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朱玲  赵宁  张杰 《中国酿造》2023,42(2):138-144
以谷物小米、黑米、黑玉米与牛奶为主要原料制备谷物牛奶复合发酵乳,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贮存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谷物牛奶复合发酵乳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谷物与水按照料水比1∶15(g∶m L)打浆,以牛奶质量为基准,谷物浆添加量20%,发酵剂添加量0.55%、白砂糖添加量6%,在42℃条件下发酵6 h。在此优化条件下,谷物牛奶复合发酵乳的感官评分为93分,p H值为4.57,酸度为81.8°T,持水力为95%,黏度为11.5(Pa·s),蛋白质含量为3.32 g/100 g,花青素含量为5.33 mg/L;在2~4℃条件下贮存的保质期为21 d,保质期内乳酸菌活菌数≥1×106 CFU/m L。  相似文献   

2.
椰子纳塔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研究了一株醋酸杆菌(Acetobactersp.)在椰子水培养液中发酵产生纳塔(nata)的适宜工艺条件:蔗糖7%,NH4Cl0.4%,KH2PO40.2%,MgSO40.02%,CaCl20.02%,FeSO40.0005%(W/V),酵母膏0.05%,柠檬酸0.02%,椰子水50%~100%(V/V),pH4.0,用大口容器盛装,30℃静置培养14~18d。在此条件下,于500ml烧杯中发酵16d,最高可收获182g重,3.3cm厚的纳塔,其外观和品质均符合纳塔食品的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3.
从原料综合利用和技术进步等角度分析了谷物原料清液发酵生产酒精的优劣,提倡谷物原料综合利用的走清液发酵生产酒精之路。  相似文献   

4.
双曲生料发酵酿制混合谷物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一种新的生料发酵方法.结果表明:在大米、玉米、高粱与小麦原料的混合生料发酵过程中加入另一种自制的芳香酒曲,酒的香味和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出酒率保持在高水平上.发酵温度,料水比影响发酵时间和出酒率.  相似文献   

5.
以鹰嘴豆和牛乳为原料,利用SL和LSB复配菌种分别制备鹰嘴豆发酵乳,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定对鹰嘴豆发酵乳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产品的理化性质、流变特性及营养成分,以微生物指标结合感官评定确定产品的货架期。结果表明,以SL为菌种的发酵乳最优工艺为浸泡鹰嘴豆时间5h,接种量6%,发酵温度43℃,发酵时间8h;以LSB为菌种的发酵乳最优工艺为浸泡时间5h,接种量7%,发酵温度44℃,发酵时间10h。以最优条件制备的两种发酵乳的感官评定分别为92,95分,两种产品的理化指标和流变特性无显著差异。结合感官评定认为LSB菌种制备的发酵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口感清淡,产品的货架期为4℃下21d。  相似文献   

6.
7.
谷物食品是人类能量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谷物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发酵是改善食品性质、功能及营养缺陷的重要方法,也是谷物加工的重要手段。乳酸菌能够利用碳水化合物进行生长代谢,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发酵制品,其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抗菌和抗肿瘤等。因此,乳酸菌发酵在谷物食品中的研究与应用,对提升食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乳酸菌发酵对谷物营养成分、生物功能和结构、理化性质的影响,总结了乳酸菌发酵谷物产品的优势以及乳酸菌发酵在多种谷物产品中的应用,分析了乳酸菌发酵谷物食品目前研究的不足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拟为乳酸菌发酵在谷物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纳豆菌液态发酵时间对纳豆菌生物量、蛋白酶酶活、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添加四种谷物(糙薏仁、玉米、荞麦和糙米)对纳豆菌液态发酵产蛋白酶酶活、纳豆激酶酶活、谷物总酚迁移率、总酚残留率以及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糙米和荞麦可显著促进纳豆菌产蛋白酶(2444.19、1813.71 U/mL)、纳豆激酶(719.67、681.38 U/mL),且以荞麦为底物所产发酵产物的谷物总酚迁移率最高(0.64 mg/g干谷物)、抗氧化活性最强(30.37μmol trolox equiv/mL);采用浸泡蒸煮处理四种谷物、延长发酵时间可显著提高其发酵产物的蛋白酶酶活、纳豆激酶酶活、谷物总酚迁移率以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浸泡蒸煮处理荞麦,利用纳豆菌液态发酵其48 h,可制备富含纳豆激酶、谷物多酚、肽类物质且具有强溶栓、抗氧化活性的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 7种谷物培养基及相关因素对青霉PT95菌株进行类胡萝卜素固态发酵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 ,谷物培养基的组成对PT95菌株在固态发酵条件下的菌核生物量和菌核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有明显的影响 ;接种方式和接种量能明显影响谷物培养基上的菌核生物量 ,但对菌核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在谷物培养基里添加麸皮有利于菌核的形成。在选择最佳接种方式、接种量 ,并在培养基里添加 2 0 %麸皮 (干重 )的固态发酵条件下 ,大米培养基上得到的菌核生物量最高 ,达到 1 5 0 0 g/1 0 0 g(干料 ) ;荞麦培养基上 ,菌核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 ,达到82 6μg/g(干菌核 ) ;而在谷子培养基上 ,类胡萝卜素产率最高 ,达到 1 1 45 7μg/1 0 0 g(干料 )。  相似文献   

