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响高边坡破坏的因素众多,其中边坡的空间形态、地质结构与岩土参数是主要因素,而地质结构决定着边坡的破坏模式,边坡的破坏模式不一样,其稳定性计算方法、治理加固的方案也不一样,这要求在勘察工作起始即注意边坡破坏模式研究,以便有效布置勘探工作、针对性收集有关资料.巴东县新县城第四系覆盖层广布,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粉砂质粘土岩和泥质灰岩,存在典型的土质高边坡、软岩和硬岩高边坡.以多个边坡为实例来阐述巴东县新县城高边坡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2.
滑坡是三峡库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三峡库区秭归县和兴山县后期灾害规划核查的滑坡大部分发生在大坝蓄水至156 m、173 m高程或暴雨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凸岸。经分析认为,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水位抬高致使河流动力条件及地质成灾环境变化,在降水等其他诱发因素影响下,致使河流凸岸成为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3.
以三峡库区李家湾滑坡为例,对库水位变动影响下的滑坡变形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原位声波测试和室内岩体单轴抗压和耐崩解试验分析,认为滑坡岩性组合特征、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其变形破坏提供了运动空间,库水位波动、水流流动为滑坡内部岩体运动提供了动力条件。由于软弱夹层的存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斜坡内部岩体发生剪切滑移,坡面发生拉裂。在库水位周期性波动影响下,前缘坡脚岩体受到江水侵蚀,泥灰岩软弱夹层向内发生凹陷,岩体发生弯折倾倒破坏;在江水的侧向淘蚀作用下,岩体发生滑移、错动、坍塌破坏。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人工高边坡破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锋  刘红星  徐伟 《人民长江》2005,36(3):44-47
三峡工程的移民迁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大量人工高陡边坡,由于其风险性巨大,备受关注.影响边坡破坏的因素众多,作为内因的地质结构决定着边坡的破坏模式以及破坏机理.以三峡工程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近水平层状地层人工边坡为研究对象,从侏罗系地层岩石学特征入手,分析研究了边坡的地质结构、破坏模式,从岩石力学以及岩石矿物学的角度探索了边坡的破坏失稳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该类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边坡工程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冯建元  冯明权 《人民长江》2007,38(9):117-118
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大园包崩滑体处于产状平缓的红层地区,顺河向长1 160 m,体积560万m3,位于亭子口水利枢纽李家咀坝址左坝肩,直接影响到坝线的选择及水工建筑物的布置.研究崩滑体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有利于分析研究崩滑体的稳定性和制定治理措施.通过对大园包崩滑体周边地质环境、物质组成、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崩滑体崩塌、滑移、堆积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伟姚 《中华建设》2011,(10):106-107
泥石流在西南地区是很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尤其是在四川的很多山区,由于汶川地震过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危岩体和滑坡体,即提供了大量能够移动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源。由于泥石流的突发性和巨大破坏的特性,使得我们对泥石流的预报,以及对潜在泥石流点危险性的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于2006年10月三期蓄水至高程156.5 m.为防止蓄水后库岸可能出现崩塌、滑坡和塌岸等库岸稳定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治理,2005年4月重庆市启动了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Ⅰ类应急抢险项目.奉节县164段库岸为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Ⅰ类应急抢险项目中的一段.该段库岸属于大河沟口-鱼种场滑坡的一部分,滑坡本身已经进行了治理.通过对整体稳定性计算和图解法对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库岸进行了塌岸预测和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预防崩岸的发生,对长江下游扬中河段环形岛屿水动力特性及河势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水动力模型并采用非结构网格中心网格有限体积法求解,对河道断面形态及河坡比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船对指南村崩窝处水位、流速场影响不大,崩窝外侧深槽区陡然剧烈冲刷下切是崩窝发生的直接诱因。对于太平洲洲头左右缘、小炮沙左汊出口段、落成洲右汊出口段等部位,应预防大流量级下主流对环岛近岸河床的冲刷,以避免导致岸坡失稳,甚至在滩地狭窄区域直接冲垮洲堤;太平洲洲头左右缘及泰洲大桥左汊大桥下游侧近岸沿岸水流长期流速较大,使近岸河床属于易冲区,应采取措施预防冲刷以免造成边坡失稳。  相似文献   

9.
