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齐洪涛 《煤化工》2010,38(4):28-32
为了扩大炼焦煤资源选择范围,保证太钢2~#7.63m焦炉投产后的生产和焦炭质量稳定,结合干熄焦装置的投产,在实验室进行了单种煤和配煤方案的优化研究,并对低水分熄焦和干熄焦的焦炭强度进行对比实验,优选出单种煤和系列配煤方案,可供生产实际选择采用。实验结果显示,干熄焦与低水分熄焦相比,除化学成分外,焦炭的各项质量指标均有改善趋势,M_(40)可提高约2%,反应性可降低约1%~2%,反应后强度可提高约2%,M_(10)改善不显著,结构强度和显微强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22,(2):367-371
以水分含量为2%左右的干燥煤为实验原料,采用5 kg实验焦炉炼制焦炭,探讨了加热制度对干燥煤炼焦焦炭质量的影响,并运用XRD分析了加热制度对焦炭微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炼焦加热制度可以有效改善焦炭质量,随着炼焦终温、保温时间、升温速率的增加,焦炭的抗碎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耐磨强度和反应性均先减小后增大;焦炭微晶结构中层间距d_(002)均有所减小,石墨化度升高,焦炭结构强度增大;在炼焦终温、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分别为1 150℃、2.5 h、2.5℃/min时,焦炭的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3.
红柳林煤(HLL)经温和加氢液化(430℃)和炭化(410℃)得到的液化残渣(DCLR)与其他5种原料煤在实验室条件下配煤炼焦制备坩埚焦,有利于缓解优质炼焦煤短缺的现状,降低配煤炼焦的成本,有利于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了原煤黏结指数,利用不同配比的煤样进行实验室坩埚焦的制备,分析了其焦炭成焦率、冷态强度和热态强度等性质,并提出配煤体系中加入DCLR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入5%和10%的DCLR可分别替代12%和18%的优质炼焦煤,且得到的焦炭品质不变。DCLR加入量从5%增至10%时,焦炭的抗碎强度提升了1.20%,耐磨强度降低了1.04%,焦炭的热反应性提升了3%,反应后强度增加了2%;此外,DCLR的添加量不宜过高(15%),这是因为DCLR的高活性和高含量的惰性组分使配合煤的黏结性下降。DCLR最佳的制备条件为:液化温度430℃、炭化温度410℃、1%碱式氧化铁催化剂,此时制备的DCLR的黏结性指数为68,黏结性较强,适合作为配煤炼焦的添加剂和黏结剂。DCLR和气煤(QM)相互作用可部分替代肥煤(FM),使中间相的流动度增加、配煤的熔融温度区间拓宽,体系中大量气体冲刷胶质层,使胶质体充分渗透到煤颗粒的孔道中,得到高强度的焦炭。焦化初期,DCLR和QM的相互作用对于焦化关键过程有一定的影响,焦炭的各向异性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SCO PE21工艺的特点是对煤进行快速加热处理,并对高温预热的煤进行干馏,以提高生产性和焦化特性。在加热炼焦煤时,煤一般在400~500℃时软化熔融,产生流动性,在软化熔融温度范围内加大加热温度可进一步提高煤的流动性。但对低于煤软化熔融温度时加热温度大幅度变化对煤性状和焦  相似文献   

5.
炼焦煤质量与焦炉加热制度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炉冶炼强度及喷煤比的不断提高,炼铁生产对焦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是考核焦炭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因素很多,本文根据梅山的生产数据,从炼焦煤的质量和焦炉加热制度2个方面对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是焦炭热性质的重要指标.根据邯钢焦化厂现状,从炼焦煤种、配合煤、结焦时间等方面调整,降低了焦炭反应性,提高了反应后强度.  相似文献   

7.
王春华 《煤化工》2022,(5):31-34
介绍了山西炼焦煤和俄罗斯炼焦煤的资源分布情况,并选取了几种炼焦煤进行煤质分析,发现山西炼焦煤具有黏结性强、单种煤炼焦反应后强度高等优势,而俄罗斯炼焦煤硫分极低,因此在探索山西炼焦煤配煤应用时可配入一定量的俄罗斯炼焦煤,调节入炉煤硫分,并代替稀缺的炼焦煤资源。选用8种山西炼焦煤与2种俄罗斯炼焦煤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结果表明:俄罗斯炼焦煤的配入质量分数在20%~25%时,会对焦炭强度造成较大影响;当配入质量分数下降到10%时,所炼焦炭质量比较理想,因此俄罗斯炼焦煤的配入质量分数最好不超过10%。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预处理不黏煤对配煤炼焦特性的影响,利用小焦炉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研究了预处理不黏煤与未处理不黏煤配煤对配煤变质程度、黏结性能、小焦炉炼焦焦炭冷热强度及光学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后不黏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由0.46%上升到1.20%,其根本原因是处理后含氧官能团含量降低;预处理后不黏煤仍没有黏结性,但配煤黏结性的下降幅度减小。小焦炉炼焦试验表明,添加不黏煤的焦炭冷热强度降低,在相同配比下添加预处理煤的焦炭强度降低幅度更小,在配比3%时,预处理不黏煤的焦炭转鼓强度上升了0.5%,反应后强度降低1%;而未处理不黏煤的转鼓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分别降低了1%和4%,其主要原因是焦炭光学组织中中粒镶嵌结构增加,焦炭各项异性指数提高7.7%~15.8%。  相似文献   

