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究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差异化低碳治理路径,依据城市规模划分大、中、小城市样本,基于方差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规模城市居住建筑能源消耗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居住建筑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差异;(2)市政公用设施是不同规模城市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共同影响因素,空间形态对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碳排放产生不同程度的负向驱动效应,生活能源结构在中等城市与小城市中具有相反的驱动效应。据此,提出大城市应重点关注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利用与清洁能源的普及,中等城市应重视冬季采暖对北方地区的居住碳排放影响,小城市具有更多影响要素,但推进冬季采暖优化与加强空间的精明发展模式是其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鉴国外文献关于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影响的研究方法,构造了测度就业一居住空间均衡的指数,对上海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海的就业-居住空间均衡性趋于减弱,表现为,核心区和紧邻外围区以服务业就业为主导功能,多数外围区和近郊区以居住功能占主导,远郊区又是以就业为主要性质,但以制造业为主.城市交通层面上的后果是,跨区交通出行增加,平均出行时距和距离上升.针对上述结论对现行城市规划政策进行检讨,并得出应该增加用地功能复合性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广佛市民地铁跨城活动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揭示广州佛山城市居民基本活动的空间交互现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地铁出行者居住、工作、休闲等基本活动的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了广佛同城化过程中居民跨城活动的空间流向、社会构成和典型个体的出行日志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流向方面,地铁线对广佛两地的空间效应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广州在休闲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吸聚优势,佛山更多地成为居住选择地,且对地铁的依赖性更大;在社会特征方面,高学历、专业技术、白领人群构成了两地之间跨城出行者的主要特征;在微观的个体层面,高技术影响下的跨城出行者,其工作日与休闲日的时间界限趋于模糊,而交通性的节点空间成为其转换各种基本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沪宁高速走廊地区同城化效应的测算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同城化效应的主要特征,并在定性分析该地区同城化动力机制基础上,对影响同城化效应的各类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同城化效应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和以都市圈为主导的特点.地理区位、政策法规、要素禀赋和经济结构等四类因素共同决定了该地区的同城化进程,前三类因素以及经济结构因素中经济实力差距对同城化的影响较为显著且稳定,但经济结构中的产业同构指数对同城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划》2020,(2):87-94
基于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性,继而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就业-居住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其居住-就业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基于该相互吸引强度的城市交通需求在路网上的分配情况。分析表明,五大类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业行业均衡性最强,建筑行业均衡性最弱;不同行业的路网交通需求差异较明显,工业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消费性服务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和核心区;其他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分布在中心城区。就业-居住均衡水平与路网交通需求格局的形成与不同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和不同行业人口住房选择偏好有关,也受到历史上体制因素的惯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POI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同城化区域战略逐渐落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政策支持是否有效促进了同城化进程已经成为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研究以能够刻画并测度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演变的POI为数据源,从空间角度分析厦漳泉同城化的实际进展程度。结果表明:区域空间结构呈收缩趋势,并且"核心—边缘"型空间结构明显,厦漳泉区域初具同城化形态;市域尺度上,三市标准差椭圆范围均逐渐减小,但POI重心转移路径存在明显异向性,同城化建设存在地区性集聚效应和向心力不足等问题。最后,根据厦漳泉同城化的空间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突出"核心区"地位、推行跨界增长区、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共享等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3):51-53
现在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每天在每个城市都会有新城区的建立,这些新城区在妆点了城市的环境的基础上更加加大了这个城市的人口容量,让城市的发展更加高速稳定。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扎根发展,带动了城市的人口发展和就业,也扩大了城市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居住于就业成正比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珠江三角地、深圳等沿海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城市居住,越来越多的人口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新城区居住空间对就业的影响。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两方面来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以珠江华发新城为例就人文、地理、居住空间与就业关系几方面来进行叙述介绍一下研究的环境。第五部分则是就居住空间和就业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第六部分作为一个总结性的发言,简述对居住空间和就业之间存在问题的对策。根据本文的浅显论述来总结新城区居住空间对就业的影响,从交通、配套设施、空间结构、就业结构等多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有助于缓解新城区居住空间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区消费空间的重构——以广佛同城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佛都市区的同城化为例,分析都市区经济背景,发展路径,经济联系和规划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同城化下消费的可能走势.随着广佛都市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跨境居住一就业行为日渐普遍,消费空间也必然随着消费关系的变化而悄然变化.同时,随着武广高铁和广珠轻轨的建成和通车,广佛同城化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区域环境之中.借助中心-...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职住分离情况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顾翠红  魏清泉 《规划师》2008,24(6):57-62
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第二、三产业在业人口空间分布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岗位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可知,上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住分离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增加了职工通勤距离和费用支出、造成潮汐式交通高峰、影响中心城区功能转换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加大企业运营成本等.应本着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和居住的联动协调,实现住区空间拓展与产业空间拓展的联动和共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大都市圈职住空间不断分离,使得职住空间关系和就业可达性的话题越发受到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的关注。其中,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连接居住和就业功能的重要纽带,被认为是在既有职住空间格局基础上提升就业可达性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城市职住空间格局的形成及变化规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对改善就业可达性的影响。国际案例研究表明,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更加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选择和生活成本,增加其投入能明显提升就业率。相对于北美传统的职住空间分离模型,中国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因快速居住郊区化、新城与开发区建设等而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郊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可能将弱势群体置于更不利的境地。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下,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改善职住失衡局面的作用有所差异。恰当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可以在既有城市职住格局的基础上提升就业可达性,平衡和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生活状态,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高攀 《城市规划》2007,31(11):71-78
