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六年开始进入“七五”计划时期,“七五”时期将是治淮事业的兴旺发达时期。首先是去年国务院负责同志主持召开了第二次治淮会议,为“七五”治淮制定了蓝图;其次是国家对治淮经费安排给予很大的支持,比“六五”投资有较大的增加;再加上当前对发展水利事业极其有利的大好形势,可以预计,我们治淮事业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七五”期间淮河流域的水利投资包括南水北调近20亿元,是“六五”淮河投资的近八倍。任务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把这些投资  相似文献   

2.
(一) 三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在安徽省合肥市主持召开了国务院治淮会议。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次治淮会议。会议主要审议水电部治淮委员会提出的治淮长远规划和“七五”期间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家计委、水电部、交通部和淮河流域四省的负责同志及水利专家、技术人员共90多人。万里副总理在会议开始和结束前,两次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对治淮工作十分关心。近两年,耀邦、紫阳同志都曾视察过淮河,并提出了重要意见。这次会议前;李鹏同志从淮河上游一直看到中游,看了许多水利工程。建国以来,治淮成绩很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  相似文献   

3.
3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在合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治淮会议。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二次治淮会议。会议主要审议水电部治淮委员会提出的治淮长远规划和“七五”期间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家计委、水电部、交通部和淮河流域四省的负责同志及一些水利专家共90余人。  相似文献   

4.
根据“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和赵总理1984年视察淮河时提出的“近期治淮的重点是除害,兼顾兴利”的指示,“七五”时期的治淮建设以恢复、巩固、发挥现有治淮工程效益为主。特别是防洪方面,淮河流域主要河道的防洪标准还不高,由于阻水影响,泄洪能力又在逐年下降,恢复和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实为当务之急。淮河流域的清障问题,早在1972年国务院批转水电部进一步处理淮河河道阻水情况的报告中就严肃指出:“淮河河道阻水情况这样严重,是不能允许  相似文献   

5.
《治淮》1992,(2)
去年淮河出现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安徽、江苏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9月份国务院召开了治理淮河、太湖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快治理淮河的步伐。会议要求根据1981、1985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确定的治淮总体规划和主要骨干工程的格局,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上述两次会议确定的治淮任务。目前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实施计划、资金筹措方案已基本确定。在“八五”期间要兴建和进行前期工作的有18项大型骨干工程,本文综合为七大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汪斌  汪安南 《治淮》1996,(10):6-8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掀起了建国后第二次治理淮河的高潮。“八五”期间,中央、地方加大了治淮投入,治淮水利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淮河治理取得历史性的重大进展,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八五”初见成效的目标。 一、“八五”治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信息与文摘     
《治淮》1991,(11)
淮河研究会、《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征文活动今年淮河流域遭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重新唤起了社会对治淮工作的重视。治理好淮河,是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会议精神,研究进一步加快淮河的治理,许多关心淮河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治淮献计献策。为了交流各界人士对淮河流域治理规划及建设管理的建议和意见,深化对淮河的研究工作,并使其应用到治淮工作中去,中国水利学会淮河研究会与《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我为治淮献一策”为主题的征文。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形式、角度不限,题目自拟,但要求主题突出,文理通顺。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去年九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赵紫阳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就这个《建议》的制定作了说明。“七五”计划《建议》是指导“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加速四化进程的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全国各项经济建设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个《建议》,坚定不移地按照《建议》中提出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的原则办事。只有这样,才能胜利完成“七五”计划,达到预定的目标,为本世纪的后十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治淮工作当然也毫无例外。治理淮河,不仅是淮河流域一亿二千万人民的大事,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这是一项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全面系统地治理淮河,从新中国诞生不久就开始了。经过三十五年来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贫穷落后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  相似文献   

9.
宁远 《中国水利》2000,(11):21-23,20
淮河是中国一条古老的大河,淮河流域曾产生过璀璨的文明。12世纪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逐渐沦为举世闻名的重灾区,“十年倒有九年荒”成为淮河流域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持续了700多年,淮河人民饱尝了水患的痛苦。 新中国刚刚成立,党中央就作出了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1950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成立了治淮专职机构——治淮委员会,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10.
1981年的国务院治淮会议确定了“择要加固水库、提高淮河及沂沭泗水系防洪标准、择优进行重点排灌工程”的治淮十年(1981—1990年)规划,投资为15亿元。因此,“六五”与“七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六五”前期适逢国民经济调整,原来在建工程大部停缓建,只是后三年才按十年规划逐步展开。这样,“六五”期间总投资仅2.6亿元,可以说,投资水平处于马鞍形的谷部。“七五”期间,按治淮十年规划要求,计划投资12.4亿元,投资水平将由“谷底”推向“高峰”,而1986年是实现这一转折的重要的第一年。因而1986年的治淮基本建设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1991年安徽淮河流域那场罕见的洪灾,也许记忆犹新。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饱受洪涝之苦的淮河人,对治淮有着热切的企盼。洪涝灾害刚刚过去,党中央、国务院就及时地作出了加快治理淮河的战略部署,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安排了治淮骨干工程——怀洪新河复建工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淮河流域人民的深切关怀。淮河人民迅速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怀洪新河主要利用现有的河道、湖洼扩大浚深,河线自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涡河下游何巷起,沿符  相似文献   

12.
《江苏水利》2003,(7):5-5
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通水,结束了淮河600多年来无独立排洪入海通道的历史,预示着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党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问题,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1991年至1997年,国务院先后四次召开了工作会议,部署治淮工作。在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沿淮各省的努力下,目前,入江水道加固、  相似文献   

13.
《治淮》1997,(7)
1991年,江淮大水后,在国务院领导下,在国家计委、水利部和有关部委的组织领导和支持下,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各方根据国务院三次治淮治大会议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顾全大局,共同努力,淮河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进展,“八五”治淮初见成效,“九五”治淮有了好的开端。 一、“九五”治淮任务和1997年治淮计划 根据国务院治淮决定和当前的建设进度,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淮河儿女在全国人民以及海外侨胞的支援下与严重洪涝灾害奋力抗争的壮烈场面还历历在目,1992年淮河流域又遭受了全流域性大干旱侵袭,这一涝一旱的损失,既暴露出过去淮河流域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提醒各级行政领导治理淮河必须全面综合考虑才行。1991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治理淮河的会议,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治淮建设的方略大计,并扩大落实了“八五”期间数十亿元的基建投资,这表明建国以来的第二次治淮高潮已经到来,淮河流域豫、皖、苏、鲁四省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淮委全体职工,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淮河,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淮河文化,建设了极具智慧的古代水利工程。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指引下,沿淮两岸开展了大规模治淮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13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6.
刘玉年 《中国水利》2009,(12):10-1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且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事复杂,治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多次召开治淮会议,研究部署治淮工作。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17.
回顾治淮的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曾进行过几次大的治淮活动,但每次都未能一鼓作气地坚持下去。几经波折,延误了治淮进程,教训是深刻的。 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政务院遵照毛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治淮方针,并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淮战役打响了。经过7年奋战,在山区修建了佛子岭等9座大型水库。在淮河干流上中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淮河一场大水,给安徽沿淮地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心系淮河流域人民,作出决策,在2007年年底基本完成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计划,治淮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19.
纪冰 《治淮》2008,(3):9-11
2003年淮河一场大水,给安徽沿淮地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心系淮河流域人民,作出决策,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计划,治淮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经过40余年的治理,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等相结合的工程体系。截止1990年,治淮经济效益累积达1900余亿元,为同期治淮投资476亿元的4倍。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目前已实现了“八五”治淮初见成效的目标。长期的治淮实践表明,加强科技进步和提高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