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运营商提供给企业用户的主流专线线路发生了巨变。从早期广泛采用X25、DDN、PSTN电话线等,到后来的2M的E1线路,再到现在的MSTP、裸光纤等线路,带宽越来越大,以太网接口接入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2.
面向数据中心的新一代交换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换网经历了共享总线交换、共享存储交换、Crossbar矩阵交换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而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网络流量在迅速增长,流量模型更加复杂,交换网技术又到了一个跨越发展的路口——CLOS这个最古老的交换架构结合最新的技术进展,再次焕发了生机,为我们打开了100Gbit/s端口时代的大门。本文将探讨新一代CLOS交换架构的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分析了PMIPv6的切换延迟,介绍了PMIPv6使用MIH(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提供异构网之间低的包丢失与低延时的无缝切换方案,其性能分析结果显示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多模终端设备如何在各种重叠覆盖的接入网络之间完戍快速的垂直切换成为热门研究课题。3GPP组织提出了UT黜州(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与WLAN网络信令互通标准.IEEE组织为了满足IEEE802体系之间各种接入技术的互通,提出了IEEEMIH(媒体独立切换)802.21标准。文章利用...  相似文献   

7.
涂国勇 《通信技术》2009,42(7):229-232
异构无线网络研究的关键之一在于按照用户的应用要求,在不同网络之间实现垂直切换。文章面向多模移动终端提出交互式垂直切换中间件架构,描述了架构的功能组成体系,阐明了在多模移动终端上交互式简单快速地设置垂直切换所需参数或权重的界面。给出了按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垂直切换的中间件实现流程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8.
博通(Broadcom)公司近日推出下一代65nm单片交换机芯片系列StrataXGS4。这个新的产品系列使设备制造商能够以单一高密度系统同时满足服务提供商、数据中心和企业市场在成本、功耗、性能和可扩展性需求,这些都需要使用商用芯片解决方案。Broadcom公司第四代StrataXGS架构采用低功率、65nmCMOS工艺技术制造,以实现数据中心3.0应用必需的可扩展性、企业网络必需的安全性以及实施下一代服务提供商网络必需的协议和服务质量(QoS)。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数字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重要性,指出传统基于ASI架构的节目交换平台存在的不足,同时介绍了IP节目交换技术,并按节目交换系统和集成监控系统两部分对基于IP架构的节目交换平台进行设计,分析了基于IP架构节目交换平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面向新一代互联网的内容交换网络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宝 《电信科学》2004,20(9):24-31
本文提出了内容交换网络(content switch network,CSN)的概念,通过对CSN架构及其原理的详细阐述,展示了一种面向连接的、资源可控可管的、可提供点到多点服务能力的电信级互联网架构,该架构可较好地解决当前互联网所面临的若干难题,也为业界提供了一种将现有互联网架构逐步演变为电信级网络架构的现实方案,说明CSN架构可能是人们期望中的下一代互联网(NGI)的核心技术和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1.
毛旭  陈前斌  唐伦 《通信技术》2007,40(11):180-182
随着移动Internet用户对IP业务宽带无线接入需求的急剧增长,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和无线局域网(WLAN)的融合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移动IPv6快速切换与基于隧道的快速切换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双向边隧道的优化策略,来实现UMTS-WLAN两种接入网络之间的无缝垂直切换.利用MN的旧转交地址截获并缓存由CN送往MN的数据分组,然后通过在旧接入路由和目标网络接入路由间预先建立的双向边隧道将分组重定向到新的网络。  相似文献   

12.
宋汉文 《电视技术》2014,38(7):90-95,84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无线通信领域,无论是GSM,TD-SCDMA,WCDMA,CDMA2000,WLAN,LTE,还是LTEA、WiMax2等都有各自独立的优缺点,任何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都不能独立支持所有业务的发展,多种技术的共存与融合将会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基于LTE-A(TDD)和WiMax2网络融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异构网络下基于相对信号强度,滞后差值和触发时长作为判断准则的垂直切换算法。最后,采用MATLAB仿真工具,建立LTE-A(TDD)与WiMax2混合组网的仿真模型,来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多样化已经是当今接入网的一大特点,完成各种网络的准确切换和会话连续性保障是其中关键的两项。IEEE802.21框架能够保证移动终端(Mobile Node,MN)在多网络中自由移动,然而保证切换过程中QoS连续性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切换过程中的这两个要求,提出动态阈值和被动资源预留方法保证准时切换和会话连续性,通过仿真可以看到相对传统的固定阈值和无资源预留方法的情况,该方法对切换连续性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移动WiMAX网络中引入IP层移动性管理协议FMIPv6来支持以全IP网络为核心网的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实时业务,并将它与IEEE802.21工作组提出的草案MIH(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相结合,设计出一种跨层切换方案,并通过NS-2仿真工具对网络间的切换时延和丢包率进行仿真分析和比较,验证了方案的可用性和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异构网中的移动性管理进行介绍,对本文采用的传输层协议SCTP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在现有的基于SCTP协议的垂直切换方案上进行考虑,提出了一种基于SCTP协议的软切换方案,通过ns2仿真可以知道:当切换到带宽大的网络时分组丢失将比切换到带宽小的网络分组丢失严重,同时由于传输层协议的慢启动,通信开始和切换过程的传输速率很低。  相似文献   

16.
在异构无线网络中,针对终端不同类型的应用在服务质量(QoS)需求上的差异,该文提出一种面向终端个性化服务的模糊垂直切换算法。该算法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切换性能:首先在网络发现阶段,通过预测候选网络在切换时刻的负载状态,对候选网络进行筛选;然后在切换判决阶段,根据每类应用对QoS参数的不同需求范围设计不同的隶属度函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降低切换阻塞率,提高系统吞吐量,并能根据终端的应用类型合理地选择切换网络,满足了终端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7.
高文龙 《电信快报》1997,(2):3-9,13
切换技术是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证移动中用户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简要说明切换及其起因、启动标准和类型 ,并阐述基站决定切换启动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算法和要求 ,最后重点介绍网络系统中各种不同范围切换控制的信令关系及其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郑中华  葛万成 《电信快报》2005,(12):28-28,33,34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WCDMA、TD-SCDMA和CDMA2000,接着分别概述了WCDMA和TD-SCDMA切换的概念、过程和算法分析,最后比较了WCDMA软切换算法与TD-SCDMA接力切换算法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will provide seamless mobility between existing cellular systems and other wireless access technologies. To realize a seamless vertical handover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handover) among these different access technologies, a multi‐interfaced mobile station (i.e., multihomed) is a good approach to provide better handove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packet loss rate and handover latency.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a novel layer 2 multihoming approach for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handover between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and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 in both integrated and tight coupling architectures. This layer 2 multihoming approach has the ability of enabling either soft handover or make‐before‐break handover to adapt to mobility scenarios for the sake of a lossless and short latency handover procedure. Ou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case of handover from UMTS to WiMAX for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traffics, the layer 2 multihoming approach can achieve a lossless and zero latency handover procedure by enabling soft handover. In case of handover from WiMAX to UMTS,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the performance gain of soft handover is more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bandwidth and transmission delay between these wireless links, the make‐before‐break handover is preferred to achieve lossless and short latency handover procedur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