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清桃园控导工程处于黄河下游典型的“S”型弯道中段右岸。近年来,工程所处河段河势上提右移,淘刷工程上首滩地,形成新坐弯,并引发一系列不利河势,对防洪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在对河道特征,历史沿革,河势变化原因及不利影响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固桃园控导工程并进行其上延工程规划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荆江大堤文村甲护岸工程于2002年3月中旬长江最枯水位期间发生了严重的崩岸险情。究其原因有:一是重大河势变化,导致枯水主流进入左汉,变支汊为主泓,河床大幅冲深,且随着冲刷的扩展。主流线贴岸,在护岸工程坡脚淘刷出深坑,使护岸工程失去支承而垮塌;二是护岸区河床土质结构松散。易被冲刷。值得注意是,文村甲护岸工程尚未稳固,上下游河势也未稳定,仍有再次发生崩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河势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减实卫星遥感监测影像,分析了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下游河势现状,并通过对比近几年河势变化情况,分析了调水调沙对河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经过多年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刷深,过流能力大大增强,河势也相对稳定;②一些原来靠溜较好的工程,如驾部、南裹头、马庄、马渡险工等,有脱河脱溜的趋势,建议对这些河段加强河势变化监测;③在多年调水调沙作用下,毛庵—三官庙、黑岗口—东坝头河段工程靠溜状况趋好,河势逐步向有利方向发展,尤其是柳园口—欧坦工程河段,大部分原来不靠河的工程开始逐步靠溜,当前河势较为顺畅。  相似文献   

4.
概述为改善葛洲坝大江下游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的一系列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其中分析了坝下河势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论证了解决大江下游通航问题的关键在于及早修建河势治导工程——二江导流堤,其作用二江主流左移,二江河槽进一步刷深,二江与大江水流交汇点随之下移,笔架山河段不再成为上行船队的难点。指出:在枢纽正常运行期间,更要精心进行泄洪调度.有计划地轮流冲刷二江及大江河槽.以保持坝下河床为W彤横剖面。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986~2002年黄河下游花园口站来水来沙条件与山东段河道的冲淤概况,结果表明在长期中小水作用下,黄河山东段河势演变显示了“小水坐弯、上提”的特点。分河段叙述了河势演变要点与整治工程以及东坝头以下两岸工程分布状况,阐明了河道自然情况下的演变与有工程约束情况下的河势演变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同时指出,为达到稳定河势、控导主流的目的,仍需要增建一定规模的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6.
沁河下游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横河、斜河等畸形河势时有发生,危及堤防安全。通过分析沁河下游河道历史河势、现状河势、大洪水河势、典型河势流路,提出消除畸形河势的工程措施是:在下游主河道一定位置安设低标准护岸,或局部不连续修做垛体;在堤防凹入部位与凸出段堤防平顺方向修做防护工程;将S形河势裁弯取直等。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河势对取水防沙的重要性,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不同河势下取水口的布置原则,最后指出枢纽上下游整治工程对稳定河势,改善取水防沙条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河势对取水防沙的重要性,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不同河势下取水口的布置原则,最后指出枢纽上下游整治工程对稳定河势,改善取水防沙条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天然河道中,河势演变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一个河段内,一般可归纳出2-3条基本流路,为控制河势变化,需要选择出一条基本流路进行河道整治,当连续发生枯水期或洪水期时,部分河段的河势可能出现大的变化,为防止不利河势向下游传播,可修建较长的龙头弯道工程,利用龙头弯道工程分段调整,控导河势,保持河势稳定。  相似文献   

