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刚 《室内设计》2018,(3):42-46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语境 下,传统城镇化分析框架与沿海经验并不能 有效适用于山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有 必要从“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城镇 化的特征与机制。本文以重庆渝东南地区为 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以“人的城镇 化”为主线,对其人口城镇化特征与机制进 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山地民族地区 特殊的经济社会、人口流动背景下,其人口 流动具有“乡村老龄人口广泛兼业、非制造 业带动城镇就业、公共服务集聚非就业性人 群”等重要特征,进而形成了面向不同人口来 源的、不同于沿海经验的复合型人口城镇化 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渝东南未来城镇 化趋势进行判断,并对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 人口转移路线进行了模拟,继而提出了相应 的人口城镇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的北部,松辽平原中段,是传统农业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铁岭市已发展成为以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为主的中等城市。本文拟就铁岭市域人口与城镇化发展作一些探讨,探索出一条适合北方农业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铁岭市域人口现状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和乡村的划分以及城乡人口的统计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对于我国城镇化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预测、空间布局安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一直以来统计部门都是以"城乡行政地域"和(或)"城乡实体地域"为基础来划分城乡(人口),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划分标准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实际上城镇化本身的内涵非常广泛,除了空间上的城镇化转变,还包括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这在城乡(人口)划分上应该给予重视,以顺应转型时期城镇化发展的诉求。考虑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双重性特点,以及居委会和村委会在人口构成、职能、土地权属、行政关系和人口职业等方面的城乡差异特征,建议固化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以"居委会和村委会所辖地域(常住人口)"作为划分依据,这样今后不需要频繁改动城乡划分口径,需要做的只是改进居委会的设置程序和标准,完善"村改居"相关的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处置、农村优惠政策延续和村(居)民社会福利以及土地权属转变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新的简易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也有利于真实反映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化数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周轶 《福建建筑》2012,(5):27-29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江津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不协调因素,指出以提高城镇化率为目标的城镇化进程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现状。作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之一,江津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除了稳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均衡扩张城镇规模外,还应更加注重城镇化与经济结构相协调、城镇化与社会生活相适应,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千亿工业强区和统筹城乡发展三大战略,走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进入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本文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省萍乡市为例,研究其在转型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转型产业结构,重视生态文化保护,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促进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公平流动的机制和体制。本文以高城镇化地区的安徽铜陵为例,从农业生产、转移劳动力、乡村旅游和空间资源四个层面,阐述了推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必须抓紧相关领域的改革破题。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在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来,全省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也存在较多问题。将分析研究视角聚焦到人口城镇化方面,通过对贵州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耦合关系研究得出人口城镇化与全省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相关联系,提出了推进贵州省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区域内人口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城镇化发展目标的研究实践当中,并建立了广安市人口预测模型.利用自然增长法和劳动力转化法对广安市"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十一五"期末要实现城镇化战略目标,广安市应转移的劳动力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0.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桃花江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本地实际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姜珉 《城市建筑》2014,(24):14-14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桃花江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本地实际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4)
基于阐述河南省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分析其制约因素,包括城镇生活成本较高、城镇务工收入较低、可支配流动财产较少以及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提出做好农村居民固定资产产权登记,使其能够进入流通领域;做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工作,取消城市乡村双轨户籍;整合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资源,发挥城乡特色比较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促进城乡耦合协调发展等推进河南省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袁江  赵有声 《山西建筑》2005,31(9):29-30
介绍了重庆市城镇化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从重庆市的城镇目标高、自然地理条件特殊,应面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重庆市城镇化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应针对其特殊性加快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是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5.
姜华 《小城镇建设》2007,(11):51-53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日前,江苏省盐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推进乡镇工业化、城镇化,加快重点镇发展的重大决策,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国家、省、市重点镇城镇化,建设部门责  相似文献   

16.
<正>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兴綦"、打造渝南重要增长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推进城镇化是綦江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立足城市发展新区,深入研究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必将推动城镇化又好又快特色发展。1綦江区城镇化现状1.1城镇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綦江区(含万盛经开区)常住  相似文献   

17.
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山地城镇等传统边缘地区高品质城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中部的宜昌市秭归县为例,对其人口城镇化的现状特征、问题、模式进行分析,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探究了山地城镇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发现,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的影响,山地城镇的人口城镇化存在劳动力外流严重、发展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呈现出与发达地区所不同的非工业化驱动人口城镇化的模式.研究认为,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山地城镇应采取"产业—公服"耦合驱动的新型人口城镇化模式,并以特色产业、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及覆盖度等方面为抓手,促进该城镇化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小卉 《城市规划》2015,39(3):29-33,41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三块地"格局将有望实现重构,城镇化发展的各要素也将由此产生变化,城镇化发展模式有望实现转型。本文以我国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江苏省为例,总结江苏在近年来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而分析"十三五"期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应对,为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路径思考,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乡空间是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长期博弈的结果,在资源--生态--经济矛盾不断凸显的现实背景下,亟需改变传统的空间构建方法,建立一种生态友好型的新型方法以指导城乡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研究以地处西北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海东地区典型城镇带为案例,通过对地区自然生态本底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运用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城乡空间布局方法(EZSC),构建适合西北典型城镇带持久发展的城乡功能空间,以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活动,指导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为欠发达地区摆脱区位劣势、走上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提供了可行路径。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不仅存在于实体空间,更存在于虚拟空间,虚拟集聚已经成为更具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集聚。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欠发达地区可以破解交易信息匹配难题,让线下小众商品得以对接广阔的虚拟市场,进而有效地促成实体生产的就地发生,开启虚实互促的双重集聚进程。人口回流是实现双重集聚的关键。草根创业者、网商群体以及回流人才在欠发达地区双重集聚的形成、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包容与服务是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困境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