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聚酯二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为主要原料,通过自乳化法合成了聚酯型水性聚氨酯.采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等对产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R值(n(-NCO)/n(-OH))的增加,水性聚氨酯软硬段之间的微相分离程度加深,耐热性能下降;水性聚氨酯的热分解存在3个快速降解峰,分别位于190,275,360℃左右,且随着DMPA添加质量的增加,第一、二阶段的分解速率上升,第三阶段的分解速率下降;当R值为1.25左右,二羟甲基丙酸的添加质量分数为9%左右时,所合成的水性聚氨酯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采用乙二醇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作为聚氨酯多孔膜的致孔剂,通过对聚氨酯多孔膜的电镜图、透湿性、接触角以及拉伸性能的表征与分析,探究乙二醇和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的用量对聚氨酯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醇,添加量在50%时,透湿量达到2929 g/(m2· d );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分别在5.77 M Pa ,451.3%,说明得到的聚氨酯多孔膜具有较高的透湿量、孔隙率以及较强的拉伸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乙二醇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作为聚氨酯多孔膜的致孔剂,通过对聚氨酯多孔膜的电镜图、透湿性、接触角以及拉伸性能的表征与分析,探究乙二醇和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的用量对聚氨酯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醇,添加量在50%时,透湿量达到2 929g/(m2·d);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分别在5.77MPa,451.3%,说明得到的聚氨酯多孔膜具有较高的透湿量、孔隙率以及较强的拉伸性。  相似文献   

4.
聚氨酯乳液及其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含有异氰酸酯端基的预缩体与EPCL在酮溶剂中聚合成PU溶液,然后溶于水,制得自乳化的PU乳液并浇注成膜,通过其膜的性能测试发现在一定条件制得的PU膜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5.
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丝素(SF)溶液和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APU)混合制成透明的薄膜。通过测试,分析了共混膜的IR图谱、X射线衍射曲线、电子显微镜扫描照片和力学性能,研究了不同共混比例的SF/APU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膜中的丝素的结晶度由于聚氨酯的加入,β-结构有所提高;随着丝素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拉伸断裂强力和初始模量提高,拉伸断裂伸长率减小;压缩线性度随聚氨酯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共混膜的柔软性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重失重率(TG)和失重速率(DTG)曲线得,碱木质素基聚氨酯泡沫塑料起始分解温度和峰值分解温度分别为250℃和370℃,结果表明,材料热稳定性、保温性能较好。通过压缩试验,碱木质素基聚氨酯泡沫塑料的10%压缩强度蛳为203kPa。通过对加载后碱木质素基聚氨酯泡沫塑料进行扫描电镜分析,探讨增强机理。  相似文献   

7.
由衣康酸和1,4-丁二醇合成的不饱和聚酯二元醇---聚衣康酸丁二醇酯(PBI)作为软段,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硬段,合成不饱和聚酯聚氨酯,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催化剂对-NCO 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及原料比、引发剂、衣康酸含量对不饱和聚氨酯涂膜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TDI和PBI质量比为1∶1.5时,在温度为80℃,反应时间2h,DBTDL质量分数为1%,BPO 质量分数为1%的条件下合成的不饱和聚酯聚氨酯成膜后光滑、透明、平整,硬度为6H、附着力等级为1级。  相似文献   

8.
首次采用丝素粉体和水性聚氨酯按不同比例混合,经热压法成功制备出丝素/聚氨酯共混薄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动态力学分析及拉伸实验结果表明:聚氨酯的加入,促进了丝素蛋白分子β-折叠结构的形成,导致丝素结晶度提高;丝素含量越大,共混膜中聚氨酯的玻璃化温度越低,共混膜的拉伸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越高;当丝素含量从0到70%变化时,试片的断裂强度由0.6MPa增大到10.4MPa,断裂伸长率从1065%下降到47.5%。聚氨酯的加入改善了共混膜的弹性,韧性随聚氨酯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聚巳二酸乙二醇酯和甲苯二异氨酸酯(TDI)预聚后,用芳香族胺(MOCA)扩链合成浇注型聚酯聚氨酯弹性体,用FTIR法跟踪研究了不同软、硬段配比对固化初始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发现了浇注液的凝胶时间随预聚体NCO含量的降低或添加KD添加剂而被延长.对合成的不同硬段含量聚酯聚氨酯弹性体的应力一应变行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模板浸出法在载体表面制备微米级多孔聚苯乙烯薄膜.以甲苯为溶剂、淀粉为可浸出物,将淀粉与聚苯乙烯分别按质量比1∶1、1∶2、1∶3进行混合,然后将每一种共混物以聚苯乙烯的质量分数为1%、3%、5%分别溶解在甲苯溶剂中,并将所配制的溶液通过悬涂法在玻璃载体表面制成聚苯乙烯/淀粉薄膜;再将所制薄膜采用稀释的无机酸进行处理,浸出膜中的淀粉成分,从而得到具有大小均匀、分布有序的微米级多孔结构的高分子薄膜,并对多孔膜进行接触角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S片中的多孔结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酸的种类及用量;当将薄膜浸于盐酸、硫酸或硝酸中时,以硝酸对淀粉颗粒的浸出效果为最好,所得薄膜的孔径基本介于微米级大小,且孔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1.
0 INTRODUCTIONPolymerblends ,aseffectivewaystodevelopanddevisenovelmaterialswithexcellentproperties ,havegainedmoreandmoreinterestandemphasisinrecentyears .Interpenetratingpolymernetworks (IPNs) ,asaspecialsortofblending ,referstotwoormorethantwokindsofpoly…  相似文献   

