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外城市空间研究发展态势的选择性综述——兼论我国城市区域研究的几个重点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国际城市空间研究在功能传统和统计传统两务脉络上的发展,以及新近研究主题的概念融合;基于空间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动向,检讨了我国城市空间研究的现状,并基于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背号和人口与土地资源约束备件,提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城市转型的背景出发,将转型城市分为全球城市和工业城市两类。通过梳理作为全球城市代表案例的东京、伦敦和纽约,作为工业城市代表案例的曼彻斯特、匹兹堡、多特蒙德和埃森,文章剖析了两类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型特点。文章进而分析了案例城市在转型中的功能定位、空间规划和实施策略,并总结了规划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A financial/economic crisis may have an adverse effect on transpor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s) as both traffic demand is negatively influenced, and governments are further under pressure. However, research on awarded road PPP contracts over a 20-year period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LAC) showed that the market slowdown is brief and followed by a re-bounce leading to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The LAC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ple financial setbacks with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PPP market structure as opposed to the EU, where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concerning a shift in the remuneration schemes employed.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对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入手,对现行的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标准提出质疑。文章通过对上海、杭州、绍兴城市基础设施的实地考察,重点对城市无障碍设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的标识系统设计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城市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当代全球城市的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正在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影响着全球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代全球城市空间重构的宏观背景,然后总结了全球城市空间重构的共同特点,最后列举了纽约、伦敦和洛杉矶等3个全球城市的空间重构实例。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扩大内需。其中,许多建设项目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且任务急迫,规模巨大。这对于城市规划不仅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人们对于健康绿色生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文章通过规划手段,对现实中发生的一些关于人们的生活、饮食等相关问题从城市园林景观角度进行规划分析,通过利用城市农耕景观和城市园林景观相互结合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城市农耕景观规划的理论框架,进而给人们创造一个能够参与到环境营造和食品生产等一系列的活动的机会。文章提出了城市农耕景观的垂直空间规划、地域空间规划、水平季节规划和管理对策等,对城市景观规划研究领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推动了城市农耕景观的发展,使城市面貌更完善,食品更安全,进而打造我们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进入以人为本、提质为主的城市更新新阶段。国内传统菜市场作为一种存在广泛、表现多元的日常性公共空间,既承载了市井记忆,又是城市发展的痛点。众多“网红菜市场”空间优化尝试应运而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梳理近五年来国内传统菜市场更新研究的进展,从日常与非日常生活交集的角度出发,思考菜市场1.0优化转型的得失,再从空间、文化与社会层面剖析转型后的新问题,基于国内外经典的更新项目的经验,思考菜市场2.0的再提升。 相似文献
9.
选取全国3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为在总体规划阶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供水供气供热和居民生活用电量等负荷的预测提供了参考。同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应该逐步从目前的较抽象的横向研究,转向以具体城市为主的纵向研究,以验证本文得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城市经济学原理的认识,结合相关的案例建立对城市交通空间廊道经济现象的理解,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城市交通空间廊道的经济意义和对城市空间开发的作用机制和特征,指出城市交通空间廊道对城市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Sport Stadia, Sporting Events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Ambitions of Durb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stadium constru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underway for World Cup 2010. We ask whether and under
which conditions hosting such an event (along with the new fac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al development required) will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urban development. By analysing the stadium project in Durban,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evidence on whether
such positive effects may be enhanced by the attempt to create an image effect by seeking outstanding architectural quality
of the new stadia.
相似文献
Wolfgang MaennigEmail: |
12.
13.
“欧洲里尔”——一种新型城市中心的规划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里尔”是蕾姆库哈斯于1988年规划设计的项大型城市中心公建项目,也是里尔第三个重要的城市建设工程。它以“第三个离心机”为主题,基本步骤是通过建设一个商业中心来解决经济衰落问题,目标是将里尔建设成为欧洲中心城市之一。这个项目极大地促进了里尔社会、经济、化等各个方面的复兴,塑造了崭新且富有个性的城市景观形象,在法国城市规划界和建筑界引发了一场“建筑风暴”。 相似文献
14.
15.
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聚落形态出现了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并且具有明显的界限。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城乡界限变得模糊,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农田与城市相互融合的历史必然性,提出应该在城市中有意识地引入农田,使农田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相似文献
16.
用区域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金融网点的布设,以期为金融网点的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金融机构应该优先选择在逆杜能圈的第三地带布设金融网点,优先选择在有集聚效应的区域布设金融网点,优先选择在可进入性良好的区域布设金融网点。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山市在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遵循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并在城市设计领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体形环境建设的质量,唐山市在规划管理工作中更加重视城市设计工作,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城市的网络化特征日趋明显,建筑作为城市网络系统中的微观元素,对系统整体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当代语境下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指出当代建筑、传统建筑及正统现代建筑在处理与城市关系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is a network of natural and near-natural areas tha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 This multifunctional planning approach addresses different issues and objective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focus is on the blue (water) or the green (vegetation) elements. Green-motivated projects aim to densify urban vegetation and include the growing sector of building greening. A good climatic effect of veget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sufficient irrigation. In many cases, this approach results in additional water requirements. Blue-motivated projects consider water accumulation in cities (e.g., by heavy rainfall) as a waste product and look for solutions for local drainage and evaporation. These planning approaches offer only one-sided solutions and create no sufficient interfaces between water availability and water demand. Based on four case studies, this work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blue–green projects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ssibilities for the synergetic use of resources. The projects are analyzed graphically by applying the daily tools of architects as a scientific method. A graphic presentation of the blue and green components makes existing solutions and missing links visibl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building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an interface for blue–green systems. Moreover, the possible synergies are often overlooked during the planning process. This fact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 new planning approach that interlinks blue and green aspects that are already in the early planning stages. 相似文献
20.
城市机动性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城市的全新的认识方法,使交通脱离了传统的部门技术化的领域。它不仅是一种衡量社会公平的指标,更涉及到城市、建筑、人权、制度、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不同层面触发巨大的创造性活动。应对于这样的一种新城市宣言的要求,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机会。以上海市徐家汇的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在城市机动性要求下的城市中心区设计的尝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