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洪水过程线放大方法有同倍比与同频率放大方法,前者按设计洪峰流量或某一时段设计洪量控制,以同一倍比放大典型洪水过程;后者按设计洪峰流量及一个或多个时段洪量同频率控制放大典型洪水过程。探讨的是以平滑系数试算法解决同频率方法放大洪水过程线中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2.
花园口水文站是黄河下游洪峰编号的依据站。该站不同量级洪水的发生频次,特别是10000m^3/s以上洪水的发生频次,一直是防汛部门和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对1949年以来花园口水文站实测洪水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善后对10000m^3/s以上洪水的发生次数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1949 ̄1999年花园口水文站在伏秋大汛中共发生186次洪峰流量大于4000m^3/s的洪水,其中洪峰流量大  相似文献   

3.
山东黄河“96.8”洪水演进及漫滩情况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8月,黄河下游连续发生两次洪水,其中8月5日14时花园口站第一号洪峰流量为7600m3/s,13日4时30分花园口站第二号洪峰流量为5520m3/s,由于二号洪峰推进速度明显快于一号洪峰,在孙口站附近与一号洪峰汇合,形成单一洪峰向下推进,22日下午洪水安全入海。由于1号洪峰各站最高水位在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均超过历史最高值,致使140多年未曾漫滩的高滩也大部漫水。夹河滩至高村河段长82km,洪峰传播时间长达100小时,洪水传播速度每小时不足1km。10日0时洪峰到达高村站,洪峰流量削减到6200m3/s,相应水位为63.87m,接近历史最高的198…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河58型下大洪水各级频率的洪峰过程的洪水推演,分洪计算表明,利用温孟滩区,沁南洼地和长垣滩区蓄洪,可以消减特大洪水时花园口和孙口的洪峰流量。极大地减轻了洪水对大堤的压力,以较小的投入和淹没损失,取得较大的防洪效益。因此,利用滩区削峰滞洪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96.8”洪水降雨径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8月5日和13日,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分别 洪峰流量为7860m^3/s和5560m^3/s的两次洪水过程。其中,一号洪峰由三门峡以上和三花区间暴雨洪水组成,二号洪峰由龙门以上来水组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下垫面产汇流规律发生变化,如果将“96.8”洪水的降雨资料移置到50、60年代的产汇流条件下,花园口站的洪峰流量可能会超过10000m^3/s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河58型下大洪水各级频率的洪峰过程的洪水推演、分洪计算表明,利用温孟滩区、沁南洼地和长垣滩区蓄洪,可以削减特大洪水时花园口和孙口的洪峰流量。极大地减轻了洪水对大堤的压力,以较小的投入和淹没损失,取得较大的防洪效益。因此,利用滩区削峰滞洪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黄河下游花园口—孙口河段漫滩大洪水演进中洪峰峰型、洪峰传播速度、削峰率、洪水位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当花园口洪峰流量大于9 500 m3/s后,花园口—夹河滩、夹河滩—高村和高村—孙口3个河段的洪峰传播速度呈逐渐减缓的趋势;②大洪水时,各河段削峰率随着花园口站洪峰流量的增大而略有增大,花园口—夹河滩、夹河滩—高村、高村—孙口河段每百公里削峰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4%、6.7%和8.2%。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利枢纽设计洪水采用三峡水利枢纽上、下游大量历史洪水碑刻、洪痕及历史文献记载,分析历史洪水的大小及重现期。连择P-Ⅱ型理论分布曲线进行频率曲线拟会,并以1954,1982,1981年实测洪水作为设计洪水典型,采用同频率组成法按峰、量同频率控制放大洪水典型年入库洪水作为入库设计洪水,反映了三峡水库建成后的实际情况。对由于系列长度不足所引起的设计洪水不确定性问题,开展了期望概率研究,得出各种时段洪量的期望概率十分接近或稍低于设计频率,均能满足工程指定的设计标准。通过对洪水随机模拟的研究,论证了由于上游干支流兴建水库对三峡工程设计洪水成果的影响和三峡水库对中下游防洪调度的巨大作用。因而为三峡水利枢纽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设计洪水成果。  相似文献   

9.
为避免历史调查洪水误差较大对设计洪水计算的影响和我国过于保守的分析思路导致设计洪水值普遍偏大而影响黄河下游防洪体系合理运行的现状,利用黄河下游花园口站百年实测洪峰流量还原资料,通过洪水频率分析和调洪计算对花园口站在小浪底等水库运用前后的设计洪水频率及洪水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洪峰流量相关图确定了黄河下游各站的设计洪峰流量。结果表明:花园口站天然状态和考虑小浪底等水库运用的1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22 949、12 948 m~3/s,黄河下游夹河滩、高村、孙口站在小浪底等水库运用后1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11 730、11 050、10 100 m~3/s;花园口站天然状态和考虑小浪底等水库运用的1 0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32 301、20 865 m~3/s,小浪底等水库运用后相应的夹河滩、高村、孙口站1 00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19 125、17 100、15 350 m~3/s。对比其他学者的成果和目前采用的设计洪水标准,所得结果较小,现有堤防设防标准自然相应提高,表明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客观上存在一定余地,为解放北金堤滞洪区与明显减小东平湖滞洪区的分洪概率和分洪量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采用"两道防线"与生态治理、因滩施治相结合的"三滩分治"模式治理黄河,进而使黄河下游成为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相似文献   

