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几年,各个国家都加大了5G通信技术领域工作的研究力度,而作为5G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射频关键技术是5G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它对于5G通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MIMO技术、同频双工能技术以及毫米波频移动通信技术分析出发,对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进行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始向5G技术研究发起冲击,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当前移动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内容,世界各国为了占据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前位,开展了各项针对5G通信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当前移动通信领域对5G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对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有关射频关键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移动数据流量持续增加,各种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以及大量设备的连接,使得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5G技术应运而生,5G技术还处于探索和研发阶段,虽然5G通信是未来通信行业发展的方向,但当前5G通信技术还不够成熟。文章对5G移动通信技术射频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介绍,旨在提升5G通信系统的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信息技术的迅速成长,为5G移动通信系统的产生与运行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目前5G移动通信系统仍处于探索时期,在关键技术应用方面依旧不成熟。鉴于此,文章以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为切入点,分析其具体应用及未来前景,以供相关人士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在短短的几年内便从过去的2G技术发展到现今的4G技术,使移动通信用户在实际应用与体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但由于现今时代发展过快,4G技术逐渐的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5G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将会成为必然.本次研究主要分析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陈嘉明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8,(6)
【】2017年,全球多家移动通信企业宣布将共同支持加速5G新空口(5G NR)标准化进程,以推动于2019年尽早实现5G新空口的大规模试验和部署。为相应5G部署号召,现积极开展5G专题研究。通过简要回顾4G通信系统的兴起,引出5G概念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对比4G与5G在指标能力上、技术对比上及应用场景上的差异,从而预估未来5G网络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对5G移动通信若干关键技术浅析和与4G的差异化对比的探讨,为移动通信人员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许黎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9,32(10)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带来的庞大数据业务需求,使得频谱资源逐渐趋于饱和,而高频段毫米波可用频谱资源丰富, 能够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的现状,满足5G移动通信系统大容量和高速率传输等方面的需求。业界对此高度关注,开始加速5G系统高频段毫米波的研究级应用。本文主要针对5G毫米波通信技术,通过室内链路预算仿真结果,探讨毫米波在室内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4.
15.
在成立国家应急管理部后,国家越来越重视灾害事故后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为了使灾后地面通信设备被损害,从而无法对正常通信进行保证的问题得到解决,根据无人机机载基站快速创建天地一体化网络应急通信方案也备受重视.以此,本文就将5G技术作为基础,开发无人机智能组网的应急通信方案.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变革,也促进了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当前的移动通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5G通信网络具有传输快、延迟低等特点,是移动通信当前的发展趋势。文章对大数据技术在5G通信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其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以便于更好地促进移动通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使通信方式的传输速度大幅度提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网络使用者提供更优质的上网体验.5G无线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传播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现了我国数据传输速度的先进的水平.文章就5G无线通信技术概述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平台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5G通信技术的不断商用普及,通信系统网络的通量更加庞大,为用户的便捷上网提供技术支持.然而在现时情况中,对于某一区域由于使用用户数量暴增,依旧容易导致通信故障,而改善这一问题的热点措施则是基于公共网络构建的区域性非公共网络.但是在现有3GPP标准定义该类型网络存在协议复杂、部署配置难度大和设备兼容性差等问题.对... 相似文献
20.
以发射机非线性为主的自干扰普遍恶化5G终端接收机性能。为此,设计了一款抗自干扰射频接收前端。从典型架构和设计要求入手,提出抗自干扰因素分解法,通过实际场景的指标分解,分别讨论隔离度和线性度等因素,利用理论分析及公式推导给出了设计要求与射频接收前端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了在已知设计要求条件下的产品设计准则。经产品投产和实物测试,测试结果与设计要求吻合,验证了该套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国际通用标准相比,该产品的抗自干扰能力提升15 dB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