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范瑞瑜 《中国水利》2003,(12):71-73
1998年以来,山西省大力推行了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全省黄河流域已有1.4万多座淤地坝进行了产权改制。从改制的5种形式:拍卖经营型、股份合作型、租赁管理型、创办实体型、承包管理型的具体做法和运行管理效果来看,80%的淤地坝得到恢复和改造,加固和除险,且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浅谈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管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的淤地坝管护问题提出了思路和意见,即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解决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状况,真正做到"谁受益、谁管护",以保证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列举大量实例说明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经营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可以使淤地坝责、权、利及管理、维修等问题都充分得到落实和解决,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文章还就如何推进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措施,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等综合功能。针对甘肃省目前淤地坝水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坝地利用率低、种植结构不合理、部分工程运行状况不良、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结合淤地坝建设的实际和经验,提出了通过配套设施、提高坝地生产力、优化运行方式、防止坝地盐碱化等途径.提高淤地坝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运行管理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黄泥沙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运行管理模式分为:集体管理型、承包型、租赁型、股份合作型、拍卖型、经济实体管理型和乡(镇)水土保持站统一管理型等。通过对多种运行管理模式的介绍与评价,提出了今后的运行管理建议为: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②多渠道筹集管护资金,全面落实管护责任;③研究制定运行管理办法,健全管理制度;④做好政策调研,尽快出台优惠政策;⑤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力度等。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今后需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淤地坝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责权不明、管理不善,使大量工程老化失修、病险坝库日益增多,已严重制约淤地坝工程健康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上中游地区积极尝试和探索新型的管理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尤以陕西省最为明显.其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事例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调研是基础、宣传是动力、政策是保证,要注重利益驱动和机制创新,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吕薛锋  王程 《陕西水利》2022,(2):176-177
本文以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能否蓄水问题进行探讨,比较淤地坝与小(2)型水库的区别与联系,结论为淤地坝不宜长期蓄水,提出淤地坝(碾压型式筑成)确有蓄水需求,必须经专家论证,提高工程建设和防洪标准,除险加固后,按照水库模式运行管理,同时认为水坠坝不宜作为水库蓄水使用.  相似文献   

9.
段菊卿  王逸冰 《中国水利》2003,(9):47-47,46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沟道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现行淤地坝的防洪标准符合黄土高原地区的洪水泥沙特征,能够满足淤地坝防洪与生产的安全需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建设,在坝系内布设具有一定防洪能力的治沟骨干坝,可发挥上拦下保的作用,有效提高小流域坝系防洪标准,确保整个坝系工程的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规划本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充分发挥淤地坝作用的思想,在认真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并通过建设淤地坝的可能和需要确定出建设规模、近期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1.
淤地坝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其春 《人民黄河》1998,20(7):22-2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淤地坝“有人种,无人管”“公坝私地”矛盾突出,淤地坝的建和泥沙的建,管,用脱节,管理粗放,使得原有淤地坝“长寿的不健康”新建工程“健康的不长寿”。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大力建设沟坝地、缓坡丘坡地集中建居民点发展畜牧业,同时应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修建淤地坝。  相似文献   

13.
蒋钢 《人民黄河》2000,22(12):19-20,22
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十几年来坝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各地的一些典型做法,针对治沟骨干工程坝系建设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提出在坝系建设中应注意以小流域为单元、支毛沟为重点,最终达到冲淤平衡的规划思想,并对坝系规划的范围、流域面积的确定和工程水沙计算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及分析土壤侵蚀模型试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小流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的方法。认为在水力侵蚀最活跃的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流产沙的关键因子,从而需要抓住降雨与侵蚀产沙这对主要矛盾,根据降雨侵蚀空间或时问的集积效果来实现模型流域与原型流域产沙特征的相似。为保证沟道坝系地貌演变相似,除降雨历时遵循重力相似条件外,模型降雨产沙关系还应通过借助天然资料率定产沙量比尺的途径与原型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首先根据天然小流域特点概化出原型条件,然后按照黄土高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方法,设计和制作出几何比尺分别为240及960的两座模型,并通过原型资料及预备试验修正了产沙量比尺。最后,利用较大模型的试验结果对较小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提出的黄土高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思路及以原型和模型的产沙量之比作为产沙量比尺的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减沙作用及其时效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河近年来沙锐减的背景下,需要深入探究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减沙作用。本文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淤地坝拦沙与入黄泥沙减少量的关系、拦沙作用的时效性以及坝地的减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淤地坝拦沙量一般大于或等于相应的入黄泥沙减少量;流域的林草梯田覆盖率越大、地表土壤粒径越粗,淤地坝因拦沙所致的减沙量占其拦沙量的比例越小。淤地坝拦沙作用的时效性非常突出,拦沙库容淤满即基本失去拦沙能力。失去拦沙能力后,淤地坝仍可依靠拦沙所形成的坝地发挥减沙作用;如果流域的林草梯田覆盖状况较差,坝地减沙作用的"空间影响范围"可达自身面积的4倍。不过,随着流域的林草梯田覆盖率增大,单位面积坝地的实际减沙量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骨干淤地坝坝面低成本过水,分析了淤地坝坝面过水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抗冲性能,并对试验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抗冲性能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石灰土、三合土不适合做坝面过水材料;水泥含量为10%的水泥土的抗冻融、抗渗透和抗冲刷等性能均满足10 m以下坝高的坝面过水材料性能要求。采用分段铺设不同材料的方法,可实现坝高高于10 m大型淤地坝的坝面过水要求。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水平梯田现状及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平梯田是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农业增效、生态修复的双重功能。基于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2012年黄土高原地区梯田现状:规模、分布、质量、利用方式及其减沙作用。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底,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水平梯田371.29万hm2,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黄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山西省河龙间支流流域,这些区域水平梯田面积占黄土高原梯田总面积的54.3%;渭河、泾河、祖厉河流域梯田质量等级较高且多以农耕为主,河龙间梯田多为4~6 m的窄条梯田,质量较低,梯田退耕现象普遍存在;未来甘肃省黄河流域梯田建设应以旧梯田改造为主,新建梯田发展空间为新增5%~15%,河龙间发展潜力为新增25%;基于梯田减沙的计算方法,现有水平梯田潼关以上地区减沙能力约为5亿t。  相似文献   

19.
基于淤地坝建设的黄河中游泥沙粒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冉大川  郭宝群  马勇 《人民黄河》2005,27(11):28-30
以黄河中游河口镇一龙门区间及四条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认为: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龙区间粗泥沙占比(粗泥沙量占年输沙量的比例)、淤地坝减沙量和拦减粗泥沙量均呈下降趋势,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的时效性较为明显;②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皇甫川、无定河、三川河流域泥沙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均有细化的趋势;③黄河中游绝大部分流域泥沙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同时变小,泥沙明显变细;④淤地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不仅具有减沙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拦粗排细”作用。鉴于此。减少黄河粗泥沙的重点支流应首选窟野河和皇甫川。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水资源承载力核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根据黄土高原62个气象站1980—2008年气象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通过构建适合黄土高原植被蒸散量与需水量的模型,研究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估算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植被理论覆盖率,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可参考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主要植被类型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需水量分别为:刺槐林450~800 mm,油松林500~900 mm,紫花苜蓿300~600mm,苹果400~700 mm。在有效的自然降水条件下,黄土高原各研究站点的林草植被理论覆盖率分别为:阔叶14%~65%,针叶13%~60%,草地7%~51%,经济林16%~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