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是我国煤、油、气共生盆地之一,开展该盆地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对于优选煤层气有利探区,实现该区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具有重要意义。从气源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3个方面,分析了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的成藏条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凹陷具有煤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变质程度低、含气量低、含气饱和度高、埋藏较深、煤层气地质储量丰富及保存条件良好等特点,认为该区煤层气成藏条件较好,能够实现与常规油气共采,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3.
4.
5.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南缘与北缘褶皱冲断带现今对接在一起,存在多个地层不整合,表明冲断活动具有爆发式的特点。根据这两个前陆褶皱冲断带中地层不整合的层位不一一对应和分布范围、展布特点有不同,认为南缘冲断活动稍早于北缘,二者的冲断规模也不完全相当。由于褶皱冲断带中油气圈闭形成期普遍晚于烃源岩大规模排烃期,喀什凹陷南缘与北缘褶皱冲断带现存的油气藏主要应该是次生的。图1参24 相似文献
6.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杂的断开明系统以及异常活跃的火山作用使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具有独特的成藏模式。通过火山作用与油气的关系、成藏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的剖析,建立了东部凹陷中段油气成藏模式。认为欧利坨子地区沙三段油气的富集源泉于充足的油源,良好的输导体系以及优良的能量配置的黄金组合。其成藏模式是以垂向运移为主和短距离的侧向运移为辅。而铁匠炉地区油气运聚模式有别于欧利坨子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以连能砂体为主,而沿断层的垂向运移很弱,从而造成其油气主要分布在沙三中下段。 相似文献
7.
流体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成藏流体的来源和运移路径、油气充注过程和充注历史等,从流体演化的角度来动态揭示油气成藏机理。应用该方法研究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欧利坨子地区油气运聚史和运聚模式,认为该区油气存在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渐新世中期即东营组沉积早期,主要为低熟油;第二期为东营组沉积末期以后。主要为成熟油。油气运聚模式主要以垂向为主,短距离的侧向运移为辅。 相似文献
8.
9.
10.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近几年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重新认识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分布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地层压力、泥岩孔隙度及地层水资料、油源对比和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包括高压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通过对该区压力封闭层的分布研究得知:压力封闭层对该区油气运移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压力封闭模式控制不同的油气分布类型。该地区地层水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的差异,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不整合类型及其控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地层学和现代油气成藏理论,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剖面形态以及界面两侧地震反射终端组合关系,提出了一种较为统一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 该方案将不整合划分为平行-褶皱型、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超覆-褶皱型、超覆-削截型及超覆-平行型等 6 种类型。 其中,平行-褶皱型和平行-削截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平行-平行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运移有利,只有在断层与褶皱的配合下,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超覆褶皱型和超覆-削截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超覆-平行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 该划分方案将不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不整合与油气运聚评价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车镇凹陷不整合特征及地层油气藏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受区域构造运动影响,车镇凹陷多次发生构造抬升与沉积间断,目前保存6期主要的地层不整合。车镇凹陷具有"双元地质结构",决定了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断裂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广泛分布的燕山期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不整合可改善下伏地层的储集物性,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并形成地层圈闭,提供油气聚集的场所。车镇凹陷发育三种类型的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基岩油气藏)、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分别发育于不同的含油气层系,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削蚀油气藏和超覆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车镇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存在的多个不整合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埕北断阶带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褶皱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5 种类型,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泥岩和半风化岩石。这种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将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埕北断阶带不整合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受不整合纵向结构和类型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15.
16.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图6表1参12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发育多期不整合,其中孔店组底界的区域性不整合对研究区深层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八面河地区发育削超、平超和削平3种不整合类型。根据岩性及测井资料分析,将不整合在纵向上划分为不整合之上岩石、不整合之下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3层结构;受风化淋滤作用影响,半风化岩石的储层物性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不整合构成了八面河地区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上、下40 m范围内。研究区不同的不整合类型与其上、下岩性相配置,可形成12种不整合岩性组合模式,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在八面河地区削超型和平超型不整合分布区,若纵向上为砂—泥对接岩性组合,可在不整合之上的孔店组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削超型和削平型不整合分布区,若纵向上为泥—砂对接岩性组合,可在不整合之下形成潜山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19.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论述了陆西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与油气运聚特征、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证据以及不整合-断层运聚体系的成藏模式。陆西地区存在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和整一-整一型4种不整合类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削蚀型不整合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在陆西地区有6种不整合结构类型,其中Ⅰ、Ⅱ型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最有利。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源边—不整合—斜坡—环带状和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2种成藏模式。由此可见,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