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围绕长期以来我国水利项目的投资来源于国家、省、市、乡、镇的农民的投资,但水利项目的管理体制长期定位于“国有”或“集体所有”,未能直接反映项目的投资来源这一种产权不明的管理模式,分析我国水利投资来源,结合“十五大”精神,提出水利项目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按照水利项目功能建立共同所有制和公众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投资收益”型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收益,在提高移民的经济收入。项目前期成果质量对于拟建项目的成败起着较大的作用,而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又是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内容,项目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案例简要阐述了新建“投资收益”型后期扶持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自推广项目法施工以来,施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项目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施工生产管理方式也随之转变。由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人们对项目管理内涵的理解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各异,因而我局出现了几种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从早期汾河隧洞的“工程指挥部”、大梁水库的“项目部”,到目前正在运作的‘汾河二库项目经理部”,大体上有两种趋向:一是强调项目承包,强调项目经理负责制,使项目部成为拥有生产要素的实体,总局成为项目部的管理机关;二是强调项目经理部是动态的管理班子,根据项目需要不断处…  相似文献   

4.
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在刚刚结束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基础研究”项目中,为获取完整科学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黑河流域能量和水量平衡,我国首次在黑河流域建立了能量与水量平衡观测站,并成功进行了观测试验.“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基础研究”项目是为揭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循环和水平衡的分布、变化及其与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而设立的.该项目选择了最具西北干旱地区特点、也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的黑河流域为代表,进行了长达4年的野外观测试验.其中…  相似文献   

5.
为缓解邢台市区用水紧张的局面,开始兴建引朱济邢输水工程,工程投资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在研究资金来源与筹措方式、借款计划与偿还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财务价格,引进“贷款名义利率”和“贷款有效利率”的概念,分析计算了贷款利息;采用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和贷款偿还期等财务评价指标,分析了项目的盈利能力;利用敏感性分析、概率分布决策树技术分析了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为项目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缪荪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1):68-69
1 背景。引进国际先进水利科学技术计划(简称水利部“948”计划)是水利部一项重大科技计划、水利部“948”计划旨在通过引进国际先进适用的水利科学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结合我国国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我国水利行业推广应用,促进我国水利科学技术进步.“948”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完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示范、推广等多项工作,工作内容多,执行程序复杂.从项目申报、审批、立项、执行到结题验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承担项目的科研人员需要填报大量申请材料和技术资料,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管理人员需要受理、整理、统计和分析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所有项目资料.以往的项目管理方式是承担单位通过寄送纸质文件和磁盘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将项目有关材料提交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的简单通用管理软件对上报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工作任务繁重,重复劳动较多,项目资料分散独立,信息查询和统计不便.随着项目数量的逐年增加,项目资料也在成倍增加,管理工作日趋繁重,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集成化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对项目进行集中、高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在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工程建设的基础。“原型黄河”的测验体系,是指从测验站网的规划、布设到收集、整理、存储和刊布水文、泥沙、河床及库区形态资料的全部技术过程,基本的测验项目包括降水、蒸发、水位、水温、水质、冰情、流量、泥沙、河床(含河口)和库区冲淤变化等。  相似文献   

8.
坝体、库水和坝基相互作用动、静力分析研究孙兆铭(西北院水工二处,西安,710001)1前言“坝体、库水和坝基相互作用动、静力分析研究”是“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208项“高坝建设关键技术研究”、208—01课题“高拱坝关键技术研究”所属专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和瑞莉 《人民黄河》2007,29(5):F0004-F0004
黄委水文局承担实施的水利部“948”项目“激光粒度分析仪引进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995104),从英国引进“激光粒度分析仪”首次应用于黄河泥沙颗粒分析,填补了激光粒度分析低度在中国水利行业使用的空白。该项目于2003年通过了水利部“948”项目办公室组织的验收和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组织的鉴定,鉴定结果为: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有项目则生,无项目必死;有项目未必生,无项目则必定死;搞好项目则生,搞坏项目则必定死。”有人对建筑业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所谓“有项目未必生”,其实就是由于恶性竞争导致市场运行不规范,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几近触零。于是,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便悄然兴起了一种“新型战略”一“串标”。“串标”给国家、人民,以及企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但是,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1.
三川河流域近30年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黄河中游三川河流域至2000年的水文气象和水土保持措施量资料,分析了流域近30年降水、水沙变化特点和治理进展情况;通过水沙量还原计算,并在地表径流量推求和降水指标计算优选的基础上,建立汛期天然水沙量计算公式,进而计算分析出70年代以来各年代的蓄水拦沙效益。结果表明,该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效益十分显著,尤其是80年代蓄水、拦沙效益和90年代的拦沙效益分别较70年代提高了22.7%、18.4%和23.5%。  相似文献   

