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大港南部油田加热炉应用工况条件及两种主力加热炉的主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改进措施。管式加热炉适应于掺污水等需要高温加热而间接炉不能胜任的场所;真空相变加热炉适应于加热矿化度低的清水、低含水原油等介质;承压相变加热炉适应于出口温度要求高的外输原油加热。通过分析适用范围,为油田加热炉的选型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保证加热炉的安全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采,吨油耗气量还会大幅度上涨,由加热炉造成的燃料不完全燃料及散热损失等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油田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节能降耗的力度。真空加热炉及其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该炉以其造价低,能耗低,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已成为目前油田传统加热炉的理想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3.
姜怀勇 《油田节能》2004,15(2):47-48
在满足油田集输工艺的条件下,使用分体式高真空加热炉来解决油田普遍使用的火筒式加热炉在生产运行中不易操作,燃料消耗大,维修费用高,安全性差,水质普遍较差,易结垢等实际问题。通过运行证明,该真空加热炉不但满足生产要求,而且具有耗气少,节约能源等优点。它的应用成功,为油田节能技术改造,加热炉选用及使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中讨论了高温热泵应用于油田中取代水套加热炉的问题,对系统原理、具体形式和能源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水套加热炉与燃气高温热泵进行了技术经济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前,吉林油田有各种加热炉384台,其中真空加热炉有114 台.在油气集输领域内,对净化原油、含水原油、掺输含油污水及采暖清水进行加热.每个站都需要有加热炉,一般的接转站有三种介质需同时加热,联合站有四种介质需加热;需要被加热的介质多,且功率都较小,这些需求正好由真空加热炉来满足,并显示出了真空加热炉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东部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如何将污水尽早分离出来,成为今后集输生产的重点。在陈庄、渤三站进行了原油预分水技术的试验,对分水器内部进行结构改造,并与原来的三相分离器进行了对比。实施原油预分水工艺改造更新方案,目前渤三站来液经分水后,综合含水降为 55%,约 2100m_3污水被分离出去,原油出口温度达到55℃,停用2台加热炉,1座2000m_3油罐,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对老油田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动力和热力资源进行的一项技术改造提供一个借鉴。原油预分水工艺的应用实施,将彻底改变高含水原油脱水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同时简化了集输工艺。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原油平均含水85%以上,油田原油脱水采用进站加热,大罐沉降脱水方式,燃料消耗很大。在孤东联合站设计中,减少加热炉和沉降罐数量,应用短波界面仪控制立式分离器油水界面,实现自动放水,满足了生产需要,效果良好。油水界面控制采用单回路,由DBJ-1型短波界面仪、ICE调节器、NRE记录仪和气动薄膜调节阀组成。孤东联合站IO台v4000X1400O立式分离器油水界面自动控制,于1993年2月投产运行,单台分离器处理进站液量26Om‘/h,原油含水gO%,液量进站温度48~50C,进站压力O,56~O.6OMPa,液量在分离器内停留时间25分…  相似文献   

8.
目前,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的开采,大多数油田原油综合含水已达80%左右,有的区块已达90%以上,在集中处理站的生产流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9.
结合油田高含水期油气水分离过程的特点,研究开发出一套油气水分离多功能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用于研究高含水期油水分离过程的特性、自动化仪表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以便开发适合高含水期油水分离过程特点的自动控制策略,为改进油田高含水期计量间、中转站、联合站工艺设备的结构及自动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原油脱水站节能降耗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原油脱水站特点,从节约热能、电能、化学药荆及生产运行参数优化和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进行节能降耗主要技术的分析.文章对适合高含水期油田和稠油油田开发的脱水站游离水预脱水技术的特点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目前比较先进的加热炉、输油泵、药剂、保温措施等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经济性进行了论述.通过实例总结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及认识.  相似文献   

