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高速铁路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才、信息、资本之间的流动,对振兴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催化和促进作用。但单纯的高铁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影响主要是通过高铁站点及周边地区来完成。本文从区域经济、城市网络、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然后从交通价值和功能价值入手,指出高铁站点及周边地区在承担交通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与城市经济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沿线车站为研究对象,确定站点周边半径800m为研究范围,研究时间为1964-2014年,时间跨度50年。统计了该范围的商业开发量、容积率、建筑密度空间演变相关指标,将站区发展划分为快速增长、稳定增长、缓慢增长三种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代表站点周边空间演变的历程和特点,归纳出影响站点周边空间发展的因素,最后总结了相关启示,以此为我国高速铁路车站及周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有关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的一个起步阶段成果,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铁对城市影响的基本概述。第二部分是高铁发展背景的国际比较,通过几个不同的侧面包括城镇化程度和高铁铺展速度等,指出高铁的发展对中国城市空间演变带来的影响不仅不同于其他已经发展了高铁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而且其影响会更深远。第三部分是在综述国内外现有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高铁对城市影响之分析方法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适合本研究的高铁站分类,并解释该基本框架的普遍应用性及其在分析中国城市情况时的特殊考虑。最后,我们就高铁如何影响高速城镇化中的中国城市提出三个假设性的推测,作为我们下一步研究要证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近代沈阳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从轨道交通线路和节点两方面,提出了轨道交通对于沈阳城市空间的影响机制,分析了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沈阳城市及现代化交通业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地下空间、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微气候相关研究的梳理,将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归纳为地上因素与地下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地下空间及其要素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机理。地下因素指地下空间进行内部环境控制而直接对地面微气候造成的影响;地上因素指由于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形成新的城市形态,进而对城市微气候形成影响。首先,理清影响城市微气候的地下空间的要素,并界定地下空间与城市形态研究的切入点,梳理和明确各项外部空间环境的指标;其次,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待解决的两方面关键问题以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框架与路线。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有关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的一个起步阶段成果,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铁对城市影响的基本概述。第二部分是高铁发展背景的国际比较,通过几个不同的侧面包括城镇化程度和高铁铺展速度等,指出高铁的发展对中国城市空间演变带来的影响不仅不同于其他已经发展了高铁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而且其影响会更深远。第三部分是在综述国内外现有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高铁对城市影响之分析方法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适合本研究的高铁站分类,并解释该基本框架的普遍应用性及其在分析中国城市情况时的特殊考虑。最后,我们就高铁如何影响高速城镇化中的中国城市提出三个假设性的推测,作为我们下一步研究要证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征——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和高铁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引导的空间发展(HSR-OD);进而构建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具体为:以可达性、区位和土地地租为基础的作用机制,以高铁站点与城市间的区位、交通、规模、功能四对关系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大城市边缘区新建型、中小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和中小城市边缘区新建型等四类沿线设站城市的典型空间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四种典型类型,相应提出旧城更新、增长极核、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分别从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转型两个视角剖析高铁站点地区开发的典型案例:欧洲里尔高铁站与阿姆斯特丹南站。研究发现成功的站点地区开发始终与城市空间转型的趋势保持一致,在成功实现站点地区开发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转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我国站点地区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5)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经济各个环节相互配套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升级,才能快速的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质量,高速铁路的建设对于湖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巨大的,本文就高速铁路在湖北旅游产业经济方面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积极的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抽水引起地面沉降进行过程及影响分析,并进一步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实测地面沉降条件下的典型地段桥梁工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抽水井附近及地面沉降的中心区域,不均匀沉降较为严重,对桥梁结构变形影响较大,对不同结构形式的桥梁影响有所不同;在地面沉降的扩展区域内,表现为桥梁与地基一同下沉,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影响不大。需采取适宜的对策和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对城镇群及中小城市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帅  程楠 《规划师》2011,27(7):7-12
高速铁路是解决大量旅客快速运输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带动沿线区域、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高速铁路可为沿线城市的交通区位、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带来明显变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放大规律,其沿线城市的交通发展策略需重点考虑配套、挖掘和多模式交通一体化,各类型城市需发挥自身专业分工优势,转变原有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站点地区开发过程中“肯定”与“批判”两种声音的实质是讨论高铁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问题.文章解析了欧洲高铁站点地区开发的成功案例,提出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的观点,并总结出五点经验.然而我国当前高铁站点地区边缘化的站点区位、高等级公共设施为主体的功能业态等“千站一面”的发展特征,使得两者的协同面临巨大困境.文章进一步指出形成当前困境的原因既有站点地区固有的空间与机制的复杂性,更植根于我国当前城市的发展阶段、模式及特征.最后提出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沈陆澄 《规划师》2011,27(7):20-25
厦深高速铁路从粤东沿海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区域中心穿越并设置潮汕站,与在建的潮汕机场联合形成服务整个粤东地区的交通枢纽门户,将推动汕潮揭同城化进程和粤东一体化、网络化发展;高速铁路建设和汕头站的改造,促使各种交通设施和汕头机场整合形成新的城市对外交通门户,将推进高速铁路站点站前地区的功能提升和汕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调...  相似文献   