10.
2012—2016年五年间,大玉兰控导工程因大溜冲刷和回溜淘刷等原因险情频发,对工程安全造成了威胁。根据出险情况,分析险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利河势影响、根石不足、河床下切等。通过对险情成因分析,应采取加固根石、加大不利河势治理、加强非防洪工程建设等应对措施,有效应对突发的险情,确保防洪工程安全和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土石坝溃坝离心模型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制成功了一套土石坝离心模型溃坝试验系统,采用旋转接水环,确保了高加速度条件下溃坝试验过程中能持续提供足够的对坝体进行冲蚀的水量;采用先进的数据量测方法和图像采集系统能多角度捕捉和摄取土石坝的溃坝全过程,且该系统在高加速度和泥石流条件下能正常工作。利用该离心试验系统以32cm坝高的模型对最大坝高达32m 的3 种不同坝高均质土石坝进行了漫顶溃坝模型试验,研究了坝高对均质坝溃口发展规律和溃坝洪水流量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坝高的增加,溃口的纵向下切与溃口边坡的失稳坍塌速度明显加快,溃口流量过程线更为陡峭,峰值流量增大,且峰值流量出现时间更早,溃坝历时更短,因此,溃坝致灾后果将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研制成功了一套土石坝离心模型溃坝试验系统,采用旋转接水环,确保了高加速度条件下溃坝试验过程中能持续提供足够的对坝体进行冲蚀的水量;先进的数据量测方法和图像采集系统能多角度捕捉和摄取土石坝的溃坝全过程,且该系统在高加速度和泥石流条件下能正常工作,利用该试验系统对最大坝高达32m的三种不同坝高均质土石坝开展了漫顶溃坝离心模型试验,清楚揭示了其溃决机理,研究了坝高对均质坝溃口发展规律和溃坝洪水流量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坝高的增加,溃口的纵向下切与溃口边坡的失稳坍塌速度明显加快,溃口流量过程线更为陡峭,峰值流量增大,且峰值流量出现时间更早,溃坝历时更短,因此,溃坝致灾后果将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根石走失一直是黄河坝岸中较为突出的工程问题,直接影响着坝垛工程的基础稳定与整体安全。基于Flow-3D软件建立了根石冲刷坍塌走失数值模型,并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算例进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中泥沙面计算值和物理模型试验实测值吻合度高,说明数值模型可用。随后基于数值模型计算了实际坝垛工程的河床冲刷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坝前头处冲刷坑出现的时间最早,冲坑最深,随着水流的持续淘刷冲坑向上跨角和下跨角区域发展,此2处的冲刷坑深度相近,部分泥沙在坝裆间由于水流漩涡作用形成堆丘。坝垛工程中容易出险的部位为坝前头和上跨角,实际工程中应主要对这两处进行防冲加固。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荆江河段河岸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荆江河段水沙输移变化,河道冲淤变化以及典型险工段近岸坡度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河岸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坝下游河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少,荆江河段普遍发生冲刷,部分地段近岸河床的水下岸坡冲刷变陡,河岸稳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隐患,局部河段甚至发生了崩岸险情,已影响防洪安全与河势稳定等;建议加强荆江险工段的监测,对已发生的崩岸险情进行及时治理,对以往护岸工程的薄弱地段或可能发生崩岸险情的地段需及时加固守护;建议加强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道演变与治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了滦河承德河段在两岸堤防工程及拦河坝工程修建前后,不同设计洪水的流场变化及河床变形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堤防工程平面布置是合理的,设计的防冲措施可以抵御该处的局部冲刷,拦河坝工程降低了河床冲刷,工程防洪标准可以达到50年一遇。研究成果为该河段防洪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小型土石坝水库除险的病险类型归纳起来主要为渗漏和稳定变形两大问题,渗漏表现形式主要为坝体渗漏、坝基渗漏及绕坝渗漏;变形主要包括坝体滑坡、坝体裂缝及冻胀;坡面亏坝、浆砌石塌滑、塌陷;溢洪道边坡失稳;输水洞闸室基础沉降。  相似文献   

17.
对小型土坝的破坏机理及维护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许多小型土坝主要是受到波浪的侵蚀、渗流和降雨冲刷等的破坏,针对这些破坏,提出了采用灌浆、护坡、帷幕和排水等工程措施来维护小型土坝。  相似文献   

18.
橡胶坝塌坝产生的最大泄流量是汛期橡胶坝控制运用的关键,为了快速准确地计算橡胶坝塌坝产生的最大泄流量,依据橡胶坝坝高、河道比降、蓄水量、坝长及塌坝时间等因素组合了102个塌坝方案,模拟计算了塌坝产生的最大泄流量。分析表明,橡胶坝塌坝产生的最大泄流量与坝长、蓄水量、河道坡度、坝高、塌坝时间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橡胶坝塌坝产生的最大泄流量估算经验公式,该公式包括了蓄水量、塌坝时间、坝长、坝高、侧收缩系数等因素。经验证该公式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19.
并行电法在快速检测水坝渗漏 通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进堤坝电阻率测试技术,提出了并行电法快速检测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检测系统。通过在水坝背水坡不同高程布置测线,将供电负极分别置于库内堤坝左侧、中间和右侧水位下用AM法(单极供电)采集数据,按空间坐标组合电位数据体实现立体电阻率反演。现场试验表明,并行电法测试系统工作效率高、电阻率成像清晰,对水坝渗漏通道追踪效果明显,提升了水坝渗漏通道检测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系统分析了2008年三峡水库实施175 m试验性蓄水10年来,进出库水沙特性、库区泥沙冲淤情况、坝下游水沙变化与河道冲刷情况,结果表明:入库沙量大幅减少、来沙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水库淤积量大幅小于预期、淤积形态良好,重庆河段未出现累积性淤积;坝下游河道发生大范围强烈冲刷、河道河势总体基本稳定;水库及坝下游航道条件大为改善;水库调度指标不断优化调整,试验性蓄水使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等方面提前5年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方对三峡工程在防洪、航运、供水、发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三峡水库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道冲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累积过程,仍需长期跟踪观测与研究。建议:进一步优化汛期水库中小洪水调度等,研究形成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的新模式;建立坝下游河道崩岸预警机制;持续开展水文泥沙原型观测与科学研究工作,为三峡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推进长江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