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勇 《治淮》1995,(10):34-35
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运用在淮河防洪中起着重要作用。 蓄洪区进洪机遇要少些,一般要在10年一遇以上洪水进洪,蓄洪区进出口有控制设施,比较易于管理。而行洪区使用频率较高,一般在出现3~5年一遇洪水时就要进洪。行洪区行洪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门行洪,即在行洪区堤防上预设口门宽度,需要行洪时人工扒开口子,或用炸药炸口,洪水过后再进行复堤;另一种是漫堤行洪,即规定行洪区堤防顶高程,当洪水位超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的大堤临河侧堤跟低洼,形成堤沟河,主要是河道横向淤积不平衡或历史上堤防施工取土造成的,洪水漫滩后,水流沿串沟演进,到堤跟汇合沿堤沟河向下游演进,形成顺堤行洪,严重威胁堤防安全,且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没有来大洪水,水基本在河道中行走,滩唇高昂,使得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更加明显。为此,对堤沟河严重河段开展不同堤沟河治理方案的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堤沟河治理工程能使顺堤行洪主流速带远离堤防,减轻对堤防压力,能有效减小大堤顺堤行洪流速,减小滩地横比降,缓解"二级悬河"不利态势,但顺堤行洪流速和滩地横比降的减小与堤沟河治理工程高程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在进行堤沟河治理工程高程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工程效果和工程造价问题。  相似文献   

3.
寺下湖系波阳湖的一个大湖汊,位于我县蛟塘、永红两公社之间,集雨面积81.7平方公里。工程始建于一九六六年冬至六七年春,当对堤顶高程只有20~20.5米。六八年洪水漫顶溃决,一九七一年堵口复堤,经过多年加高加固,目前堤长2540米,堤顶高程为23-23.5米,顶宽3-3.5米,外坡1:3~1:3.5,内坡1:2.2~1:2.5。该工程因近几年失修,内坡有810米长的堤脚不同程度地被风浪洗塌,经三查三定确定防洪标准为20.5米。 1983年长江中下游的江湖水位接近或超过54年洪水位,是历史上罕见的。7月1日  相似文献   

4.
蔡敬荀 《治淮》1999,(4):10-11
淮河干流上行、蓄洪区是全国七大流域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地区。这是淮河的自然地理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是淮于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整个河道过洪流量的20%~40%,洪水愈大,作用也愈大;同时也带来了淮河防汛的沉重负担,各级领导都为行。蓄洪区的使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疲于奔命。 总结历史教训,大约有以下几个过程:50、60年代,行、蓄洪区内相对地多人少,圈堤矮小,行、蓄洪阻力不大,矛盾不突出。70年代人口大增,圈堤加高,行蓄洪阻力加大。在洪水到来时,不得已曾请部队工兵用炸药炸开行洪口门行洪。80年代以来,在水利部的关怀与指导下,对口门行洪、漫堤行洪、口漫结合行洪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研究,并作了大型水工  相似文献   

5.
淮干正淮段行洪区废弃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干正淮段,沿程分布有5个行洪区,6个生产圩,现状过流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必须对该段河道进行整治.淮干正淮段大型河工模型试验对上述生产圩处理、行洪区废弃、行洪堤退建及其不同组合等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通过以上整治措施,解决了中小洪水出路,提高了行洪区的使用标准,若发生1991年型的洪水,能通过河道安全下泄.由于淮河中游比降平缓,加上在高水时生产圩与行洪区都已行洪,因此对于设计流量,上述一系列整治工程虽然降低河道进口水位达0.19m,但仍不能满足该河段设计过洪能力,必须通过局部疏浚、拓宽或长河段疏浚来扩大河道行洪能力,以达到河道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6.
芦苇阻水 河道内众多滩地和改道段生长着芦苇,致使水道河床糙率增大,行洪水位全面抬高,严重削弱了行洪能力,给安全度汛带来了很大威胁。例如,淮河入江水道的三河段,由于芦苇茂密.1991年汛期,三河闸下泄流量为3000立方米每秒时,金湖站水位抬高到10.33米,相当于设计5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致使入江水道大堤堤脚普遍窨潮渗水,堤上三处出现裂缝,13座涵闸岌岌可危,被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将越来越紧张。蚌埠市区淮河圈堤占用了大量土地,影响了市区的经济发展,现就此作些探索。一、市区老圈堤现状市区老圈堤是1951年初修筑的,从席家沟至龙子河,全长7.25公里,堤底高程21.0米,平均宽度48米,堤顶高程25.5米,平均宽度10米,相对高度4.5米,交通闸门五处,堤身平均断面积130.5平方米,体积94.61万立方米  相似文献   