10.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小花间洪峰增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璞  李萍  陈岭  李锐 《人民黄河》2013,35(3):4-5
统计了黄河下游小浪底—花园口区间发生洪峰增值的洪水场次,分析了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洪峰增值的原因。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造成花园口以上河道床沙粒径变大,床面阻力增大,槽蓄量大;在水库排泄高含沙量水流时,作用于床面上的剪力增大,河床形态阻力突然降低导致流速增大,使得槽蓄量突然减小,洪峰流量、水量沿程增大;其他条件相同时,前期的河道流量越大,槽蓄量越大,引起的洪峰增幅也越大。  相似文献   

11.
花园口站洪峰增值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花园口"04·8"、"05·7"、"06·8"连续3年的异常洪水,指出:①河床组成与高含沙洪水是花园口洪峰增值的主要原因;②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是洪峰增值频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花园口站洪峰增值经验预报公式并进行了验证,同时建议:①成立花园口洪峰增值研究小组;②在小浪底一花园口河段增加测验断面,监测洪峰增值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服传统的同频率放大修匀法计算繁琐等缺点,提出了一种计算设计洪水的新方法——同频率直接放大法。该法基于洪水峰、量同频率原理计算放大配比,分时段放大典型洪水,可直接得到设计洪水过程线,不需要修匀流量或调整放大倍比以满足洪峰、洪量符合设计频率的要求,避免了修匀的繁琐计算和随意性,能保持典型洪水模式。算例显示,同频率直接放大法推求的设计洪水与传统放大修匀法的结果非常接近,时程分配与典型洪水高度吻合,可在工程设计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3.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花园口站百年一遇洪水为15700m^3/s。即使发生1958年型22300m^3/s的洪水,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的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也会小于10000m^3/s。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不仅削减了洪峰,同时也使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在运用初期3-5年内水库将下泄清水,  相似文献   

14.
孙繁亭  李勇 《陕西水利》2011,(2):127-128
本文在对曲惠河引水枢纽不同频率设计洪峰流量进行分析时,采用洪峰流量模比系数地区综合频率曲线法、洪峰模数法两种方法,通过三次5个年份的洪水调查资料确定历史洪水重现期,计算得出不同频率设计洪峰流量值,并进行了两种方法的比较和准确度的分析,可为提高曲惠河引水枢纽的引水能力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5.
赵业安 《人民黄河》2003,25(12):15-16
对黄河下游历年秋汛洪水的降雨、来水来沙特性以及秋汛洪水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天然情况下黄河秋汛洪水发生的几率较大,可占花园口站5000m^3/s以上洪峰总数的1/3。龙羊峡等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秋汛洪水的洪峰与洪量均已大幅度减小,地区来源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上游来水比重减小,渭河、泾河、北洛河及伊洛河、沁河已成为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经小浪底、陆浑、故县等水库调节后,黄河下游秋汛洪水的洪峰流量下降到2000—4000m^3/s。秋汛洪水的特点是洪峰流量较小、洪峰历时较长、洪峰水量较大、含沙量较低。秋季洪水一般在下游不会漫滩,冲刷均发生在主槽内,对抑制黄河下游主槽淤积、维持主槽的过洪能力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1988年8月9日之后,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问内,黄河下游连续发生了4次洪水。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分别为6400、6300、6900、6620m^3/s。洪水的特点是。洪峰连续出现,中水持续时间长,花园口站流量大于3000m^3/s时间达18天,大于5000m^3/s时间达8天多;总水量较大,8月份总水量较多年平均偏多32%。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洪水期沙峰滞后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恩惠  董其华  张清  郭西方 《人民黄河》2006,28(3):19-20,39
简要分析了黄河水沙异源的情况,指出沙峰滞后、洪峰与沙峰不同步是造成黄河下游涨冲落淤和小水大灾的主要原因。根据小浪底下游各站沙峰均滞后于洪峰的35场洪水,对沙峰滞后于洪峰的特性进行了剖析,建立了小浪底、花园口、夹河滩、高村、孙口、艾山、利津各河段沙峰滞后时间与上站洪峰流量、沙峰含沙量、洪水传播速度、悬移质泥沙群体沉速之间的回归方程,可以用来查补延长沙峰滞后时间,为下游各站沙峰传播时间的准确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基本相同的水量条件下,设计了4种出库洪水方案,其洪峰流量分别为2600、4000、5000、6000m^3/s,利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小浪底水库相同水量不同调控洪水过程中黄河下游特定河段水位的变化情况,比较了各方案洪水前后相应平峰流量的水位降幅。结果表明:①各方案均表现出随着历时的增加沿程各断面同流量水位降低;②总来水量和来沙量基本相同时,不同设计洪水前后同流量下水位降幅与设计洪水洪峰流量成正比;③总来水量和来沙量基本相同,设计洪水洪峰流量超过5000m^3/s时,同流量下水位降幅不明显;④漫滩水量增大时,洪峰前后水位降幅减小。  相似文献   

19.
1996年8月上、中旬,黄河花园口站分别出现了第一、第二次洪峰(以下简称“96·8”洪水),洪峰流量分别为7860和5560m~3/s,8月10日和15日两洪峰分别通过高村站,流量为6200和4470m~3/s,相应水位为63.87和63.34m。两次洪峰在孙口河段合并为一个洪峰向下推进,于22日安然入海。这次洪水从流量和水量上看虽属中常洪水,但水位表现异常高,传播速度慢,使得河道控导(护滩)工程大部分漫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1漫顶工程防护概况在“96·8”洪水中,山东黄河共有102处、121…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吉木乃县的塔斯特水库为例,采用在无资料或缺乏资料地区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中常用的洪峰洪量模数法、地区洪峰流量模比系数综合频率曲线法和推理公式法3种方法进行塔斯特水库设计入库洪峰流量及各时段洪量的分析计算,分析比对不同方法设计入库洪水计算成果,同时对计算成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入库洪水计算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