通过连续3 a对荆江崩岸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室内土工试验和概化模型试验,分析荆江崩岸特点及规律、河岸上部黏性土的物理及力学性能以及二元结构河岸崩塌过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荆江段崩岸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下荆江多于上荆江,左岸多于右岸;二元结构河岸崩塌过程可概括为坡脚受冲刷变陡,岸顶裂缝形成发育,岸坡渐进侵蚀,河岸失稳导致崩塌,岸坡形态趋于稳定,进入下一次河岸崩塌循环;黏性土含水率对水位变化的响应速度快于对浸泡时长的响应速度;黏性土的起动切应力为0.531 N/m2,影响黏聚力值的临界含水率约为16%,受纵向水流及土体含水率的影响,岸坡在枯水期稳定性较高,在涨水期会产生局部崩岸,洪水期和退水期时坡脚冲刷和崩岸强烈。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自175 m 蓄水以来,地质灾害事件频发,尤其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巫峡库岸段,2008年龚家方斜坡发生380000 m3崩滑,产生高达13 m 的涌浪,严重影响该库岸段航道运营安全。以巫峡口—独龙库岸段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搜集、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等多种手段,在掌握其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岸坡岩体结构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库岸段内斜坡变形及破坏特征,划分出18个潜在不稳定斜坡。分析表明:该库岸段变形破坏模式为复合弯曲倾倒、“V”倾倒、剪切破坏,其可能诱发斜坡整体失稳模式为倾倒型和滑移型。总结出其存在累进性破坏、“锁固段”脆性破坏和整体性破坏3种机理。成果可为今后同类高陡岸坡的调查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同时为三峡库区防灾减灾、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铜陵河段为典型的鹅头型多汊河道,通过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该河段水沙特性、深泓线、平面形态和断面冲淤变化的分析,结论表明,受三峡水库运行和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影响,该河段上游的大通站来沙量大幅减少,河段内各汊道发生相应的调整。其中成德洲右汊和南夹江汊道冲刷发展,成德洲左汊进口有所淤积,造成成德洲右汊和南夹江汊道分流比逐渐增大,对南夹江的防洪造成不利影响。建议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防止河势向不利防洪和航运方向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蒋建东  宋红波 《人民长江》2015,46(19):67-70
三峡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城镇,迁建城镇是三峡库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和实地调研,对三峡库区的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和评价,针对三峡库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发展分化严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上游水文局实测地形、水文、泥沙资料,针对三峡大坝175 m方案蓄水后对变动回水区产生壅水影响,借助SMS平面水流二维数学模型,对成库前后龙门浩河段水流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库后非汛期内,该河段呈库区特性,尾水抬高,流速、水面比降、水流功率大幅下降,汛期河段恢复天然河道,水流特性与成库前一致。取各时期平均流量下的水流特性代表各时期水力因子的平均值,通过成库前后各时期相同流量下龙门浩河段水流特性模拟对比,发现蓄水维持期水力因子的变幅最大、蓄水期次之、消落期最小、汛期则不发生变化。通过加权估算,成库后年内平均水流功率较成库前下降47.9%,同时由于水流功率的年内变化分布极不均匀,将导致河段输沙规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三峡库区蓄水后普遍存在的干流水体倒灌支流库湾的现象,为探究干支流水交换过程中的水动力特征,通过逐月(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实地观测获取三峡库区中部典型支流草堂河库湾水动力参数及水体温度、浊度等数据,分析了水库运行各期干流与库湾的水交换情况及其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差异、干流惯性作用以及支流特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草堂河河口存在明显的双向水流结构,水库运行各期干支流交界面进出水体分布差异显著;特殊的河流走向使得全年多数月份草堂河与干流有效交换量高于其他典型支流;干流水体全年均能倒灌至库湾尾部,水库高水位运行期进出水体在河口呈上下分层结构且连续性较好,低水位运行期则以左右环流为主且连续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长江涪陵段的水沙特性和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该河段河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分析了4种流量组合情况下在三峡水库运用前和运用50年,涪陵港区码头修建前后的水位、流速变化及其影响范围.结果表明,修建涪陵港区码头对该河段的防洪及河势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武娟  吕平毓 《人民长江》2011,42(11):74-76
三峡水库蓄水以后,为了研究三峡库区水质如何变化这一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三峡水库重庆段近几年水质数据的分析,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别对库区干流6个水质监测控制断面和主要支流的3个代表断面近6 a(2003~2008年)的主要污染指标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进行水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库区江段水质参数浓度趋势以下降变化为主,总体水质状况6 a来基本趋于好转;库区重庆江段受总磷污染较为严重,且以呈上升变化为主,应加强对其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17.
沙市河段为三峡水库下游第一个沙质河段,对水库蓄水拦沙的响应较为明显,且河道内洲滩密集,消长频繁,为长江中游典型的滩群河段。通过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沙市河段内滩群演变特征的异同,并结合实测水力因子、参考实体模型试验成果,探讨了蓄水前后滩群演变差异的原因。结论表明:该河段滩群内部通过此消彼长、散乱发展等形式进行着局部格局的调整,但右岸腊林洲边滩始终在滩群演变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他滩体则是该边滩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一特征不会因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而改变;水库蓄水后14 000~20 000 m3/s流量持续时间延长,是导致滩体散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库水升降作用下三峡库区三门洞滑坡变形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琰  邓茂林  李卓骏 《人民长江》2020,51(5):125-130
三峡库区三门洞滑坡自设立专业监测设施以来,一直发生持续蠕滑变形。通过野外调查、GPS监测数据分析,并运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对滑坡进行渗流场模拟,分析了库水位不同升降速率下滑坡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库水位上升时,滑坡的稳定性呈上凸型,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当滑坡以1.6 m/d的速率上升时,滑坡稳定性最大。②库水位下降时,滑坡的稳定性呈下凹型,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不同降速下的稳定性极值不同,但最终的稳定性基本保持一致。③三门洞滑坡作为典型的堆积体滑坡,库水位的升降是导致滑坡发生变形的主要因素,目前一直处于蠕滑变形状态,但不会发生整体性破坏。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动库容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在175 m蓄水位下属于河道型水库,为研究动库容对防洪调度的影响,以三峡水库蓄水后2007~2010年汛期运行观测资料为基础,从水面线分析、典型洪水过程的动库容计算及动库容关系曲线3个方面初步分析了三峡水库的动库容特性。结果表明:2007~2010年期间不同实测洪水的三峡水库的动库容水量在5.94亿~53.33亿m3之间,占总库容的比例为2.24%~19.28%。考虑动库容与否对三峡水库洪水过程的拦蓄量计算影响较大,动库容在三峡水库调洪中起到正、负两种作用;三峡水库的动库容大小受坝前水位、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