模型概念清楚,意义明确,应用方便,适应性强,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模拟方法之一。鉴于土壤侵蚀产沙过程及环境因素的复杂性,该类模型也有需经改进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研究动态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月红  谢崇宝  干平  于琪洋  余新晓 《泥沙研究》2007,6(3):75-80,F0003
土壤侵蚀模型是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有效工具.本文将流域土壤侵蚀模型分为经验模型、理论模型和随机模型,并从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流域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理论模型的发展历程以及随机模型的研究现状,以期能吸收国内外已有经验,促进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并依此为基础对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燕山地区流域侵蚀产沙与流域地质地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地貌学方法研究了燕山地区流域侵蚀产沙与流域形态和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的侵蚀产沙与流域形态有着较好的关系,岩性对流域产沙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利用流域产沙量与流域面积的关系,估算了燕山地区不同岩性流域的侵蚀模数和泥沙输移比.所得结果对于燕山地区侵蚀强度分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蒲河流域二元水循环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于露 《水资源保护》2017,33(S1):155-158
介绍了蒲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和流域综合整治具体措施,比较了治理前后蒲河状况,归纳了蒲河生态廊道的建设经验:以沈阳之“虹”作为核心理念,实施蒲河生态系统修复,建设自然景观环境,打造了“一河三湖多湿地、两岸六区十八景”的景观生态河流,在治理中完成增水、扩绿、通路、治污、扩展、添彩6方面的任务。建议下一步继续加强综合整治,着力抓好新城、新市镇建设,不断加大沿线村屯改造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流域侵蚀产沙模拟研究中的尺度转换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影响侵蚀产沙过程的因素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和变异性,增加了不同尺度间侵蚀产沙模拟的复杂性。尺度转换定义为不同尺度间信息传送,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现象。尺度转换是进行不同尺度间侵蚀产沙模拟的关键所在。认识侵蚀产沙过程中的尺度转换方法是进行不同尺度间侵蚀产沙模拟和尺度转换的基础。本文在介绍了侵蚀产沙的尺度特征后,对侵蚀产沙尺度转换的类型和理论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还强调了尺度转换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流域侵蚀产沙过程随尺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寻求不同尺度下侵蚀产沙过程的变化规律和普遍规律,是进行尺度转换的基础。本文以岔巴沟流域及其团山沟径流场实测水文数据为基础,探讨了不同尺度下流域径流过程、侵蚀产沙过程、水沙关系随尺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峁坡、全坡面、毛沟、支沟、干沟的径流和泥沙分析表明,全坡面将流域径流过程、侵蚀产沙过程、水沙关系有机的区分开为坡面和沟道两种类型的变化过程,而全坡面又对毛沟的径流和泥沙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土地区流域产沙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泥沙及污染物质在自然界搬运、输移,主要依靠运动水流冲刷、挟带来完成.在坡面上一场降雨以薄层漫流形式汇集到沟壑,其流量集中,单位水体侵蚀、挟沙能力迅速增大.本文为了描述象这样的黄土地区径流形成过程中两种不同形式,首先将流域分为面蚀区和重力侵蚀区,然后直接应用干旱地区流域水文模型计算的净雨过程覆盖在坡面面蚀区域上,建立了在坡面层状漫流过程中它所形成的泥沙层状剥蚀、推移质运动方程以及地表流汇集到沟壑河网后,穿过重力侵蚀区的沟蚀悬移质运动方程.本文在这里指出流域产沙主要是由这两种方式引起的. 最后结合岔巴沟流域产沙计算的例子,本文总结了流域下垫面因素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江上游流域产水产沙时空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在GIS技术支持下,应用分布式模型SWAT(Soiland Water AssessmentT001)进行了流域产水产沙模拟。采用1987—1996年的资料进行模型率定,1997-2001年的资料进行模型检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汉江上游泥沙侵蚀量的空间分布图,分析了产沙量和植被/土壤类型、地表径流量以及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北岸丹江片区的泥沙侵蚀量最为集中,汉江上游流域产沙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和地形因素的变化,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对产沙量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SWAT模型可以应用于与径流相关的各种模拟分析并对流域长期连续泥沙负荷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对汉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综合治理和进一步开展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汉江流域综合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八省一院协作组所编写《湿润地区小河站网规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粤东沿海诸小河水系榕江流域赤坎站长系列水文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较为稳定的产汇流关系,为优化水文站网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蒲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评价及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蒲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研究,根据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河流形态、河流水质和河岸植被三方面进行生态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是研究土壤侵蚀预报的基础,是反映流域降雨对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蒲河流域9个水文气象站的日降雨量资料,分析蒲河流域的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可知:蒲河流域在37年的长系列中,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都呈逐步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全年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6—9月,年内降雨侵...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八省一院协作组所编写<湿润地区小河站网规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粤东沿海诸小河水系榕江流域富口站长系列水文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较为稳定的产汇流关系,为优化水文站网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1概述 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问题造成了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行洪压力不断增大,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西部开发战略实施和生态重建的要求,加大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力度迫在眉睫。然而关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实践中的许多应用基础问题仍未解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域侵蚀产沙的地带性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分析不同自然带影响侵蚀产沙的各项地带性因子的组合关系入手,从宏观上对我国流域侵蚀产沙的地带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我国流域产沙模数随纬度和经度变化的曲线,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环境要素对流域产沙影响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元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中游河口镇—潼关区间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在自然地带性、非地带性因子对流域产沙影响的响应机制和交互作用分析基础上,定量得到河潼区间流域产沙的极值区形成的环境要素复合临界。  相似文献   

20.
杨家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杨家沟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变化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效益发挥年限等方面,对杨家沟流域水沙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域径流量、泥沙量的增加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①发挥拦蓄效益的水土保持措施数量有所减少;②沟道工程措施的拦蓄效益下降,沟头防护工程没有被及时修复.同时,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拦蓄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工程措施的减水减沙作用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总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