10.
以大麦芽、小米、赤小豆、燕麦为谷物原料,酵母菌和乳酸菌为发酵菌种混合发酵制备谷物发酵饮料。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等5个因素对谷物发酵饮料品质的影响,筛选出了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酵母接种量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响应面法进行了工艺优化。在优化其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对谷物发酵液进行了调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发酵温度38 ℃,乳酸菌接种量3.3%,酵母菌接种量0.7%,原麦汁浓度8 °P。添加发酵液50%,三氯蔗糖0.025%,槐花蜜5%制得的谷物发酵饮料感官评分为97分,酒精度为0.12%vol,接受度较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同阳  葛邦国 《食品科技》2007,32(8):205-208
研究了蜂蜜、柿子汁发酵饮料的制作工艺及酵母菌、醋酸菌接种量、醋酸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产品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糖量25%的蜂蜜、柿子汁为原料,接种3%的酵母菌种子液,28℃发酵4d,然后接种5%的醋酸菌种子液,32℃条件下发酵6d得到的发酵饮料,具有蜂蜜和柿果的清香味,质量和口感最好。  相似文献   

12.
芦荟有较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以美国库拉索芦荟和黍米为主要原料,黍米经过糖化、发酵后的酒液与鲜芦荟原汁按80:20的比例混合,并经勾调混匀后压滤,再经灭菌制得发酵性黍米芦荟饮料。该饮料红褐色,清澈透明,有芦荟的特有清香。  相似文献   

13.
与菌种的重要性相一致。果肉型发酵蔬菜汁饮料.生产工艺及相关条件也是饮料整个生产过程及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果肉型发酵蔬菜汁饮料菌种及发酵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果肉型发酵蔬菜汁饮料生产工艺与相关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目的旨在能将菌种与饮料制备工艺更好地匹配与结合。以获取发酵蔬菜汁饮料生产更高的品质和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南酸枣为主要原料,添加乳糖等配料,经乳酸菌发酵后,混合调配成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发酵保健饮料.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在南酸枣发酵基质中的最佳发酵时间为8h,稳定剂的最佳配比及用量为1‰CMC-Na、1‰海藻酸钠、1.2‰黄原胶;南酸枣发酵饮料的最佳配方为45%南酸枣发酵液加入量、8%蔗糖加入量,pH值(乳酸调酸)为4.1.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液相结合的发酵法酿造蜂蜜果醋,对酿造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保健饮料:混合发酵海带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日英 《饮料工业》1999,2(1):32-34
介绍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后,用科学方法调配制成特别适合老年人饮用的保健饮料的工艺过程,解决了海带饮料口味一直难以改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多菌种发酵复合汁功能饮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枣、银杏叶为原料,经科学浸提,然后与浓缩苹果汁、浓缩海带汁复配,利用乳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三菌种液态深层发酵,精心调配,研制出风味、口感具佳的保健型功能性饮料。  相似文献   

18.
番茄汁乳酸饮料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番茄汁乳酸饮料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汁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初始pH值6.0、6%混合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1:1)、40℃恒温发酵32h;番茄汁中添加0.2%黄原胶、0.3%PGA、0.45%柠檬酸、8.4%蔗糖,研制出的淡黄色番茄汁乳酸饮料呈均匀浑浊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并具有番茄汁和乳酸的特有清香。  相似文献   

19.
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饮料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米曲霉液态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发酵液进行了研究.以发酵液中大豆肽转化率为指标,研究豆粕浓度、碳氮比(C/N)、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其影响.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即豆粕浓度为3%、C/N为14、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46h,得到的大豆肽发酵液大豆肽转化率达到55.6%.所得的大豆肽分子量分布在204u~1335u之间的百分比为43.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