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萃取结合气质联用的技术检测由米曲霉、黑曲霉、根霉、毛霉4种不同单一菌种发酵的蚕豆酱在后发酵15d和40d两个时期酱醅中的香气成分。数据表明各菌种发酵的蚕豆酱在后发酵15d至40d酱醅中的挥发性成分变化较大,主要特征风味物质种类不断丰富。在后发酵前期阶段蚕豆酱中醇类和酸类物质占主要地位,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蚕豆酱中的醛类、酯类和杂环类物质含量会上升,而酮类及酸类物质减小。由米曲霉、黑曲霉、根霉及毛霉纯种发酵制作的4种酱中主要的特征风味物质有2,3-丁二醇、3-甲基丁醇、2-甲基丁醇、芳樟醇、苯乙醇、苯甲醛、苯乙醛、琥珀酸-3,4-二甲基苯基庚基酯、三甲基吡嗪等,且由米曲霉发酵的蚕豆酱风味物质较丰富,该菌种是制作蚕豆酱的良好发酵剂。 相似文献
3.
4.
熟化黄豆分别接种毛霉(总状毛霉)、细菌(纳豆芽孢杆菌)和曲霉(米曲霉),经不同发酵工艺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豆豉,研究三种不同菌种接种发酵处理对豆豉中游离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熟化黄豆、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曲霉型豆豉分别鉴定出9种、11种、9种、8种游离脂肪酸;四种样品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毛霉型豆豉(3 736.3 mg/100 g)>熟化黄豆(1 911.16 mg/100 g)>细菌型豆豉(1 421.02 mg/100 g)>曲霉型豆豉(924.55 mg/100 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毛霉型豆豉(2 087.51 mg/100 g)>熟化黄豆(1 065.53 mg/100 g)>细菌型豆豉(731.17 mg/100 g)>曲霉型豆豉(478.64 mg/100 g)。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菌种发酵的豆豉游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6.
7.
8.
比较了腐乳生产菌株Actinomucor elegans、豆酱和酱油生产菌株Aspegillus oryzae以及天培生产菌株Rhizopus oligosporus产生蛋白酶的条件和所产蛋白酶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产酶条件及蛋白酶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少孢根霉主要产生酸性蛋白酶,在pH2.5-4.0的酸性介质中、32℃条件下培养时产酶能力较强,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时酶活力最高,在pH5.0附近最稳定;米曲霉可以产生酸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所产生的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少孢根霉和毛霉,米曲霉在酸性条件下产酸性蛋白酶能力强,在中性条件下产中性蛋白酶能力强,在碱性条件下产碱性蛋白酶能力强,在28-32℃时产酶能力强,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9.0的广泛范围内有很强的活力,在pH6.0-8.0的范围内稳定性强;毛霉可以产生酸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但酶活力明显低于米曲霉,毛霉在中性偏酸性(pH5.5)的介质中产酸性蛋白酶的能力较强,但介质的酸碱度对毛霉产中性及碱性蛋白酶没有影响,在28℃时产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的能力都比较强,毛霉所分泌的蛋白酶系在pH5.0-9.0的广泛pH范围内有活力,在pH5.0-6.0时酶活力最高,在pH5.0-7.0时稳定强。 相似文献
9.