8.
徐卫军 《治淮》1998,(4):14-15
蚌埠市作为皖北重镇,地跨淮河两岸,南北铁路大动脉京沪线穿越而过,因此被首批确定为全国25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城市防洪圈堤是市区唯一防洪屏障,关系着市区经济发展及73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圈堤东起曹山西至老虎山,全长12.6公里,保护范围49平方公里,始建于1940年,1956年扩建成现在标准。堤顶宽度6~10米,堤顶高程为25.05~25.50米,设计洪水位22.6米,超高2.5米。迎水坡1∶3,背水坡堤顶以下3米坡度为1∶3,接2米宽平台,平台以下为1∶5坡度接地。沿堤现有穿堤建筑物旱闸6座,涵洞9座,穿堤管道56条,排涝站7座。  相似文献   

9.
在河漫滩建设公路可能对河流行洪及整治工程产生干扰,为了兼顾河漫滩开发与河道行洪安全,必须对拟建工程选线进行科学分析与影响评价。以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游右岸河漫滩内拟建公路为例,借助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法,首先研究了未来水沙条件下,公路涉及河段河床边界和控制断面洪水位的变化及预测确定方法;然后通过洪水数值模拟分析与冲刷计算,对有无工程建设的河道洪水位、河势变化及整治工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滩区建路选线远离主槽、顺河道行洪方向布置,工程建设对漫滩大洪水的影响很轻微;预测未来25 a遭遇10 000 m3/s漫滩洪水时,因建路引起局部行洪影响概化为3个阈值:洪水位壅高不超过0.06 m,主流流速增值不到1.6%,控导工程局部冲刷增量最大为0.17 m。研究河段整治工程体系与洪水河势有较好的互适性,可以维持中小洪水河势稳定,漫滩大洪水依然保持原有河势不变,拟建公路没有对整治工程增添新的不利影响。这种多角度的综合评估方法适用于水库影响下的游荡型河段。  相似文献   

10.
淮河入江水道设计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是洪泽湖泄洪的最大口门。1970年建成以来,连续20多年安全泄洪,为保障淮河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入江水道在江苏省淮阴市境内流经盱眙、洪泽、金湖三县,河长56公里,两岸堤长147.5公里。1975年后,先后成  相似文献   

11.
宿迁市中运河扩大工程是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一部分,按20年,遇标准拓浚土中运河人骆马湖分洪道5044实。疏浚方230万立方米,设计行洪流量5500立方米每秒,设计洪水位运河镇26.5米,湾1125.0米,河道底宽170米,底高程19.5米,边坡1:3开挖区和弃土区分别位于宿豫县黄墩乡和新沂市窑湾镇村民的鱼塘群中,跨地区施工难度很大,自1977年5月开工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  相似文献   

12.
行洪区在淮河中游地区的防洪作用及其安全建设与合理运用问题,多年来认识上是不统一的。今年大水之后,这一问题成了讨论与反思的焦点。笔者就行洪区的规划与建设谈谈自已的观点。现有一些行洪区,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地观察,均起不到多少行洪作用;尤其是行洪时不按规定的位置开口门、开口门宽度不足、先后顺序不正确等因素影响,而使得行洪区仅起到蓄滞洪水作用。在以前的治淮规划和正在实施的规划方案中,均是以打开淮河中游行洪通道为重点,分别实施了唐垛湖、姜家湖、董风湖行洪堤退建,规划将正阳关以上至王截流河段整治成宽1.5至2公里的排洪通道,这都是抬标之举。笔者认为,应本着扩大河道排洪能力,使洪水畅泄入江的原则,采  相似文献   