14.
苏同向 《规划师》2011,27(7):57-60,67
高铁与其周边环境结合会形成不同的绿地类型.绿道是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线状绿地.将高铁景观设计与绿道设计相结合,有助于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铁沿线景观,更好地维护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京沪高铁昆山段景观设计结合绿道概念及理论,从高铁绿道的规模设计、高铁绿道与周边用地空间的关系、高铁绿道设计的人文性等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15.
伴随我国进入高铁时代,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正在不断涌现,以高铁枢纽为依托的城市新区设计也成为了目前规划界关注的热点。乌鲁木齐市在2011年初邀请了6家国内外优秀设计单位对高铁片区进行城市设计国际招标,经过专家评审,最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获得国际方案征集第一名,并继续进行深化工作。本文以此为例,对高铁枢纽周边地区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武宏伟  龚恺 《城市建筑》2010,(8):109-111
本文主要以国外现代高铁客运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平式换乘、垂直式换乘以及混合式换乘三种模式的分析,探讨换乘模式对高铁客运站的类型选择、内部空间布局及内部流线设计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旨在为我国的高铁客运站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陈剑飞  高旋 《城市建筑》2011,(2):110-112
本文以当代高速铁路客站的功能空间作为切入点,分别对核心空间、月台空间和联系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当代高速铁路客站空间设计趋向.  相似文献   

18.
李胜全  张强华 《规划师》2011,27(7):26-30
我国目前铁路枢纽多采用交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存在交通组织不畅、功能混而不合、空间相互割裂等问题.在高速铁路时代,将高速铁路枢纽作为触媒,可对城市发展起催化作用,应发展城市综合体的模式,在以枢纽为中心的合理步行范围内,将铁路枢纽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而形成统一的整体,使人流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旅行的各项目的,保证城市综合体范...  相似文献   

19.
张春来  王芳 《华中建筑》2011,29(9):160-163
从狭义来说,乡土建筑是指在一定的乡土环境中由乡土文化孕育出来的建筑,合院民居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生活方式的载体,它反映了地方生活形式和乡土特征,是理解乡土建筑的着手点。该文通过分析合院民居空间组织的“理”、格局、特色及现状。说明了其形成的原因、组织的形态及现实的发展。让人们在对它的状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去体会乡土建筑所蕴涵的独特之美;同时感受到乡土建筑悄无声息的变化,去思索乡土建筑更好地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不断消逝的空间——城市非主流空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帅  孙晖 《规划师》2009,25(7):95-99
城市非主流空间包括积极非主流空间和其他非主流空间,积极非主流空间包括过渡空间、余留空间、附属空间等,其以本身"丰富生活,促进交往、传承文化、增进和谐"的独特品质,诠释了城市公共空间"回归街道生活"的本质,并保持着自身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当城市发展的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城市主流空间与非主流空间会发生转变,从而形成新的城市非主流空间,而当形成城市非主流空间品质的基本条件不成立时,城市非主流空间就可能会不断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