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伴随我国近年来对地质灾害的高度重视,黄土滑坡成为近年来各学者研究的焦点。由于黄土滑坡本身有复杂性、广布性与频发性等特点,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需做好黄土滑坡的特性分析。此次研究主要选取山西省吕梁典型黄土滑坡,在对区域地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黄土滑坡特性与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临汾至吉县高速公路12#滑坡为例,在查明滑坡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滑坡在"天然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分析滑坡治理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滑坡的工程处治方案,并探讨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滑坡是黄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本文以临吉高速光华互通A匝道黄土滑坡为例,分析了黄土滑坡的成因,探讨了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并剖析每种方案的利弊,选取了以抗滑桩为主要支挡结构的滑坡治理方案,并简要阐述了这一方案的施工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李向阳 《山西建筑》2007,33(33):111-112
从滑坡防治原则和方法入手,结合黄土型滑坡的特殊性质,给出了黄土型滑坡的一般分析方法和防治措施,并对各种方法和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在设计和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长江路六角亭滑坡特征及治理对策李俊雄(重庆市市政勘察设计研究院,630015)1概述重庆市长江路六角亭滑坡位于市中区王家坡街道辖区六角亭斜坡地带,1992年5月中旬,由于连续降雨,诱发滑坡活动,长江路约五分之三的路面沉陷变形,严重阻碍了道路的畅...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黄土滑坡在我国的区域分布规律 ,详细的总结了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及产生滑坡的影响因素 ,介绍了一种滑坡稳定的验算方法———滑坡推力法 ,通过对某一工程进行稳定性验算表明该法的合理性 ,并且结合该工程讨论了滑坡稳定性评价中计算参数的选取方法及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支党河黄土滑坡为工程背景,从滑坡的形态、物质组成及成因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通过勘察定性定量对该滑坡体范围、地质构造、岩土体特征及稳定性分别作出评价,提出了后缘减载+前缘反压支挡的综合防治方案,提高了滑坡的自身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黄土滑坡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土滑坡是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及工程活动的加强,黄土滑坡成为近年工程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黄土滑坡后缘地裂缝发育,具有高陡的后壁以及演化特征。泾阳南塬自1976年大面积农业灌溉以来,发生了27处50余起黄土层内滑坡。2005年~2007年6月,对南塬黄土滑坡进行了多次现场调查和滑坡特征测量,获得了详实的野外资料。在现场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地下水位上升诱发高速远程滑坡机制、塬边地裂缝成因机制、滑坡高陡后壁成因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及黄土滑坡演化机制与演化平衡等当前黄土滑坡研究亟待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滑坡是黄土地区域地质内外动力现象重要类型之一,文中详细论述了黄土滑坡发育的普遍规律和稳定性判断的理论和方法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将抗疏力固化剂运用到黄土加固中,并对比水泥、石灰改性黄土性质,探究抗疏力固化剂改性机制。通过强度试验、崩解试验、渗透试验探索改性土工程性质。通过开展水滴入渗、X衍射、电镜扫描、压汞等试验分别分析土样土颗粒表面能、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孔隙充填情况以探究改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抗疏力固化剂改性黄土强度、抗崩解性显著提高,渗透性略有降低。水滴入渗试验显示抗疏力改性黄土土颗粒表面自由能极大降低,斥水性明显优于水泥、石灰改性土;不同抗疏力固化剂添量土样X衍射图谱中物象群峰基本相同;SEM图像显示随抗疏力固化剂掺量提高,黄土中粉土颗排列方式基本不变,细小黏附物发生凝聚,附着物略有增多;压汞数据显示抗疏力改性黄土中大、中、小孔隙体积均略有减小,微孔隙明显增多。初步得出抗疏力改性黄土的机制在于:降低土颗粒表面能以提高阻水、抗水性;抗疏力物质包裹土颗粒及细小黏土颗粒发生凝聚来连结土颗粒,强化骨架颗粒连结强度;抗疏力材料膨胀挤密作用较弱,改性黄土通透性好。抗疏力固化剂在改善黄土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的基础上,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固化剂在提高阻水性的同时通透性降低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various topographic types and complicated geological backgrounds. Since 1980s,Chinas government has taken polices of economic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to the world,which has greatly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his process,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such as expressways,railways,hydropower stations and open-pit or underground mining,etc.,are expanding rapidly and some of them are challenges in the world. Obviously,the human activity has…  相似文献   

12.