12.
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聚偏氯乙烯(PVDF)多孔膜的抗污染性,必须设法改善其表面亲水性,本文从物理改性,化学改性,低温等离子,辐照改性和光化学改性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并分别讨论了各自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种多孔分离膜孔径及其分布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欲测多孔膜孔径的不同,通过采用不相容的两种液体A-B液体体系的选择,可调节界面张力σAB值使始透过压力P0值降至一个适宜的范围内,从而可在低压力下测定多孔膜最大孔径,由测定指定压力P下的透过液体流量Qis可作出ηi-di孔径分布曲线.该方法与探针法相比,不需要昂贵复杂的测定仪器并且可以简单快速测定多孔膜孔径及其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流延法,通过调节壳聚糖溶液的质量分数制备表面结构不同的壳聚糖膜,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静态接触角测定仪对膜表面形貌及浸润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壳聚糖膜表面形貌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壳聚糖溶液的质量分数由2%增至8%条件下,所制备的壳聚糖膜的表面结构从有较强立体层次感的簇状凸起逐渐变得层次感降低,纹路密集,并出现很多紧密排列的小颗粒;膜表面的浸润性发生细微变化,在空气中均表现为既亲水又亲油的特性,而在水中油滴的表面接触角平均高达150°以上,即达到超疏油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融纺丝制得聚氨酯系中空纤维膜,研究了不同热处理介质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得的聚氨酯系中空纤维膜经热水介质处理后水通量随理论拉伸倍数的增加而增大,经热空气介质处理后水通量随理论拉伸倍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经热水介质处理后可提高聚氨酯系中空纤维膜断裂伸长率,而经热空气处理后则可提高其断裂强度;在相同压力条件下,热水介质处理后聚氨酯系中空纤维膜的水通量更易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以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原料,采用预聚体自乳化历程合成脂肪族水性聚氨酯.通过单因素分析法,优化配方,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预聚反应65℃,2h;扩链反应70℃,2h;R值1.8~2.4,DMPA用量3.5%~5.5%.  相似文献   

17.
多孔膜的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膜污染这一制约膜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因素,从膜材料特性和分离液构成对膜污染的影响、膜污染机理及模型、膜污染的防治策略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超滤、微滤膜污染问题的一些研究结果;并对减少或防止膜污染的方法进行归纳,具体评价了原料液预处理、膜表面改性、操作条件优化及化学清洗对减轻多孔膜污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等规聚丙烯(iP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成核剂TM-1体系的热致相分离(TIPS)行为,采用熔融指数(MI)较低的聚丙烯T30S与MI较高的F401作对比研究.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测定成核效应,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iPP成核与晶粒生长.经过加热模压并控制冷却速率制备iPP多孔膜,对膜结构及其透过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相比于F401/DBP/DOP体系,TM-1对T30S/DBP/DOP体系表现出更强的成核效应;不同MI聚丙烯制备的多孔膜结构明显不同,加入成核剂后,T30S型iPP多孔膜结构由紧密融合、内含胞腔孔的球晶结构转变为晶粒组成胞腔壁、相对开放的胞腔孔结构,而F401型iPP多孔膜的结构仍为紧密融合、内含胞腔孔的球晶结构,只球晶尺寸变小;相同成核剂添加量下,用T30S制备的多孔膜透过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9.
聚氨酯/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界面微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Loeb-Sourirajan相转化法成膜技术制备了聚氨酯/聚偏氟乙烯(PU/PVDF)共混膜,运用Scott方程对不同质量比的PU/PVDF共混物相容性进行预测,并利用膜性能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共混物组成对共混膜界面微孔形成的影响以及共混膜界面微孔水通量随工作压力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