13.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的主要骨干工程。入海水道行洪前,排涝达到了高低水、清污水分开的设计要求,但行洪时,因洪水未漫滩,造成南、北泓水头差相差较大。致使部分隔堤损坏,甚至影响调度闸的安全。因而有必要进行南北泓水位调节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淮河行蓄洪区与"三滩"内存在大量的生产圩和村庄。为确保淮河干流行洪通畅、行蓄洪区及时运用以及区域内人身财产安全,须对区内居民进行迁建规划。规划对团结河以南与淮河北堤之间、腰滩与哈滩中不安全人口逐步迁建,城根滩进行保庄圩建设。铁佛镇集中安置点的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条件基本满足安置需要,城根滩需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保庄圩,确保滩内现有居民与规划迁入居民防洪安全。对集中安置点建设导致的失地居民进行生产安置。通过扩挖淮河浮山~冯铁营引河进口段断面,以消除城根滩保庄圩建设对淮干控制点水位影响。设置腰滩、哈滩进退洪控制口门以满足及时有效行洪。规划对提高抗洪减灾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洪安涧河铁路特大桥及洪安涧河的基本情况,对断面的设计洪水、洪水位及雍水、桥梁底部高程、堤岸冲刷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工程建成后对河道行洪、雍水及冲刷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治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每年汛期,行洪区调度运用是淮河防汛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收集分析了2003年、2007年两次大水年份水情、工情资料,在此基础上,综合堤防状况、防汛抢险条件和启用难度,对各行洪堤的防洪能力--行洪前控制站最高防洪水位逐一进行分析,提出了各行洪堤控制最高运用水位,供防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沂沭河管理处统管河道总长513.38公里,堤防总长705.62公里。由于沂沭河的治理标准起始不高,加上年久老化、自然退化,河道、堤防的行洪、抗洪能力逐年下降,险工隐患增多,工程现状令人担忧。一、工程现状堤防工程单薄,高程不足。705.62公里长的堤防中,堤顶达到4~6米宽、高程标准超过20年一遇洪水位1.5米的仅有161公里,其余堤防大部分顶宽不足  相似文献   

18.
淮河干流上中游沿淮两岸的现存圩区、行洪区、蓄洪区,在历史上就是淮河洪水的走廊和滞蓄洪水的天然回旋地区。建国后在五十年代初,遵照“蓄泄兼筹”的原则,为利用洼地有效控制洪水,降低淮干洪水位,确保淮北大堤安全,同时为改善洼地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故把这些洼地按规划意见分别划为圩区,行、蓄洪区,并实行一水一麦政策。经多年实际洪水验证,这些行蓄洪区仍具有扩大行洪能力和滞蓄洪水的双重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沿淮的行蓄洪区在淮干防洪上都是需要  相似文献   

19.
淮干中游沿河两侧共有21个行洪区,其中河南境内3个,安徽境内18个。它们地势低洼,各自有不同高程的堤防或与岗地封闭、或自成堤圈。在行洪水位之下保护着行洪区内105万亩耕地不受水淹;而在汛期淮干高水位时,按不同的规定高程陆续开放使之行水,以增加淮河的排洪量。近年来,淮干中游行洪区特别是正阳关以上的行洪区运用频繁,给行洪区内群众生产带来了较大困难。许多人对淮干中游为什么要开辟行洪区很不理解。行洪区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从淮河的自然特征谈起。  相似文献   

20.
珠三角地区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珠江三角洲东江北干流石龙段为分析对象,介绍了该岸线调整工程建设内容,浅析堤型方案选择,并计算了岸线调整后的水面线。计算结果表明,堤型选择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全线堤身采用斜坡式堤防;岸线调整优化了区域的行洪安全问题,且流速符合规范要求,方案合理。该项目实施可以保障东江三角洲行洪、纳潮、生态等安全,也为后续类似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