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Ϲ�������Ȼ������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5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有石炭-二叠系煤系和石炭系碳酸盐岩两套气源岩,其中前者对天然气的生成贡献最大。古地质温度计测温和古地温场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出,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存在异常高地温场,使盆地古地温场和热流值均远高于现今值。受古地温场演化史的控制,天然气的生成具有侏罗纪之前深成变质作用控制下的生烃演化,早、中侏罗世深成变质作用和局部热异常控制下的生烃演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深成变质作用和区域热变质共同控制下的生烃演化及早白垩世之后降温过程下的生烃演化4个阶段;相应的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局部开始进入生烃门限,之后随生气量的逐渐增加,生烃范围不断扩大,至早中侏罗世开始有少量天然气的排出,晚侏罗世受燕山中期异常热事件的强烈影响,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达到生排气高峰期。并最终形成以东部为主、西部次之的广覆式资源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3.
曲靖盆地为滇黔桂地区第三纪断陷湖泊残留盆地的典型代表。根据其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为典型的生物成因气。基于生物气的生成机理、勘探实践以及模拟试验成果,提出了评价生物气源岩的主要指标。曲靖盆地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主要的气源岩为渐新统蔡家冲组。有机质丰度高,富含草本腐殖型有机质,且源岩地层温度适中、低矿化度的水化学特征是生物气生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古生界盆地是一个经历过多期改造的残余盆地,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通过对该盆地开展三维盆地模拟,计算了该盆地在各次主要构造运动前后的生烃量、排烃量和剥蚀油气损失量,总结出该盆地的生、排烃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虽然遭受过三次强烈的破坏,但最主要的破坏期是泥盆纪末的海西早期。当时残留的油气量比损失量大好几倍,并且构造期后的再次生、排烃量仍然非常巨大。因此该盆地从生排烃贡献量看应当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盐下奥陶系内幕天然气自生自储特征及其相应烃源岩发育不清的实际,利用地球化学与测井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奥陶系盐下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6亚段膏岩最为发育,分布最为广泛,该膏岩层之下发现的自生自储天然气出气点表明了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排气能力。研究表明:研究区马家沟组盐下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偏低,测试的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约为0.2%,大部分低于0.5%;岩石热解Tma 平均值达484℃,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平面分布上,盐下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在西部相对较高,向东逐渐降低;有机碳含量在北部相对较高,向盆地中部降低,最南部略有升高。研究区存在3个相对较好的烃源岩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6.
7.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主力气源岩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热成熟史的研究对本区天然气充注过程和有利目标区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对研究区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单井以及研究区内二维剖面、平面进行了煤系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在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中侏罗世以后,烃源岩持续埋深,早白垩世末期至最大埋深(4000 m左右),绝大多数的天然气都在这一阶段生成,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以后只有少量天然气生成;(2)研究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源岩最大累积生烃强度可达到2200×108m3/km2,对现今天然气的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天然气的生成与储集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广泛发育的气源岩为生物灰岩、暗色泥岩和煤。这3套气源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殖-腐泥型和腐殖型为主并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热演化程度,生气能力强,为太原组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该区北部的浅水三角洲砂体和南部的灰岩为天然气的储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并与同组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洼地、沼泽相泥质岩共同构成了太原组气藏的自生自储型顶盖式组合。受沉积相以及构造区带的控制,在该区中部及西部可形成较大规模的岩性圈闭气藏,而在南部、北部以及东缘应寻找以小型背斜圈闭为主的气藏。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来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烃源岩沉积环境、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烃源岩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利用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及生烃强度,开展烃源岩评价,确定了主力气源岩层位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源岩主要为上古生界太原组及山西组煤系烃源岩,岩性为煤层、炭质泥岩、暗色泥岩,其中煤层为主要的烃源岩;沉积相控制源岩展布,地质历史时期泥炭坪、扇三角洲平原、冲积扇扇缘沼泽等环境煤层发育好,泥岩厚度大;煤层有机质丰度高,炭质泥岩次之,暗色泥岩最差,参照煤系源岩评价标准,区内烃源岩为较好—非常好的烃源岩;研究区镜质体反射率值分布于0.6%~1.8%之间,呈由北向南增大趋势,全区进入生气阶段,泊尔江海子断裂附近及以南进入大量生气阶段;研究区内生气强度主要介于(10~40)×108 m3/km2之间,具备形成大气田的气源条件。因此,研究区天然气来源具有原地性的特征,泊尔江海子断裂南部烃源岩优于北部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以表征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o)为标定值,以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为工具,在剥蚀厚度恢复、古大地热流值选取的基础上,利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70余口探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确定了不同地层的岩性组成,建立了相应的单井地质模拟,对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山1段、山2段烃源岩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南部的新召、十里加汗、阿镇和浩饶召区带Ro值达到0.65%进入生烃门限的时间为晚三叠世中晚期,北部的公卡汗和什股壕区带Ro值达到0.65%进入生烃门限的时期为早侏罗世早期。平面上,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总体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西部、南部的新召区带、十里加汗区带南部现今Ro值最大为1.43%和1.46%,达到了过成熟演化阶段;北部、东部的什股壕、阿镇区带现今Ro值为0.85%~1.0%,处于生烃高峰期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絮凝机理与微观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PAM的絮凝过程。PAM既显示出高分子的网状结构,也显示出本身特有的线性伸展的长链。PAM的水解度由10%-20%变化时,PAM特有的线性长链结构减少,絮凝效果下降。探讨了PAM表面结构的变化对絮凝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ϵ��Դ�����ۼ���Դ��̽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旺苍地区二、三叠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本对已取心的五个二、三叠系构造共七个层组的所有岩心和区内部分露头剖面,系统采集有机碳样品260个。经综合分析、对比人为,除下三叠统飞二、飞三段不具备生烃条件下,区内主要目的层均属有效烃源岩(碳酸盐岩有机碳下限取0.20%,泥页岩取0.50%),其中P2d、P2ω、P1m有机碳平均值均在0.40%以上(分别为4.60%、0.40%、0.58%),P2c为0.35%。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相、地层时代密切相关。水体深度对有机碳影响最大,其次为生屑含量。按地层时代,有机碳含量最高的硅质岩是P2d,其次分别为P1m、P2ω及P2c。生屑灰岩也属有效烃源岩,若含硅质或属深水沉积(海槽),则有机碳含量较高(如P1m)。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以及天然气的组成、碳同位素和浓缩烃等初步判识,河湾场构造二叠系气藏属自生自储,天然气主要来自液态烃的高温裂解;飞仙关组气藏甲烷具煤成气特征,重烃(C2^ )具油型气特征,可能属混合气。 相似文献
14.