11.
华北油田第三采油厂河一联合站地处京津冀环境治理地区,采用燃烧原油的加热炉供热方式能源消耗大,且排放不能达到标准,氮氧化物、硫化物超标。因此采用压缩式水源热泵,它通过高效换热器利用污水作为热源水提取热量,把难以应用的低品位热能利用起来,代替燃油、燃气加热炉供热,既满足了生产对热能的需求,也达到了节能降耗、清洁环保的目的。分别介绍了河一联合站现状、热泵的工作原理、传统热泵的现状和应用的局限性,采用的压缩式水源热泵技术方案及热泵的选择、热泵机组的特点及运行效果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龙一联合站作为采油九厂北部油田的枢纽站,随着北部油田新区块的生产开发,该站处理量逐年增大,导致耗电、耗气等耗能量不断增加。而该站处理工艺中没有充分利用污水余热和燃气发电机组高温烟气的余热,造成能源浪费。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龙一联热负荷和余热现状,提出了压缩式热泵机组联合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余热回收工艺,利用该工艺回收余热6.33 MW,可以完全替代采暖炉和脱水加热炉,部分替代掺水加热炉和外输加热炉。龙一联合站通过这种余热回收工艺回收低温余热和烟气余热,每年节省标准煤3 579.4 t,最终达到降低生产运行成本、节约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油气田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加热炉能够为油田产品升温以及为集输系统供给能量,确保油水混合液的稳定运输.很多油田都会利用加热炉来进行稠油蒸汽吞吐开采,也是油气田中燃料消耗非常高的设备,因此加热炉的热效率水平也直接决定了油气田生产效益.但实际上,加热炉的运作热效率也存在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加热炉热效率难以有效提...  相似文献   

14.
热泵替代原油加热炉进行污水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热泵机组的热源,油田污水与普通污水相比具有明显的高品位热能优势。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污水排放现状和常规污水源热泵的特点,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油田生产中的污水余热,用于油田生产和居民生活供热。现场测试表明利用热泵系统取代原加热炉系统是可行的,且具有显著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田开发后期,随着产液量的增加及综合含水率的升高,使得油田集输系统的负荷加大,造成电能和天然气的消耗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基于集输系统节能潜力点的分析,以区域性转油站、联合站为重点,进行了系列性节能改造实践。采取的技改措施包括外输泵优化梯次配备、外输变频装置更新及优化运行、加热炉烟道挡板调节技术、加热炉物理除防垢。实施上述措施后,吨液耗电从0.99 kWh/t降至0.97 kWh/t,吨液耗气从0.62 m^3/t降至0.60 m^3/t,大幅提高加热炉燃烧效率,显著降低集输系统的生产成本,确保高含水油田开发的经济性、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确立了新能源工作三步走发展部署,地热资源作为油田重要资源,在油田实现清洁替代,构建清洁能源体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热泵技术在油田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低品位热能利用,代替加热炉燃料消耗,实现安全环保生产,降低生产能耗等方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胜利油田年产三千三百多万吨原油,这些密度大,粘度高的含水原油,需要全部经过电脱水处理达到脱水原油质量指标后方能外输,全油田共有脱水站35座,脱水器128台,多年来,各脱水站基本上能完成年初油田下达的脱水指标,确保了油田的外输原油质量。  相似文献   

18.
原油集输系统中的热化学沉降脱水,需要将原油温度升高,这一过程将消耗大量能源,其燃料主要为天然气,加热产生大量的CO2。文中通过对某油田联合站生产流程研究分析,同时结合站内用热情况,确定采用压缩式热泵替代现有燃气加热炉技术路线,用于冬季采暖和一段原油加热。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能源8 932×104MJ,折合标煤减少3 481.8 t,减少CO2排放2 024.5 t,每年可节省能源消耗费用651.8万元,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该研究对油田联合站清洁能源替代,减少CO2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滨南集输二首站是滨南油田最主要的原油脱水处理站,担负着滨南油田70%的油气集输、综合处理及外输任务,是滨南油田原油生产的中心枢纽。目前东部各油区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在采出液含水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做到高效脱水和节能降耗,是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油田的原油脱水工艺大多采用沉降脱水,沉降脱水需要使用加热工艺,提高脱水温度。采用沉降脱水工艺使用的加热设备一般为脱水加热炉,使用的燃料主要是原油和天然气。在原油脱水过程,由于油田原油含水高,采出液量非常大,使用沉降脱水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造成油田生产成本上升。降低沉降脱水工艺的能耗是当务之急,油田也急需一项技术能够取代原油沉降脱水加热工艺,以实现油田生产的节能降耗。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多联合原油脱水加热系统,给出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分析了该系统应用后的经济效益;介绍了该系统具有的技术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