利用米曲霉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以菌丝体干重、氨基酸态氮为考察指标对其发酵牛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是在pH值自然状态下,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25mL,摇床转速为180r/min时,菌丝体干重可达到2.71g/100mL。氨基酸态氮达0.3088g/100mL。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植酸对几株真菌促生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植酸对根霉、总状毛霉、汉逊酵母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对微生物菌落总数、菌落形态、pH值等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1)植酸浓度在0.01%-0.05%时能促进根霉、总状毛霉增殖,随着植酸浓度的增加效果明显;当植酸浓度达到0.1%时,2株菌生长受到抑制。(2)植酸浓度在0.01%-0.1%时能促进汉逊酵母的生长,植酸浓度为0.1%时效果最佳。(3)当植酸浓度达到0.3%时几株菌均不能生长。(4)添加0.3%植酸,3株菌培养基的pH值未发生变化,0.01%-0.1%植酸添加组培养基pH值均呈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植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几株真菌有促生长作用,几株菌对一定浓度的植酸具有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该实验通过在黄豆酱发酵过程中添加酸性蛋白酶,考察不同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对黄豆酱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酸性蛋白酶可促进黄豆酱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提高黄豆酱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其中0.05%添加量的提升效果最好,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添加酸性蛋白酶显著提高了酱醅中挥发性酯类、醇类和酸类成分含量(P<0.05)。但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并未随着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多。此外,添加酸性蛋白酶的黄豆酱感官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因此,酸性蛋白酶可促进黄豆酱发酵并提高其品质。 相似文献
15.
16.
八公山腐乳酿制过程中毛霉和根霉的前期发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公山腐乳前期发酵工艺对其总体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围绕腐乳酿制中常用的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开展工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接种量为影响因子,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发酵腐乳的前期发酵条件,比较最优条件下二者前期发酵分泌酶系和氨基酸。研究结果表明总状毛霉的前期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60 h、发酵温度24 ℃、接种量1.0×105 CFU/mL,此时分泌产蛋白酶活力为42.79 μg/mL;米根霉的前期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0 h、发酵温度32 ℃、接种量1.0×105 CFU/mL,此时分泌产蛋白酶活力为33.51 μg/mL。通过对二者前期发酵的情况比较分析可知:总状毛霉发酵前期产物中蛋白酶活力高于米根霉,而淀粉酶、糖化酶、脂肪酶活力低于米根霉。总状毛霉发酵产物的氨基酸总量高于米根霉,但其中呈味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差别不大。两种菌的前期发酵互有优势,为协同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Nitrogen and carbon sources influencing the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lipase by Rhizopus oryzae were studied. High yields of enzyme activity were obtained when proteose peptone was the nitrogen source in media with olive oil (MWO) and without olive oil (MWHO). Carbon sources increased lipase activity in MWHO but decreased it slightly in the presence of oil. Lipas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P < 0.5) higher in MWO than in MWHO. Biomass concentration was also higher in the presence of oil. Industrial by-products bran and whey have been used as efficient media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pase by R oryzae. © 1999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超微粉碎牦牛骨泥经发酵和酶解后游离钙和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和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超微粉碎牦牛骨泥,测定骨泥巾的游离钙(Ca^2+)、氨基酸态氮含量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36h后,骨泥中游离钙的含量从12.3mg/100g增加到2145.3mg/100g,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从117.7mg/100g增加到233.4mg/100g;经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分别酶解4h后,游离钙的含量从233mg/100g分别增加到893mg/100g,623mg/100g和523mg/100g,氨基酸态氮则从1065mg/100g分别增加到134.5mg/100g、149.4mg/100g和154.1mg/100g。通过比较显示,利用乳酸菌发酵处理骨泥后,游离钙含量是酶解处理骨泥的24倍,氨基酸态氮含量则为酶解处理的1.5倍。因此发酵比酶解处理能得到更多的游离钙和氨基酸态氮。 相似文献
19.
以往论酱醅发酵成熟的程度,是从酱醅发酵成熟周期的时间长短和发酵酱醅的色香味体等特征来断定,很少以检测氨基酸含量是否达标来评定。试图按酱醅中氨基酸含量达标,定酱醅发酵成熟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分别采用米曲霉(A spergillusoryzae)A S3.042、高大毛霉(M ucorm ucedo)、根霉(R hizopus)和黑曲霉(A spergillusniger)制曲制酱,对后发酵黄豆酱中氨基酸态氮、风味物质和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分析,发现在45 d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在45~65 d时氨基酸态氮含量保持稳定;判定65 d为发酵终点。测得米曲霉65 d挥发性物质是4种酱中最丰富的,测定米曲霉豆酱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种酱中最多,为174.17 m g/g干质量,且种类最丰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