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结合农村调研实录和新村规划实践,剖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大环境与农居空间小环境的互动规律,分析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整体格局功能利弊,探讨其生成定位与互动选择。一、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与农居空间在传统村落乡土原生态环境里,个体农居的农居本体空间与其所承载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衍生空间,构成农居空间小环境,乡土聚落中的农居空间小环境之间互动,农居空间小环境与乡土原生态环境互动,最终形成整个传统村落乡土  相似文献   

2.
正2021年2月14日17时40分许,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发生火灾,突如其来的大火,让有着"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之称的翁丁村老寨毁于一旦,104座佤族传统民居被烧为灰烬。在我国,像这样集民俗历史与古建筑艺术为一体的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的重要宝库。2012年4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初步统计表明,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本色随着基层农村人口的迁徙而衰退.乡村人员结构单一、乡村环境保护的片面性、乡村村落的"空心化"发展是当前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贵州山区原始乡土村落.在规划整体上适当保留乡土村落的原始价值,这种价值包含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乡土村落有许多原始环境对生态多样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可因为保证乡土村落建筑的统一而去破坏,应适当地保持原生态.在文化价值方面,传统村落中存在一定数量具有历史沉淀的古旧建筑,应当进行评估与梳理,选择性的拆除和保留,以传承乡土文化,保证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并合理设计形成乡土村落的特色与名片.  相似文献   

4.
张春燕 《云南建筑》2014,(6):129-130
云南省临沧沧源翁丁佤族村被国家地理杂志命为“最后的原始部落”,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和特征最典型的佤族原生态村落,其建筑风格为竹木草顶结构的佤族“干栏式”茅草房。该村落位于云南省沧源县中部偏西的勐角乡境内,据当地气象局资料显示,属于多雷区,目前各栋建筑物及周边均无防雷设施。旨在既保持佤族传统建筑型式不受影响,又能提升佤族人民生活环境的条件下,对佤族原生态村落的防雷及保护接地系统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合该村落的防雷及保护接地措施。  相似文献   

5.
宗路 《城乡建设》2021,(5):32-35
传统村寨为什么多次火烧连营? 据新华社报道,2月14日下午,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佤族老寨突发大火.短短数小时内,整座老寨几乎被大火夷为平地.从空中俯瞰,当地老寨传统"干栏式"茅草房几乎被全部烧光,化为一堆堆灰烬. 翁丁,在佤语中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翁丁村老寨原是佤族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保留最为完整的佤族群...  相似文献   

6.
楼宇红  陈翔 《华中建筑》2006,24(1):69-70
该文以中国良渚文化村·阳光天际组群设计为例,分析了将乡土住宅村落、坡地、山水景观、乡土材质、聚落形态构成等因素综合运用到现代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尝试,讨论了通过深入的基地分析、原生态研究、建筑单体与群体组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品质与乡土聚落形态相结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保留有完整的原始佤族竹木结构民居,在对该民居建筑的提升改造课题中,电气设施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内容与一般建筑电气设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课题和项目特点,综合运用电气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规范,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探讨、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进行总结延伸,对今后类似项目电气改造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聚落形成机制研究框架——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倩 《华中建筑》2010,28(5):166-168
基于乡土聚落在建筑和规划等方面所具有的显著文化特色和民族理念,笔者对我国乡土聚落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梳理,并简析了云南乡土聚落的研究历程。云南滇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民族文化,使部分传统乡土聚落保持了原始的聚落形态,系统研究聚落的形成机制问题,必然对聚落的演变、发展以及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承和实践     
正乡土建筑,是民间自发的传统风土建筑,具有浓厚的民间与民族气息。而传统聚落是由一定范围的乡土建筑与居住者共同形成的生活场。随着时间的变化,村落与建筑也在不断地演变。乡土建筑是乡土性在其岁月流逝中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而乡土聚落则是地区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因此乡土建筑与聚落的保护传承和实践利用对于保持我国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文脉的延续至关重要。本期的主题为传承和实践。内容包含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与文  相似文献   

10.
飞蔦集位于传统保护村落松阳陈家铺,是由村落西南侧的两栋民居改造而成的.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两条平行路径:一是对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梳理与当地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复杂地形、生产与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相适应的空间型制和稳定的建造特征,为保护传统聚落风貌提供设计依据;二是运用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技...  相似文献   

11.
何依 《城乡建设》2023,(10):18-19
<正>传统村落又称乡土聚落,其中的“土”,是一个具体空间范围所限定出的本色,包括风土、本土、乡土、故土等所蕴含的人地关系。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之前,农耕社会将乡土聚落锚固在土地上,依赖有限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使村落景观附着了明显的地域色彩。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川、河流的阻隔使得每一处地理单元的文化基因不尽相同。并且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农经济环境下,生存是定居的必需条件,本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法则,传统村落不仅仅是建成环境本身,而且是包含了生产生活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2.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公众参与是城乡规划走向新常态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课题,尤其是历史村落这样由乡土社会网络长期支持的自治生活聚落。从文化形态来看,历史村落是我国漫长农耕时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识别的重要标本。每一个村落所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不同地理与气候环境、资源条件、不同民族和文化信仰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历史村落在文化形态以及传统社会组织的延续等方面具有很多突出特色,并形成了长期稳  相似文献   

15.
乡土聚落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这些物质要素也可划归多个不同的系统。而村落的特色要素与特定的系统中的各要素耦合度较强,耦合度即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乡土聚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通过对其特色要素的提取,并纳入其所在的系统中进行联动保护,以这种途径实现对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以郑州市方顶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村落防御体系、民居类型、商道等特色要素的研究,将其分别纳入村落浅山丘陵地貌保护、山林田宅历史环境景观保护、一线两片多点村落格局保护的体系中,力求实现在村落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凸显其特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京西古道的形成以及京西传统村落选址圈定对比京西门头沟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环境进行分析,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贯穿了错综复杂的京西古道,这便是京西文化的起源地,从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的记载,长久以来,人类在这片地区创造出来原始的聚落文化,而如今京西古村落文化即是原聚落文化的延续,从而京西村落文化得以发展与振兴,从地形选址、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建筑布局等多方位多角度对古村落的形态特征进行论述与思考,并分析村落保护传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翁丁村,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南部,是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下辖自然村,也是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从翁丁肌理、翁丁建筑、翁丁文化三个方面对翁丁村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肌理、建筑和文化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21年2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有着“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之称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仮族自治县翁丁村老寨毁于一旦,约百座価族传统草木民居被烧为灰烬。在我国,像这样的传统村落集民俗历史与古建筑艺术为一体,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的重要宝库。但近年来,它们频频遭受火灾的侵袭。因此,研究并制定针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消防对策,对于保护传统村落、古建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建工作的开展,我国乡村迎来转型的机遇,然而众多传统村落在此过程中面临自然生态破坏、传统文化缺失、原有传统聚落景观趋于同质化等严重问题.本文基于风景园林视角,以浙西南松阳县传统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模型"研究方法,首先从自然基底层、水利体系层、人居聚落层三方面进行松阳县乡土景观的解析和传统聚落景观形成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乡村旅游为驱动力的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已经成为践行乡村高质量振兴、促进所在地区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文章以浙江省高坪乡圣塘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挖掘其聚落、农业、文化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村落在村落风貌无序、景观环境衰败、文旅融合不足等方面的发展困境,进而提出微介入、微改造、低干预和可持续等活化更新策略,以期为解决乡土风貌更新、人居环境提升、本土经济发展等乡村建设实践的具体问题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