12.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沙变化特点表明,黄河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总体呈不断减少之趋势,而上中游水沙关系则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已发生突变,1986年发生的突变属上中游同时发生的第2次突变。从百年尺度看,黄河水沙变化在1960年以前主要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径流泥沙系列随降雨丰歉而出现相应的丰枯变化,之后黄河水沙变化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双重影响,尽管不同时段降雨有丰歉变化,但径流量、输沙量都持续减少;近百年内年输沙量趋势度的绝对值明显大于年径流量趋势度的绝对值,中游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趋势度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上游的;近30年是黄河水沙百年尺度中最枯的时段,其变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来水来沙量不断显著减少,水沙变化程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泥沙主要减于中游而径流主要减于上游,水沙年内分配趋于均匀,来沙系数趋于降低,水沙搭配关系趋好。  相似文献   

13.
景宏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12):1345-1347
分析了近50年祖厉河流域出口断面靖远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总体来看,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径流量与输沙量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到该流域输沙量的变化。同时,近50年来,祖厉河泥沙进入黄河后在较大时段内呈扩散状态,且黄河安宁渡断面含沙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祖厉河入黄口的水沙状况。  相似文献   

14.
黄甫川是黄河的一级支流 ,是黄河中游地区主要洪水、产沙区域之一。本文在统计了近 5 0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了黄甫川流域的降水、径流、泥沙等年内、年际变化、地区分布规律和暴雨洪水特性 ,以及人类活动对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乌兰木伦河流域暴雨产沙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兰木伦河流域位于沙粗沙地区,其产流,产沙变化具有独特的规律。本文用考虑雨强时空分布的超渗产流模型及胜前期影响雨量为参数分别就涨水、落水段的含沙星 与流量关系的流域沙经验模型以计算产流量和产沙量,效果良好,基本满足实用要求,具有生价值,也可应用于同类流域。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花园口92.8洪水属于含沙量中等偏高的高含沙水流,洪峰也只是常遇流量级(6260m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区特有的暴雨洪水产沙规律:暴雨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动力,暴雨、洪水、泥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洪水发生时间集中,峰高量大,暴涨暴落,对黄河中游大洪峰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侵蚀产沙强烈而粗泥沙集中,输沙能力强,洪水含沙量高,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地;河龙区间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频繁或连续的暴雨洪水对黄河输沙有重要影响;随着治理水平的提高,区域洪水有减小趋势,但泥沙量变化不明显,大部分支流的洪峰流量、洪水含水量反应不敏感,说明一般规模和水平的治理工程还不能有效控制区域大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水的泥沙。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区径流时空特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有关软件,选定径流过程中的显著性因子如上年降水量、汛期月降水量及上月降水量、地温等,分析了黄河源区径流的一般特点、统计特征以及径流与降水、地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汛期降水一径流的相关性较好,年降水量与径流过程的相关系数一般较大,说明地下水补给的作用显著;黄河沿以上地区径流一降水的相关性较差,但与地温的相关性较好,说明下垫面条件对径流调蓄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黄河的水沙量及其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潼关水文站水量和输沙量大幅下降,已由1919~1959年期间的平均水量426亿m3/年、输沙量16亿t/年下降到2000~2012年的231亿m3/年和2.76亿t/年,随着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持续开展,预计未来50~100年潼关站年平均水量和输沙量将逐步稳定在210亿m3/年左右和3亿t/年左右。水沙变化关系到治黄方略的制定,关系到黄河的长治久安。为了顺应黄河水沙的变化,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下游河道不改道、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本文提出了新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改造河道、解放滩区。具体措施包括:稳定主槽、缩窄河道、完建堤防、治理悬河、滩区分类。建议深入研究下游河道改造的方案与河道缩窄的可行性及其影响,为黄河下游河道改造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0.
宁蒙黄河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 000~2 500 m~3/s,临界含沙量5.4~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 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 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 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著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