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功率激光器是一个发展趋势,而单独芯片半导体激光器很难实现大功率输出。基于合束技术中的波长合束原理,应用ZEMAX软件设计出大功率光纤耦合模块。多波长合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激光功率,同时不影响光束质量。应用24支输出功率12W,波长分别为915nm、940nm、976nm的半导体激光器,耦合进芯径100μm/0.22的光纤中。输出功率达到284.5W,耦合效率达到98.7%,亮度达到115.3MW/cm~2-str。通过Solid Works软件和ANSYS软件优化分析耦合模块热沉结构,得到有效散热的新热沉模型,优化后模块最高结温下降1℃左右。  相似文献   

2.
光机电     
单Bar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系列新品问世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单Bar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系列新品。该高亮度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采用了具有高可靠性的传导冷却单Bar半导体激光器及独特的空间耦合技术,输出芯径为400μm,数值孔径0.22μm,光纤接口使用标准SMA905,稳定连续输出功率可达40W,光电转换效率大于40%,光斑均匀性好。此外,该光纤耦合产品拥有良好的密封性,实现了电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高亮度的半导体激光器,采取6只单管半导体激光器芯片进行等光程排列,波长为940nm,芯片腔长3.5mm,发光区尺寸1μm×30μm,快轴发散角30°,慢轴发散角10°,功率为6W。设计光学系统,使合束光束BPP_(laser)BPP_(fiber),满足与小芯径50/125μm多模光纤进行高亮度、高效率耦合的要求。光纤输出亮度达到44.3MW/(cm~2·sr)。  相似文献   

4.
采用开关原理与PID补偿技术结合设计了半导体激光温控电源,用于驱动半导体激光器中的半导体制冷片,从而控制激光器的工作温度.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二次补偿技术,在获得了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的基础上,既大大缩小了温控电源的体积,提高了电源转换效率,同时实现了输出电流和电压能够平滑调节而不是脉冲宽度调节,解决了开关电源很难适应温度控制要求的难题,摒弃了不适合温度控制的脉冲宽度调制输出方式.采用新方法设计的电源体积是原来电源体积的10%,输入功率是原有电源的20%,因此这种新的半导体激光温控电源非常适合在激光电视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大量研究表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失效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半导体激光器的腔面退化,而空气中的灰尘与腔面氧化变质是其主要诱因。使用了新型的镀膜机真空室内180°自翻转机构制备半导体激光器腔面膜,大大降低半导体激光器腔面在大气条件下的暴露时间。从过程上直接降低自然氧化物和杂质产生的几率,减少腔面自然氧化物的诱导缺陷和杂质的非辐射复合中心。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腔面膜一次性制备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制备的半导体激光器外推寿命对比常规实验提高了12.56%,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器件的最大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准连续输出功率为×102W量级的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和可靠性,采用双面散热方式提高传导冷却封装的散热能力。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封装方式后,激光器的最高输出功率由91.6 W提高到98.4W,阈值电流由15.6 A减小到15.1 A,斜率效率由1.09 W/A提高到1.16 W/A,插头效率略有增加。激光器在100 A工作电流时,有源区的温度和激光器的热阻都有所减小,说明改进的封装方式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7.
高功率单管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单元器件性能实现了重大突破,但在光束质量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同时得到较高的输出功率和亮度。探索将激光器快慢轴分别准直后直接耦合进入光纤,既可以避免使用到复杂光学系统又可以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实验选取四只工作电流为2A,输出功率分别为1.636W、1.662W、1.659W、1.643W的980nm的单管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通过空间合束技术耦合进芯径200μm、数值孔径0.22的光纤中,输出功率3.41W,光纤耦合效率为51.7%。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脉冲宽度窄、前沿上升速度快的大功率激光输出,以提高激光引信等武器装备抗干扰的性能,设计出了一种由高压电源、驱动电路及多管芯激光器组成的高功率窄脉冲半导体激光器模块。激光器采用多管芯串并联组合发光的方式,驱动电路部分实现高压储能放电,使用了高速开关断器件MOSFET作为LD放电回路的开关,应用板载技术进行封装。在较大光功率输出的同时,脉冲波形宽度更窄、前沿上升速度更快。最后经OrCAD/Pspice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模块实现了高功率窄脉冲的激光输出,得到脉冲宽度为8ns、上升时间为2ns的窄脉冲,最大输出功率可达200W。  相似文献   

