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弃渣型泥石流分类与灾害防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弃渣型泥石流暴发频繁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对弃渣型泥石流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建立了防治体系。分类体系采用5种依据,按照发生空间分为地表泥石流和地下泥石流;按照沟谷性质分为自然泥石流叠加型和人为弃渣单一型;按照弃渣类型分为矿山开采弃渣泥石流、工程建设弃渣泥石流和生活建筑弃渣泥石流;按照矿渣堆积-补给位置分为沟谷弃渣型泥石流和坡面弃渣型泥石流;按照形成机理分为弃渣溃决型、弃渣揭底型、弃渣侧蚀型、弃渣面蚀型和其他复合型5类。防治体系从防止发生、控制运动和预防危害3个方面建立。  相似文献   

2.
沈波  马东涛 《中国矿业》2012,21(5):67-70
牦牛坪稀土矿区为我国重要的稀土矿产地,在以往的开采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查明矿区现存泥石流沟10处,滑坡、崩塌有20处居多,多处矿渣矿坑高边坡极不稳定,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对此计划采取弃渣搬运、采坑回填、泥石流拦挡、泥石流排导、弃渣堆置的措施对上述地质环境问题予以治理。方案实施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3.
四川安县魏家湾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来源、水源条件、泥石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分别为拦砂坝工程、排导槽工程、生物工程及预防监测措施。为该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某废弃矿区内存在大量固体废弃物,严重影响该矿区下游河道及水库安全。为治理该矿区固体废弃物,根据现场分析,确定在该矿区下游河道设置拦渣坝。通过计算坝体自重、泥石流竖向压力、坝体水平压力、动水压力、扬压力、冲击力等,验算所设定的拦砂坝抗滑稳定性、抗倾覆性、地基承载力,以及对溢流口进行防洪验算,从而确定该拦渣坝设计满足要求。在建设过程中,拦渣坝应该采用动态设计法,加强监测及施工管理。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通城县北港镇某地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农田、房屋、道路等受损,直接财产损失巨大。为防治泥石流,设计采用拦、排结合的方式对泥石流沟进行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刘家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是一条狭陡型高频泥石流沟,每年雨季,降雨激发泥石流灾害链。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受汶川MS8.0地震扰动,刘家沟形成流通区单位面积上松散固体物质达98.11×104m3,在409.8‰的平均纵坡降下,泥石流活动频率明显增强,泥石流沿程放大效应明显,最终形成了降雨+径流侵蚀-滑坡-堰塞体-堰塞体溃决-增大的泥石流-堵河形成堰塞湖-卡撒沟中、下游损害的灾害链。提出采用格宾石笼进行固坡护床,结合拦挡坝拦粗排细的作用,根据保护对象设置防护堤,优化排导槽与主河交汇条件的综合治理措施,可为小流域高频狭陡型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哈尔木沟位于杂谷脑河中游,属于"5·12"汶川震区重灾区,历史上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曾于1989年8月暴发泥石流堵断杂谷脑河。受"5·12"地震影响,泥石流灾害相对震前具有规模增大、频率增高、活跃期增长等特点。分析哈尔木沟自然环境背景,发现哈尔木沟的地形地貌和降水条件均有利于泥石流的暴发,受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影响,沟域内发育大量崩滑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目前沟内由于松散固体物质充足,诱发泥石流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较低,近5年每年均暴发泥石流。针对哈尔木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拦排结合的治理思路,修建拦挡坝调节泥石流峰值流量,排导槽将泥石流顺利排泄至主河。历经近5个水文年,表明防治工程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杨涛 《现代矿业》2020,36(7):44-4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合理、有序、经济、环保地处理弃土弃渣已成为强降雨地区土石方项目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雨林地区土石方工程往往需要布设大面积的排土场进行弃土弃渣,弃土弃渣存在“量大、集中”等特点。为保证弃土有效容量,排土场往往设置在沟谷中,雨林地区排土场如何保证地基处理、渗流层施工、分层填筑碾压是坝体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以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采矿工业场地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存在土石方开挖工程量大,项目面临雨季长、高雨频等突出气候特点。项目排土场设计为碾压堆石坝,坝体整体高度84.8 m,坝体填筑石方达27.8万m3。简要介绍了该工程1 095 m排土场坝体施工的特点和难点,叙述坝体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主要关键技术,为类似的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地质灾害之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威胁灾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交通安全。通过对茂县在汶川地震后的实施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后期回访调查:拦排结合的治理工程效果最佳,拦挡工程短期效果明显,长期效果不佳。泥石流治理应以植被恢复和固源为主要手段,以减少物源为长期治理的主要目的。泥石流应急治理应以排为主、拦排结合;拦挡工程应考虑期时效性和后期清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排土场排土台阶的高度不仅与排土的类型,排弃土、岩的性质和排土场基底的稳定情况有关,而且还与所用的排弃设备及排土工艺有很大关系。利用电铲排土是排弃方法改进的方向。由于电铲排土的排土台阶高度大(可达38m),移道步距宽(可达22m),移道次数少,因此,这种排土线的排弃能力高;排弃后的土岩经过电铲的碾压排土台阶的稳定性高,路基质量好,行车速度可适当提高,行车也比较安全;电铲排土的同时,可随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发生于1983年5月兰溪市白坑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访问,从地形条件、固体物源条件、降雨务件及滑坡-泥石流耦合作用关系等分析白坑村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白坑村泥石流易发程度、发生机率、活动规模、活动强度、溪沟堵塞程度、发生频率等方面进行泥石流活动危险性技术分析,判定该泥石流综合致灾能力强.经分析,...  相似文献   

12.