冻融循环导致洛川黄土边坡剥落病害产生机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冻融循环作用导致洛川黄土边坡剥落病害的发生。作为对比,在洛川剥落边坡及铜川未剥落边坡分别采样,模拟自然坡面冻融过程,在开放不补水条件下,开展冻融循环试验,测定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土样表面的变化特征及土样高度、干密度、含水率、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洛川土样在初始几次冻融过程中,土样体积稍有增大,含水率变化较大,冻结过程中冰晶冻胀力破坏土体结构,融化时结构不可恢复,反复冻融导致土体强度弱化。冻融循环10次左右后,土体物理力学状态趋于稳定。融化时,在水的软化作用和冰的促化效应下,沿着水冰交界面易产生剥落病害;铜川土样在冻结过程中,在冻结缘处产生负孔隙水压力,土体密度增大,体积减小,强度增大;融化时,有效应力减小,总应力不变,融沉量大于冻胀量,土体黏聚力略有增强,不易产生剥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   总被引:97,自引:26,他引:97  
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大型和巨型滑坡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收集20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典型大型滑坡灾害实例,并重点对其中的11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这些大型滑坡涉及到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坡体地质结构,具有不同诱发机制和触发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大型滑坡发育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约80%的大型滑坡发生在环青藏高原东侧的大陆地形第一个坡降带范围内。同时,该地区也是世界上板内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地壳内、外动力条件强烈的交织与转化,促使高陡边坡发生强烈的动力过程,从而也促进大型滑坡灾害的发育。强震、极端气候条件和全球气候变化构成大型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和诱发因素:中国南方暴雨强度达到200~300mm/d时就易于触发大滑坡的发生;中国西北地区春季冻结层的融化,也是大规模黄土滑坡发生的诱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雪线上移、冰川后退、冰湖溃决,也都成为特定地区大型滑坡灾害发生的诱发和触发因素。另外,70%以上大型滑坡发生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滑坡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大型滑坡通常具有复杂的生成机制:总的来看,大型滑坡发生的岩土介质主要有以下3类,即岩质滑坡、土层滑坡和松散堆积层滑坡。除松散堆积层滑坡,前两者都涉及复杂的演化机制及过程,其典型的地质–力学模式包括:滑移–拉裂–剪断“三段式”模式、“挡墙溃决”模式、近水平岩层的“平推式”模式、反倾岩层大规模倾倒变形模式、顺倾岩层的蠕滑(弯曲)–剪断模式等。每一类模式都具有其对应的岩体结构条件和特定的变形破坏演变过程。通常大型岩质滑坡的发生一般都伴随有滑动面上“锁固段”的突发脆性破坏,“锁固段”在岩质边坡的变形控制和稳定性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边坡地质灾害评价与控制的关键。实践结果表明,查明边坡(滑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是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4.
取黄土和砂土土样,对等温条件下非饱和土气态水迁移规律及气态水迁移与液态水迁移关系问题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土质、含水量梯度和含水量水平等因素对气态水迁移有显著影响,密度对气态水迁移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土体水分主要以结合水存在时,含水量梯度影响下的气态水迁移量大于液态水迁移量:当土体存在较多自由水时,含水量梯度影响下的气态水迁移量小于液态水迁移量。  相似文献   

15.