9.
<正>煤经软化熔融过程再固化后形成半焦,再通过约1 000℃的焙烧可以提高焦炭强度。焦炭的强度和质量以前是用转鼓强度、显微强度、气孔率、密度、抗拉强度和CO2反应性等评价,但因煤是加热到400℃左右,经过软化熔融和流动发泡后再固化,进行半焦的炭化和焙烧,所以阐明煤软化熔融和再固化过程中的焦炭组织及气孔形成机理对了解焦炭强度等显微特征的发现机理极为重要,急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焦炭热反应性和热强度是考核焦炭热性质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很多。结合生产实际,根据邯钢集团邯宝公司焦化厂从开工焦炭热性质的偏低、不稳定到达标、稳定积累的数据,从炼焦煤的质量和配煤结构2个方面对焦炭热反应性和热强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40kg焦炉上进行了多方案的配煤炼焦试验,并对单种煤及配合煤炼焦的焦炭热反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种焦煤炼焦时25JM的反应后强度最好;配合煤中控制主焦煤的配入比例,适当配入14SM、1/2ZN或26FM后,焦炭的热反应性比单种焦煤炼焦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张雪红  项茹  薛改凤 《煤化工》2010,38(5):27-28
为避免炼焦煤粒度不均影响焦炭均匀性及质量,对不同粒度炼焦煤的煤质进行了分析,并对单种煤粒度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同一炼焦煤,粒度不同,煤质差别较大;炼焦煤煤种不同,粒度大小存在差异,且各粒度内分布比例也不同,大多数单种煤粉碎前3mm的比例均在60%以上。因此,在确定粉碎工艺前,应先进行炼焦煤粒度调查,再选择适宜的粉碎工艺。  相似文献   

13.
余楚勇  盛建文 《煤化工》2013,41(1):61-62,57
对价格较低的高硫气肥煤进行了工业分析、煤质分析、岩相分析和40 kg小焦炉试验,并将其用于配煤炼焦。结果表明,高硫气肥煤部分替代肥煤炼焦是可行的,将其应用到生产实践,焦炭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降低了配合煤成本。  相似文献   

14.
齐婳  李丽琴  王凯  陆永斌 《煤化工》2005,33(6):15-18
分析了传统焦炭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指出21世纪焦炭生产技术开发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弱黏煤的有效利用和环境改善、降低能耗方面。SCOPE21工艺是一种适应21世纪要求的炼焦技术,重点介绍了其实验室、中试与工业化试验相关情况及实际设备的概念设计与经济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焦化粗苯加氢的工艺,根据焦化粗苯与焦化轻油的指标分析,提出了用焦化轻油和焦化粗苯按一定比例配合,进行加氢精制的可行性。按照工艺技术设计要求以及原料的行业标准,调整相关参数,产品质量能符合国家标准。这样可以解决粗苯原料不足带来的问题,对拓宽原料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晋丽  赵新荣 《山西化工》2013,(4):57-58,72
炼焦生产工艺管理如加热制度、装平煤操作会影响焦炭的机械强度,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炼焦的生产管理才能提高焦炭质量。  相似文献   

17.
温俊刚 《当代化工》2016,(11):2710-2713
对煤直接液化项目煤浆加热炉结焦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加热炉结焦速度,提高加热炉运行时间和效率。同时对加热炉结焦后的多种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焦化废水治理的现状以及处理技术,从预处理技术、二级处理技术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在的焦化废水处理方法所存在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了活性污泥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工艺,并指出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催化铁生物耦合法处理焦化废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粉煤灰催化铁生物耦合工艺处理某高浓度焦化废水进行了初步试验,发现粉煤灰和催化铁工艺可以较好地和生物法耦合,发挥各自优势,去除难降解有机大分子物质,降低焦化废水毒性提高其可生物降解性,并对CODcr和NH3-N的去除做出了较大贡献,耦合工艺对二者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89.64%、74.98%。为焦化废水CODCr、NH3-N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的难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亚丽  牛国光 《山东化工》2013,(11):159-161
以一炉两塔的延迟焦化装置的设计为例,总结了焦化加热炉管道设计的要点及难点,包括附属管道的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