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分析经济适用房选址欠缺合理而给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基于旧城改造所面对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就近安置问题,在协调旧城保护的前提下展开对旧城经济适用房模式的选择探讨,力图解决因旧城改造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Urban fringe area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for city development. It includes several complicated elements, such as population, space, an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local population attributes in the city fringe area combined with people’s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ime and space, this article reclassifies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lity layout and housing, employment, and commuter transportation.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Qiaobei District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 in Nanjing and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discuss the impact factor on the choice of housing, urban services, and the tolerance of commuting time. Our findings indicate mutual promoting and restricting connections among living, employment, and services. Workers’ living situation determines their daily behavior, such as dining,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Furthermore, different income level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residents’ choices with regard to places to live and develop their careers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当下大城市房价高企、调控艰难的大背景以及和住房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从重庆市的"组团式"和"低房价"的客观现象入手,通过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历史惯性分析,解析重庆市"多中心"特征下的出行"低时耗"现象的成因;以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城市空间组织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红利"与"低房价"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做出解释。最后,基于重庆研究的发现,延伸讨论我国大城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保障住房建设的有关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4)
Jobs-housing balance is the balance between employment and housing. Its philosoph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n urban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jobs-housing balance generally refers to that the number of employed people is roughly equal to the number of occupant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This kind of balance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commuting time and the change of transportation mode on the way that the employed people spend at work. The realization of jobs-housing balance not only help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between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in the region but also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work enthusiasm and work efficiency of the employed in the region and reducing the commuting costs of workers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the relegalization of jobs-housing balance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and effect on alleviating th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In summary, the realization of jobs-housing balance has a multi-facete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and promo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occupation and housing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realization of jobshousing balance involves many areas. In this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obshousing balance is sorted out from perspectives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nd urban planning, and its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中心城区的职住空间匹配及其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并制定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要求提供就近就业空间和机会,促进居住和就业适度平衡.针对上海中心城区,以街道为空间单元,提出职住空间匹配的动态测度方法,基于人口和经济普查数据,对于2000-2004年和2010-2013年两个时段的职住空间匹配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互分离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职住空间匹配程度有所下降.研究指出,住房开发和产业转型分别影响上海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城市规划应当引导住房发展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时空协调,不断提升社区生活圈的职住空间匹配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李梅  焦绪国 《城市建筑》2013,(24):26-26,49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住宅建设实践的调研,概括性地总结和分析了住宅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包括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边缘地区的影响以及居住分异的日益显露等,提出了住宅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寻求城市、住宅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将是今后长春市住宅建设发展的主题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而街区土地开发模式对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分析我匡城市交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提高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城市交通发展对策和以城市生活与城市道路分离为核心的街区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8.
涂菲 《城市建筑》2013,(10):259-259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商品房的价格不断上涨,在这样的条件下,小产权房在我国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度下应运而生。小产权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以及城市化过程中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民的住房需求。因此,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为例,以"交通引导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体系设想,并探讨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及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规划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紧凑城市与城市交通布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欧洲国家"紧凑城市"理论的分析,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深入探讨了紧凑城市规划下的城市交通布局,得出了城市紧凑规划布局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公交导向的城市交通网络有利于城市的集约化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