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旅行是时下流行的热词。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有人说,旅行让人视野开阔。有人说,旅行能帮助找回自己。有人说,旅行让人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作为热爱旅行的城市规划师来说,旅行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专业素材,给予我们更多不同角度的窗口去打量那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城市。笔者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因为求学、旅游和工作等缘故,这些年走过全国大部分省和二三十个国家的数百座大大小小的城  相似文献   

2.
面对城市,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说城市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孵化器,有人从生产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空间分析,也有人认为今天的城市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自上而下的宏观城市理论在不断更新与进化,而对于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而言,我们每天接触的城市交通、街巷、建筑、商品、绿化、人文等,相对于宏观的城市理论,都仅是城市的细节,然后正是这些众多的细节,叠加起了我们每一个个体最真实的城市触知。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雕刻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通过它既能看到城市最艳丽的表象,也可窥见城市心灵最深处的精神本质,某种程度上说,城市雕刻就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或浮躁,或奔放,或含蓄,或活跃,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许多城市却出现了一种失去城市精神后的忙乱,有的在错觉中不断地追寻新的精神,有的则在包容中增添更多的城市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理想中的城市就如一个家,它有美丽的花园,宽敞的客厅,还有舒适的卧室。它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性、流淌温情的地方。那么,我们的城市距离理想有多远呢?城建,有多少温情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5.
如果问起想要的生活这个问题,不少人会滔滔不绝地把自己想要的生活说上一番:有人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人喜欢自由单纯的生活.有人喜欢恬静安宁的生活……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生活是个过程.充满了不可知.很少会呈现出我们希望的样子+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和想象的差距。或许是人们潜意识中不喜欢工作吧.在种种想要的生活中.工作方面往往被忽略掉。可实际上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在工作.又有多少时间是在办公室度过。无论想不想工作.工作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烈渴望轻松随意、个性凸显的工作和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大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加快其增长、扩张的速度,借助突发性的外力推动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方法.因此,城市大事件就成了热门话题。有人主张要抓住重大事件的机遇,发挥其“发展触媒”作用.促成城市的“质变”;有人则批评我们的城市已不遵循自然规律而发展过快,若再施以突发性外力的话,城市难免会像打了“生长激素”一样患上了巨人症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新都市主义”来到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都市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住宅形态 ,在走进我们生活的过程中 ,难免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继炒“汤耗子 (TownHouse)”后的又一轮概念炒作。但无论怎样 ,我们仍可以从一些城市的实践当中看到这一新型住宅形态的生命力 ,只要有存在 ,我们就应“关注”。  相似文献   

8.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城市、城镇和乡镇,到底是由什么东西形成的?由土地和人口?可是,土地到处存在。那些受灾地区的难民成千上万,集中在一个地方,亦未因此便形成了城市或乡镇。由世代延续的生活场所?蒙古包是蒙古牧民世代延续的生活场所,却至今未见形成一个城市或乡镇。由“人居环境”?旧社会穷苦的水上人家,世世代代以小木舟为“人居环境”,并未形成城市或乡镇。可以说,地球是个最大的“人居环境”,但不能说地球是城市或乡镇。  相似文献   

9.
周媛 《中华民居》2014,(7):98-107
正或许是因为出生并成长于山城重庆,所以对于大山大河总有着莫名的亲切感。曾经生活在一个平原城市七年,习惯了那里的一切,除了没有奔腾着的长江,城市里亦没有那么多飞跃着的弧线。对于一个生长在有众多桥梁城市的人来说,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桥,或源于造型宏伟,或源于来来往往多年的情谊。我们说桥,有时候是在说这座城,有时却是在说自己。  相似文献   

10.
正如《城市建筑》的刊名,解读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是我们潜在的思考原点。究竟是城市滋生出建筑抑或建筑聚合为城市?其实两者互为因果。可以说.当建筑成为城市网络中的一个绳结时.它就成为城市中的有机合理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