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对本钢七号高炉降低焦比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原燃料条件的改善、合理的炉型、优化布料矩阵及大批重、合理的送风制度、高风温、高富氧,以及各项制度的合理匹配是本钢七号高炉降低焦比的主要经验。由于七号高炉率先使用大批重煤气利用率好,炉况稳定顺行,焦比降低,煤比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3000m3级高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炉布料矩阵对高炉顺行和煤气利用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钢7号高炉以前采用的布料矩阵是中心加焦布料模式,通过中心透气性较好的"焦柱"使边缘区气流横向穿过中间区到达中心,增强中间区矿物与煤气流的接触面积,但是实际生产中煤气利用率差。通过对本钢7号高炉布料矩阵的调整,对比分析调整前后顶温、壁体温度和煤气利用率等因素的变化,总结出适合本钢现有原燃料条件的最佳布料矩阵——采用中心加焦结合平台漏斗布料方法使通过中间区煤气流增加,本钢7号高炉煤气利用率提高2%,燃料比降低15 kg/t。  相似文献   

3.
刘波 《金属世界》2011,(6):38-41
对本钢六号高炉(2850m3)强化冶炼实践的过程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精料、提高和稳定炉温、加大矿批重降低燃料比、优化布料矩阵使煤气流合理分布、提高风温、出净渣铁、降低慢风率和休风率等措施,使炉况长期保持稳定顺行,实现了高产、低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德钢2号钒钛矿冶炼高炉通过调整送风制度、缩小进风面积、提高鼓风动能,为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燃料比打下了良好基础。积极摸索合理布料制度、稳定气流、提高煤气利用率,创造了单月煤气利用率40%、燃料比597 kg/t的良好成绩。减少炉内漏水,降低不必要的燃料消耗,促进了炉况稳定顺行。加强日常管理和操作,采用精细化管理为燃料比的继续降低提供了有力支撑。德钢2号高炉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燃料比,使高炉稳定顺行,为进一步降本增效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董辉 《金属世界》2012,(4):65-68
本钢七号高炉以精料为基础,改进喷吹系统,保证均喷、广喷,同时通过上下部相结合,优化装料制度,提高风温并进行高富氧强化冶炼,提高煤粉燃烧率,加强炉前和炉内操作,为提高煤比创造前提条件。高炉煤比逐步提高,炉况稳定顺行,实现高煤比下低成本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6.
本钢4座高炉炉底炉缸采用"国产陶瓷杯+UCAR小块炭砖水冷炉底"复合结构,同时配以适宜的冷却制度,在正常生产中采取合理的装料制度,控制合适的边缘气流发展程度,做好精料工作,加强铁口的维护和管理等措施,保证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和高炉安全稳定生产。实践证明,采用良好的碳砖、综合炉底技术及合理的操作制度,是高炉长寿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7.
由于柳钢地域特殊性以及厂区内场地的限制,加上采购上的困难,柳钢原燃料条件复杂而多变,在粒度、强度、成分上均有很大的波动。特别是在焦炭方面,由于焦化厂干熄焦设备未能彻底完善,导致经常提供高炉水焦、混焦,且在焦炭产量不足时高炉只能使用外购焦和地焦,给高炉精准布料带来极大的困难。1B高炉通过对工艺、设备、自动化程序、管理等方面的优化,使得高炉布料过程的监控更加有效而准确,在制度的执行上也更加精准,最终实现了在复杂炉料条件下的精准布料,炉况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似性原理,建立了按500 m3高炉1∶6比例缩小的180°无钟炉顶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高炉炉喉料面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布料制度下高炉径向料层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边缘平台是在相邻两档焦炭布料量差距较大时形成的,边缘平台越宽,在中心漏斗区加入矿石越多,高炉中心混合层越小,高炉中心气流环带越窄。各高炉根据原料条件和设备条件应有一个大小最优的混合层,混合层合适的宽度范围为15%~30%。不同布料制度下边缘平台区域和中间区域的径向气流速度分布和径向矿焦比分布存在比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在高炉混合层区域径向矿焦比均较小,此时径向气流速度分布与径向矿焦比关系不明显,但与径向粒度大小的关系较明显。在高炉次中心平均粒度较大,气流速度较大;高炉正中心平均粒度最小,气流速度也最小。  相似文献   

9.
7号高炉适时调整操作制度,优化高炉操作,采取"大α角、大矿角"布料,通过稳定焦炭平台、中心加焦保证了中心气流的发展,实现大批重生产,提高了煤气利用和冶炼强度,降低了燃料比,实现了节耗、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钢五号高炉铜冷却壁破损分析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福生 《金属世界》2012,(4):33-35,41
本钢五号高炉由于设计上存在的缺陷,炉腹、炉腰部分长期在高强度冶炼下侵蚀严重,严重影响了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和进一步优化。五号高炉工艺设备技术人员在针对铜冷却壁不同部位破损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逐步在实践中改造,成功解决铜冷却壁破损问题,减缓了冷却壁的破损速度,有效地制止了冷却壁大量漏水对炉况顺行造成的危害,为五号高炉末期稳定安全生产及炉况的稳定顺行达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铜冷却壁的应用取材、制造工艺及广泛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