9.
堆积式列阵半导体激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堆积式列阵半导体激光器,着重在GaInAsP/InP系列激光器。由于它们的To小,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用一般结构作列阵器件是很困难的。而采用大光腔结构的激光器。它的T0值可达100 ̄140K,单个1.3μm激光器,脉冲峰值功率超过3w(瓦),单个1.55μm激光器,脉丫峰值功率超过2W。我们用它们的芯片研制堆积列阵激光器在研制中发现,列阵的输出功率小于各单元器件输出功率之和;而减步的比率随着  相似文献   

10.
半导体激光器与其他类型激光器相比具有寿命长、效率高和波长范围广等优点,使其成为现代激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输出功率和光束质量是判断半导体激光器优劣的两大关键指标,但半导体激光器的特殊原理和结构决定了它在追求高功率的同时光束质量会劣化,导致其应用范围受限。谱合束技术被证明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目前仍然存在光功率和光束质量退化等问题;因此,如何获得高亮度合成光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针对外腔谱合束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半导体激光阵列和叠阵,总结比较了应用于谱合束技术的3类光栅,阐述了光栅外腔法谱合束技术的基本原理,概括了国内外高功率半导体激光阵列谱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分析讨论了导致合成光束质量劣化和合束功率耗损的因素,展望了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前景。本研究有助于推动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直接光源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膜乳化法     
简要介绍膜乳化法的原理,特征、装置;影响乳化效果的因素及其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从动画与电影的起源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并从动画、动画片和动画短片的艺术特性探讨了动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和比较了以真空蒸发技术制备的ZnS、SiO_2和LB技术制备的花生酸(Axachidic Acid)高分子层为介电层的薄膜电容的电容量、损耗角和击穿特性,并对这些电学特性作出了合理的定性解释。结果表明,以LB技术制备的高分子薄膜电容在各种电学特性上具有优越的性能,为提高薄膜电容器的性能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氮化硅薄膜是芯片制造中广泛运用的一种绝缘薄膜,其可用作芯片表面的掩蔽膜及钝化膜。简要介绍IC制造中几种主要的氮化硅薄膜的制备技术,并探讨新型的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15.
蛋白复合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蛋白复合膜的特点,从动物蛋白膜和植物蛋白膜两个方面对可降解甚至可食性膜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蛋白复合膜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薄膜生成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种制膜方法的共同点建立模型,用微机模拟源物质粒子在靶衬底上沉积成膜的全过程,研究了影响薄膜质量的工艺条件,如沉积速率、衬底温度等因素在微观成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物理细节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7.
多孔型铝阳极氧化膜(AAO)的形貌及相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同的工艺条件,分别用磷酸、磷酸与草酸混合溶液为电解液制备了多孔铝阳极氧化膜(AAO);用TEM观察了膜的形貌,表明膜的表面有排列较规则、具有一定准周期性的微孔,微孔的孔径大约为75nm;对于在磷酸与草酸混合酸中氧化的工艺,氧化膜较厚,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膜厚在50μm左右。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低于600℃热处理的条件下铝箔表面的阳极氧化膜基本上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经900℃热处理无定形氧化铝开始结晶出γ-Al2O3,用该工艺制备的铝阳极氧化膜无定形态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茧层导电率与含水率的关系,分析导电率不仅与茧层含水率有关而且与外界压力有关的原因,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外界压力大小对茧层导电率影响的规律,找到了使导电率与茧层含水率成一维关系的条件,为研制稳定的测湿仪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等离子体辅助热丝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分别进行了金刚石膜和金刚石 /碳化钛复合膜的沉积。实验条件 :甲烷流量与氢气流量比为 1∶5 0 ,基体温度 860℃ ,等离子体偏压 30 0V ,沉积气压 4kPa。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分别观察了沉积膜的表面和断面形貌 ;运用能量扩散电子谱 (EDX)对沉积的复合膜进行分析 ,观察到Ti元素峰和C元素峰 ;运用X射线衍射 (XRD)得到相应的金刚石衍射峰和碳化钛衍射峰。实验表明 ,用等离子体辅助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制备出晶型良好的金刚石复合膜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当前光学薄膜膜系设计所采用的方法 .从所采用的方法来看 ,膜系设计正从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解析设计向基于数学最优化理论的优化设计方向发展 ,从采用单一技术向采用混合技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