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宫斌 《电子产品维修与制作》2009,(14):22-2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运营商提供给企业用户的主流专线线路发生了巨变。从早期广泛采用X25、DDN、PSTN电话线等,到后来的2M的E1线路,再到现在的MSTP、裸光纤等线路,带宽越来越大,以太网接口接入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2.
面向数据中心的新一代交换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23(10)
交换网经历了共享总线交换、共享存储交换、Crossbar矩阵交换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而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网络流量在迅速增长,流量模型更加复杂,交换网技术又到了一个跨越发展的路口——CLOS这个最古老的交换架构结合最新的技术进展,再次焕发了生机,为我们打开了100Gbit/s端口时代的大门。本文将探讨新一代CLOS交换架构的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分析了PMIPv6的切换延迟,介绍了PMIPv6使用MIH(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提供异构网之间低的包丢失与低延时的无缝切换方案,其性能分析结果显示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多模终端设备如何在各种重叠覆盖的接入网络之间完戍快速的垂直切换成为热门研究课题。3GPP组织提出了UT黜州(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与WLAN网络信令互通标准.IEEE组织为了满足IEEE802体系之间各种接入技术的互通,提出了IEEEMIH(媒体独立切换)802.21标准。文章利用... 相似文献
7.
异构无线网络研究的关键之一在于按照用户的应用要求,在不同网络之间实现垂直切换。文章面向多模移动终端提出交互式垂直切换中间件架构,描述了架构的功能组成体系,阐明了在多模移动终端上交互式简单快速地设置垂直切换所需参数或权重的界面。给出了按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垂直切换的中间件实现流程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8.
9.
首先分析了数字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重要性,指出传统基于ASI架构的节目交换平台存在的不足,同时介绍了IP节目交换技术,并按节目交换系统和集成监控系统两部分对基于IP架构的节目交换平台进行设计,分析了基于IP架构节目交换平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面向新一代互联网的内容交换网络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内容交换网络(content switch network,CSN)的概念,通过对CSN架构及其原理的详细阐述,展示了一种面向连接的、资源可控可管的、可提供点到多点服务能力的电信级互联网架构,该架构可较好地解决当前互联网所面临的若干难题,也为业界提供了一种将现有互联网架构逐步演变为电信级网络架构的现实方案,说明CSN架构可能是人们期望中的下一代互联网(NGI)的核心技术和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无线通信领域,无论是GSM,TD-SCDMA,WCDMA,CDMA2000,WLAN,LTE,还是LTEA、WiMax2等都有各自独立的优缺点,任何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都不能独立支持所有业务的发展,多种技术的共存与融合将会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基于LTE-A(TDD)和WiMax2网络融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异构网络下基于相对信号强度,滞后差值和触发时长作为判断准则的垂直切换算法。最后,采用MATLAB仿真工具,建立LTE-A(TDD)与WiMax2混合组网的仿真模型,来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多样化已经是当今接入网的一大特点,完成各种网络的准确切换和会话连续性保障是其中关键的两项。IEEE802.21框架能够保证移动终端(Mobile Node,MN)在多网络中自由移动,然而保证切换过程中QoS连续性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切换过程中的这两个要求,提出动态阈值和被动资源预留方法保证准时切换和会话连续性,通过仿真可以看到相对传统的固定阈值和无资源预留方法的情况,该方法对切换连续性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首先对异构网中的移动性管理进行介绍,对本文采用的传输层协议SCTP协议进行详细分析,在现有的基于SCTP协议的垂直切换方案上进行考虑,提出了一种基于SCTP协议的软切换方案,通过ns2仿真可以知道:当切换到带宽大的网络时分组丢失将比切换到带宽小的网络分组丢失严重,同时由于传输层协议的慢启动,通信开始和切换过程的传输速率很低。 相似文献
16.
17.
切换技术是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保证移动中用户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简要说明切换及其起因、启动标准和类型 ,并阐述基站决定切换启动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算法和要求 ,最后重点介绍网络系统中各种不同范围切换控制的信令关系及其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WCDMA、TD-SCDMA和CDMA2000,接着分别概述了WCDMA和TD-SCDMA切换的概念、过程和算法分析,最后比较了WCDMA软切换算法与TD-SCDMA接力切换算法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Bin Liu Nadia Boukhatem Philippe Martins Philippe Bert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2014,14(5):565-582
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will provide seamless mobility between existing cellular systems and other wireless access technologies. To realize a seamless vertical handover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handover) among these different access technologies, a multi‐interfaced mobile station (i.e., multihomed) is a good approach to provide better handove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packet loss rate and handover latency.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a novel layer 2 multihoming approach for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handover between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and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 in both integrated and tight coupling architectures. This layer 2 multihoming approach has the ability of enabling either soft handover or make‐before‐break handover to adapt to mobility scenarios for the sake of a lossless and short latency handover procedure. Ou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case of handover from UMTS to WiMAX for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traffics, the layer 2 multihoming approach can achieve a lossless and zero latency handover procedure by enabling soft handover. In case of handover from WiMAX to UMTS,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the performance gain of soft handover is more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bandwidth and transmission delay between these wireless links, the make‐before‐break handover is preferred to achieve lossless and short latency handover procedur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