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晓萍 《规划师》2021,37(8):83-89
城市门户是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尤为重要.文章以佛山市顺德区城市门户研究为例,在对城市门户的基本分类、范围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估区域门户建设现状,通过解析"定目标、建体系、设指引、定计划"的研究内容,总结顺德区城市门户设计项目的创新点,希望能为其他地区的城市门户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不同阶段的产业特征和交通方式两方面入手,总结城镇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关键节点的变化特征.指出在知识经济与高速化时代,城镇空间发展趋势已开始由传统的"中心节点"向开放的"门户节点"转化,并阐释了"门户节点"兼具"区域中心"的潜在双重性特征,具有"聚集先进性服务业、促进区域多中心网络发展、促进城市向多核结构发展"的显著作用.这种转化源于"产业经济需求、空间结构疏解、交通设施引导"的共同作用,交通设施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当今飞速发展时期,高速交通网络构建和枢纽建设对空间结构的导向作用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将迅速缩短沿线城市的时间距离,并对区域和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可达性方法,研究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布局和规划及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网的空间格局与中国经济、人口分布特征一致,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差异;高铁建设能提高可达性,产生时空收敛效应,并推动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重新进行空间配置,从而引导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趋势,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欧阳杰  李旭宏 《规划师》2007,23(10):60-6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进入了区域空间整体发展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应淡化区域内各城市的行政区划界线和道路环线,强化区域内各城域之间的互动,将城域空间和市域空间的协调发展纳入区域空间规划的范畴,从而形成由空间链、交通链、产业链、生态链等组成的区域链式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建设沈阳高速铁路枢纽对区域经济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地区发展之间存在着催化与被催化作用,并非带动与被带动作用.并且由于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得这种催化作用得到加强.高铁影响下能否获得发展的正面效益,主要取决于地区本身的基础条件,此为内因.高铁和枢纽的建设只是是外因.并非修建综合交通枢纽,通过高速铁路就一定会带来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冒亚龙 《华中建筑》2006,24(8):97-99
正确预测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加以合理的引导,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该文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机理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聚集经济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内在动力,技术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变异一个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必将带来城市聚集效应总量、内容和分布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重整,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朝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环形树状网络结构”模式嬗变,以重庆为例,阐述了这种演变趋势,对于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的发展斌予了城市门户空间新的内涵与特征,其不但具有界定标志作用的一面,而且扮演着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渡区的角色,对于现代的城市空间体系而言,城市门户空间已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做出新的解析与认识显得尤为必要。以宁波中心城门户空间为例,在对门户空间的功能及空间发展方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以期能在相关地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火车站作为城市门户地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也是城市设计关注的重要目标,该文结合如东火车站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实践,探讨了门户区与城市互动发展、前期综合定位、规划策略制定、门户区形象塑造、站前广场规模尺度研究、商业综合一体化开发、交通流线组织等多方面内容,以期对同类地区的城市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受城市多种动力机制综合影响,从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动力机制入手,探讨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并以城市空间管制区划为抓手,对城市及周边区域进行政策分区,提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具体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对城镇群及中小城市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帅  程楠 《规划师》2011,27(7):7-12
高速铁路是解决大量旅客快速运输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带动沿线区域、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高速铁路可为沿线城市的交通区位、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带来明显变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放大规律,其沿线城市的交通发展策略需重点考虑配套、挖掘和多模式交通一体化,各类型城市需发挥自身专业分工优势,转变原有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框架及实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兰 《规划师》2011,27(7):13-19
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区域、城市及站点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产生不同影响.本文总结评析在区域、城市和站点周边地区三个空间层面上交通设施与城市的影响研究,提出高速铁路发展对城市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并以京沪高速铁路为案例进行初步实证分析.京沪高速铁路沿线站点地区与主城区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站点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站点是否在建成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苏同向 《规划师》2011,27(7):57-60,67
高铁与其周边环境结合会形成不同的绿地类型.绿道是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线状绿地.将高铁景观设计与绿道设计相结合,有助于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铁沿线景观,更好地维护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京沪高铁昆山段景观设计结合绿道概念及理论,从高铁绿道的规模设计、高铁绿道与周边用地空间的关系、高铁绿道设计的人文性等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14.
李蕾 《华中建筑》2010,28(1):133-137
该文从当前我国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趋势和背景入手,就开发内涵、开发意义、开发机制、开发原则几个方面对高速铁路交通枢纽综合开发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三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具体实例对其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武宏伟  龚恺 《城市建筑》2010,(8):109-111
本文主要以国外现代高铁客运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平式换乘、垂直式换乘以及混合式换乘三种模式的分析,探讨换乘模式对高铁客运站的类型选择、内部空间布局及内部流线设计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旨在为我国的高铁客运站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边缘与区域规划--以北京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北京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整合,提出从城市蔓延到区域发展、从相对独立的新城到相互联系的区域城市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杨健  吴清  李传成 《华中建筑》2013,(10):31-35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客运快速发展,大量高铁车站站房建设完成,同时出现了站房面积过大的普遍现象.目前站房规模采用最高聚集人数或高峰小时发送量来预测.该文探讨了车站规模基本参数与站房面积统计、高速铁路客运特点、车站空间模式与舒适度标准对站房规模面积的影响,提出了合理预测高速铁路客运站站房面积的建议,对于高速铁路旅客站建设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都市圈的构建与区域经济空间模式创新--以中原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淑玲  吴澎 《规划师》2005,21(5):111-113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原都市圈的范围是以郑州到平顶山间的直线距离约130km为半径的区域,其发展策略为: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强化“井”字形轴线地区的发展;政府的规划引导与市场化的运作相结合,建立专门的行政组织,以强化区域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19.
城址作为聚落的高级形态,其空间 关系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特 征,一直是人居环境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 文章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区夏家店下层 文化(距今4 000~3 500年)城址为研究对 象,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和SPSS统计分析 工具,结合聚落考古、环境考古、历史地理 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城址规模—等级及 其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 有:第一,敖汉旗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 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等 级数量分布趋势,但尚未达到类似国家的复 杂社会形态;第二,不同等级城址空间分布 呈现清晰的布局逻辑;第三,不同规模—等 级城址群可以归纳为四种各具特色的结构类 型,反映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关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揭示史前城址空间分布形态、功能以及区域文明化进程等问题 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9—2013年的制造业微观数据估计了中国271个城市的就业变动指标,进而基于劳动力流动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速铁路对于城市就业波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高速铁路虽然能够有效促进劳动力跨城市的流动,但显著降低了就业创造率和就业破坏率,即存在着"双抑制"现象,并且在两者的耦合作用下对就业净增长率造成负向冲击.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