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吴新星  徐庆 《金属矿山》2010,39(8):160-162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论述了翻身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发生机理、规模及发展趋势,并通过多因素危险度评价公式对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得出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为0.51,属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针对灾害体物源储量、破坏能力等基本特征,以及危险区周边地物、地质结构特征,提出了以拦为主辅以沟道清淤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翻身沟居民、省道等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
大关县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通过对云南省大关县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论述了大关县泥石流分布与特征,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物质来源、水源条件、地震因素、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诱发泥石流产生的因素,并针对大关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监测预警和植树造林、简单工程治理等措施,为大关县的泥石流防御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煤层气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分析目前国内外煤层气开发模式,结合重庆地区实际地质情况,提出了适合重庆地区的综合开发模式。即:采煤前地面压裂抽采,预抽原始煤层的煤层气;采煤时井下预抽,利用采掘工作的超前压力,开采卸压,进行井下煤层气抽采;采空区及废弃矿井煤层气抽采,通过地面钻井、埋管及巷道抽采煤层气;以及矿井通风煤层气的回收利用。形成了煤层气综合性规模开采的一种最为经济、有效的模式,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模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任松  裴佰林  张鹏  张宇  赵虎  廖帮贵 《中州煤炭》2023,(4):45-48,54
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一直都是困扰和威胁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如何做到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尤其是应力集中区域的瓦斯防治技术,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的技术难点,也是最值得关注研究解决的问题。应力集中区域瓦斯治理措施选择的不合理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近几年,经过将瓦斯治理技术和现场应力集中施工特点相结合,取得了新的认知成果。鉴于此,就应力集中区域瓦斯治理措施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矿井全生命周期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造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控不当、污染加剧等问题,在科学界定煤矿区污染场地和地下水污染流场单元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基于污染场地的定义,对煤矿区地下水污染场地和地下水污染流场单元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了煤矿区地下水污染场地范围和地下水流场评估范围;分析了煤矿区场地矿井水污染类型和污染模式,阐明了煤矿开采和闭坑阶段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特征因子;基于地下水污染风险理论,剖析了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监测现状及预警技术思路;从矿井生产和闭坑角度出发,阐述了基于岩层控制、阻断材料以及地下储水等现有的保水开采技术途径,概述了矿井闭坑过程和闭坑后地下水污染防控的主动、被动技术手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矿井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提出了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精准探测技术,地下水特征污染物智能识别、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煤矿区地下水污染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修复等关键技术与工艺,力促形成煤矿区全生命周期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体系与规范,研究结果对于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闭坑矿井对相邻生产矿井带来的水害隐患问题,为保障赵各庄矿闭坑后邻矿生产安全的需要,提出安全水位和警戒水位的概念,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闭坑矿井区域地下水流场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井关闭后,地下水位上升,含煤岩系含水层内水位降落漏斗逐渐减小,水位回升速度随矿井关闭时间的增加而减慢,经过三年时间两矿边界处水位达到安全水位-570m|为保证林西矿的安全生产,根据矿井水位回升情况及矿井边界煤柱破坏情况,确定了-575m为警戒水位,当考虑利用邻矿林西矿排水控制赵各庄矿井内水位始终低于警戒水位时,此时林西矿需要增加的排水量约为12.5m/min。研究结果为邻矿防治老空水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诱发井下泥石流灾害的降雨阈值是矿山井下泥石流防控重要参数。为获得普朗铜矿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临界阈值,以室内试验为研究方法,开展矿区不同降雨强度工况下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及暴发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当雨强为0.563 mL/min时发生破坏性较大井下泥石流概率较大,当雨强为0.293 mL/min时诱发井下泥石流概率较小,当雨强为0.186 mL/min时则不易形成井下泥石流;降雨强度0.293 mL/min是井下泥石流发生的极限临界状态,是诱发井下泥石流的降雨阈值;降雨强度0.563 mL/min时,3~#、4~#和2~#不同放矿口诱发井下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分别为240、260和220 min;降雨强度0.293 mL/min时,3~#、4~#和2~#放矿口诱发井下泥石流的暴发时间分别为180、200和220 min;最后基于水量总量原理验证了试验确定降雨临界阈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为普朗铜矿及类似矿山井下泥石流的预防和管控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谭斌  付雨露 《煤炭工程》2011,(1):126-128
 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煤矿安全事故预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煤矿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理念,设计并提出隐患排查治理的闭合模式,从模式的构建和运行两方面进行研究,为构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智能化煤矿面临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化和人员落实的挑战,剖析了传统生产安全与智采期安全差异;基于平行理论,分析了智能化煤矿平行安全的管理模式、阶段性建设思路和管控方式,提出基于系统-数据-网络-人-机-环-管为主体的SEGI和PDCA双闭环安全管理模式。认为基于煤矿平行安全架构,通过搭建煤矿平行安全管控作业平台,遵循"四本"安全管控,形成四重预防机制,建立平行安全标准管控体系,落实人员管控和人才引进,是解决智能化煤矿平行安全非技术问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