湿载耦合作用下黄土结构性损伤演化及本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增湿、加荷作用下黄土结构性损伤演化的变形问题,通过压缩变形特性和三轴剪切变形特性,分析黄土结构性损伤的宏观力学反映。分析结果表明,土的含水量增加、固结压力增大和剪切作用均会引起黄土的结构性损伤。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压缩作用损伤和剪切作用损伤更加突出;固结压力较大时,压剪作用对土原生结构破损更突出,其次生结构和剪缩性增强。将结构性损伤土视为原状结构体和完全损伤体的复合体,综合应用应力比损伤方程和应变损伤方程,在比较原状土与饱和重塑土应力比建立结构性参数的基础上,建立黄土的结构性损伤演化方程;在原状结构体服从弹性定律、完全损伤体服从修正剑桥模型的基础上,从结构性损伤土变形为原状结构体弹性变形和完全损伤体弹塑性变形叠加出发,建立结构性土的损伤弹塑性本构方程。同时,比较分析不同湿度黄土试验测试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损伤弹塑性本构方程描述的理论曲线,两者比较一致,验证了该本构关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试桩及工程桩的实测结果 ,分析了黄土地基中试桩的摩阻力发挥特性及实际工程桩的摩阻力发挥值随时间 (随施工进行 )的变化特性 ,分析表明 ,实际工程桩的摩阻力发挥值分布与试验桩的分布不同 ,工程桩中的桩土摩阻力发挥值具有鲜明的时间效应 ,受桩、土及基础的共同工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结构性黄土的变形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针对结构性黄土研究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原状结构性黄土样和人工制备结构性黄土样2种试样的室内侧限压缩试验、等含水量三轴剪切试验和浸水变形试验以及等吸力三轴剪切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结构性黄土的湿陷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结构性黄土存在一个与广义应力路径无关的湿陷面,结构性黄土的变形与结构强度的破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探究区域滑坡空间分布结构,揭示不同规模类型区域滑坡分布模式异同,分析其异同原因,拓深对区域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的认知,在建立黄土滑坡详细编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借鉴粒度分析理论,引入滑坡径级概念。采用关联维数、核密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不同径级上区域黄土滑坡空间分布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 径级50~75 m黄土滑坡所占比例最大,占到滑坡总数的28.87%;径级>100 m黄土滑坡所占比例较小,占到滑坡总数的15.12%;(2) 各径级区域滑坡空间结构具有多分形特征,在30 km尺度上存在明显的拐点;在小于30 km尺度上区域滑坡各径级的关联维数随着径级规模增大而增加,分布模式由聚集分布逐渐过渡到分散分布,在大于30 km尺度上区域滑坡都呈现聚集分布状态;(3) 成因分析表明,黄土滑坡在发育过程中,更多是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遴选的3个分布模式主要影响因素中,距河流距离对区域黄土滑坡分布模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地形起伏度,小规模滑坡在距河流距离近(地形起伏度小)的地方所占比例较高,而大规模滑坡在距河流距离远(地形起伏度大)的地方所占比例较高。坡度虽然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子,但对于分布模式的影响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9.
对黄土地基中的静压桩的荷载传递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用双曲线型的荷载传递函数模拟桩、土之间的荷载传递函数,通过对桩周土的粘聚力c和桩端土的变形模量E0分别引入修正系数Kc与Ke来体现施工扰动的影响,利用西安地区96根静压桩的现场试桩资料建立了Kc与桩端土静力触探的端阻qc之间经验公式以及Ke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并得到了较好的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20.
黄土隧道锚杆受力与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黄土隧道锚杆作用效果及机制,对陕西省吴堡-子洲高速公路上3座黄土隧道中的48根锚杆应力进行现场测试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黄土隧道在钢架支护条件下,拱部系统锚杆受压且应力值较小;拱脚处锁脚锚杆以受拉为主,锁脚锚杆应力普遍大于拱部锚杆应力。从土体的变形和锚杆与土体的锚固效果2方面分析黄土隧道拱部系统锚杆的力学状态,分析认为隧道开挖后,浅埋黄土隧道拱部发生整体沉降,锚杆并不存在锚固段;深埋黄土隧道开挖后土体产生较大塑性区,目前以“短而密”原则设计的系统锚杆也不存在锚固段;锚杆与土体采用水泥砂浆或药卷式锚固剂黏结效果差,因而黄土隧道锚杆锚固力不大;锚杆锚固于初期支护上,并伸入土体中,从内部约束土体变形,在初期支护施作后,相对于土体的后续变形,拱部系统锚杆受到土体向下的摩阻力,相当于桩承受负摩阻力,因而拱部系统锚杆受压。综合以上分析表明,在黄土隧道中,钢架支护条件下的系统锚杆支护效果不明显,可以取消。工程实践证明,钢架支护条件下黄土隧道取消系统锚杆,可减少施工环节,更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可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有着特别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