������˹��عŹ����ݻ��������γ��е����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是发育在奥陶系顶碳酸盐岩古风化壳中的地层油气藏。由于储层的今构造面貌是一个角度不到1°的西倾单斜,因而人们一直认为该气田形成与构造无关,而与上倾方向不整合面侵蚀谷中充填的太原组—山西组泥质岩对储层封堵有关。因而在天然气勘探中一度注重寻找侵蚀谷。虽然找到了许多侵蚀谷遮挡,但是并非所有侵蚀谷下倾方向都会形成气藏。古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天然气大量生成后的运移聚集和散失一直都受古构造形态的控制,虽然气田在今构造图上是一个平缓的大单斜,但在古构造图上往往是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鼻隆。今天多个气藏的位置正好位于古鼻隆与今鼻隆轴线之间或轴线的交叉地带,说明非构造油气藏并非与构造无关,而是它的形成、演化、定型与破坏始终与古构造演化密切地联系着。 相似文献
15.
ݺ�躣�����Դ����������Ȼ�������ݻ�ģʽ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殖型有机质决定了其以生气为主的特点,通过热模拟实验并结合已知气田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共生关系、分布特征和地质条件,深入探讨了该区烃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生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中新统烃源岩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以期为本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按照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为评价思路的传统石油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和适应具有早期微生物化学成因为关键要素的低成熟生物气资源勘探。尝试从生物气早期营养母源出发,以柴达木盆地涩北一号构造带源岩样品为例,通过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含量、氮同位素以及C/N比值,结合常规岩石热解数据分析生物气沉积有机质特征。地质分布追踪表明:δ15N、蛋白质含量以及传统地球化学指标(有机碳含量TOC、氢指数IH等)高丰度层位与探井主要产气层段相对应。因此,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含量能够表征微生物营养底物的丰富程度,δ15N可以反映生物气母源环境特征和微生物活动强度,可以利用δ15N、蛋白质含量以及C/N比结合传统有机地球化学指标来评价生物气源岩。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矿化度油田污水腐蚀严重的特点,以二乙烯三胺和羧酸为原料,合成了咪唑啉,并进行水溶性改性,合成了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HS—ZH。以HS—ZH为主体缓蚀剂与有杀菌、除氧等效果的缓蚀增效荆进行复配。用静态挂片失重法考察缓蚀剂的缓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腐蚀前后试片形貌,对缓蚀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HS—ZH的缓蚀率和稳定性均高于油田常用缓蚀剂HS—XF和HS—TD;复配缓蚀剂加量为10—20mg/L时,缓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优质气源岩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塔里木盆地优质气源岩(有机碳含量大于等于0.5%)主要赋存于寒武一奥陶系、石炭一二叠系、三叠一件罗系三大层系中,它们具有不同的平面分布规律和不同的岩石学、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据现今的生烃产物类型评价,则包括了仅能生气的气源岩与既能生油、又能生气的油一气源岩两大类型,从而区别于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研究结果表明,特定构造背景下的特殊沉积环境与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及其热演化程度三大因素决定气源岩的发育与否及其质量优劣。 相似文献
19.
������˹��ع����纬��ϵͳ����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对揭示该盆地的生烃潜力、主要生排烃期的油气运移方向、天然气的有利聚集地区及其勘探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古生界的烃源性质、储层类型及天然气的分布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含气系统分为下古生界含气系统和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前者又可分为3个子系统,后者分为2个子系统。在含气系统的背景中,本区天然气藏的分布规律较为清楚,控制成藏的地质条件比较明朗。通过对各系统的时空展布特征和静态地质要互动态地质作用过程的综合分析,指出上、下古生界均具有很好的成藏地质背景,但对于各含气子系统,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构造部位,所以成藏要素和过程也有较大的差异。分析指出:下古生界含气系统中的东部含气子系统、上古生界含气系统中的中东部含气子系统成藏条件为最佳;下古生界的乌审旗北和吴旗南地区、上古生界中东部的3个主砂体带,特别是最东部的主砂体带,应是今后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