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其林 《治淮》2012,(3):17-18
一、灌区工程概况茨淮新河是国家大(1)型水利工程,上起颍河茨河铺,经阜阳、毫州、淮南、蚌埠4市7县(区),于怀远县荆山口入淮河,全长134.2km,流域总面积6960km2.河道上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四级控制枢纽工程,沿河岸建有电灌站、引水涵闸等工程.茨淮新河灌区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供水,即利用插花、阚疃、上桥三座大型河道节制闸拦蓄径流,有效调节库容4350万m3,上桥、阚疃两级枢纽建有大型抽水站,设计流量分别为120m3/s、80m3/s,可从淮河提水补给茨淮新河;在颍河水质和来水量能满足灌溉要求,且茨淮新河水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相机开启茨河铺分洪闸,引入颍河水,满足灌区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2.
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宝 《治淮》2008,(7):24-25
一、概况 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河道全长134.2km,横跨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流域,流域面积6960km^2。河道上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四级控制枢纽工程,沿河岸建有提水泵站、引水涵闸等引水工程,发展灌溉事业。灌区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供水,即:利用插花、阚疃、上桥三座大型河道节制闸拦蓄径流,有效调节库容4350万m^3;上桥、阚疃两级枢纽建有大型抽水站,设计流量分别为120m^3/s、80m^3/S,可从淮河提水补给茨淮新河;  相似文献   

3.
《治淮》2019,(12)
<正>茨淮新河工程全长134.2km,截引面积为6960.5km~2,是治理淮河的一项骨干工程。东至怀远县荆山口入淮,西起阜阳市的茨河铺。河道上建有四级控制枢纽工程,包括上桥、阚疃、插花、茨河铺。茨淮新河工程主要功能是防洪保安,同时也有航运、供水、排涝、灌溉等作用,加强调度管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一、灌区基本情况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是以防洪排涝为主,兼有灌溉、排涝、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工建设,1980年春完成。河线起自阜阳市境内茨河铺闸,向东经插花、阚疃、上桥3座河道节制闸,在蚌埠市怀远县荆山南入淮,河道全长134.2km,截引黑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组成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积6960km~2。  相似文献   

5.
陈乃庚 《治淮》2008,(6):39-40
一、工程概况 茨淮新河是1971年治淮工程中确定开挖的大型人工河道,主要为淮河中游扩大排洪能力,兼有排涝、灌溉、航运、供水等功能。茨淮新河上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四级大型水利控制枢纽,面上拥有数量庞大的灌溉排水工程设施,既有水源工程、灌排渠系、量测站点,更有为数众多的闸、桥、涵、渡槽等渠系建筑物,各类工程繁多,基础数据量大。  相似文献   

6.
《治淮》2021,(8)
正一、灌区概况及管理现状茨淮新河灌区是以茨淮新河为水源工程的大型灌区,位于淮北平原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蒙城县,阜阳市颍东区、颍泉区,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和蚌埠市怀远县等四市七县(区)农田灌溉任务。设计灌溉面积201万亩,实灌面积175万亩。茨淮新河灌区地跨多个行政区域,因历史原因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目前采用的是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上桥枢纽工程由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隶属省水利厅)管理,  相似文献   

7.
《治淮》2021,(3)
正一、工程概述茨淮新河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治理淮河的一项骨干工程,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西起阜阳市的茨河铺,东至怀远县荆山口入淮,全长134.2km,截引黑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组成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流域面积6960 km~2。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工建设,1980年春完成,河道上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四级控制枢纽工程。工程规划以防洪为主,同时具有灌溉、排涝、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刘超 《治淮》2014,(8):34-35
一、茨淮新河简介 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上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34.2km,流域面积6960km2。河道西起安徽省阜阳市茨河铺,东至怀远荆山口入淮。自上而下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四级控制枢纽。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利》2013,(21):I0012-I0015
<正>走进茨淮新河灌区上桥抽水站,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中控室里的大屏幕上,可看到每台机组的运行工况,操控鼠标即可调度所有闸门的启闭。安徽省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局长董爱军告诉记者,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的建设,得益于安徽省首个"948"计划项目——灌区泵站CMIS的应用项目在上桥枢纽实施。目前通过建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茨淮新河灌区重要沿河取水泵站不同取水灌溉方式和现场环境的分析,合理选取相对合适的水量监测方式,以准确掌握灌区实时用水情况,为茨淮新河水资源综合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简讯     
《治淮》1988,(5)
安徽省怀远县上桥电力排灌站,位于淮河与茨淮新河交汇处,原规划担负荆山湖等沿淮洼地100余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和1.4万亩的灌溉任务,始建于1960年,去冬今春国家投资13万多元,群众自筹6万多元,对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改善灌排面积7万亩。图为该站正在向灌区送水灌溉。  相似文献   

12.
周同娥 《治淮》2021,(2):64-65
一、工程概况。茨淮新河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治理淮河开挖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34.2km,流域面积6960km2。茨淮新河灌区是以茨淮新河为水源工程的大型灌区,位于淮北平原粮食主产区,为安徽省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受条件限制,灌区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信息化程度不高、水环境问题凸显等问题,为实现茨淮新河灌区内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快其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3.
曹旭 《治淮》2020,(3):42-44
一、概述上桥抽水站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茨淮新河上桥枢纽,是淮北地区的一座大型抽水站,兼有排涝和灌溉的功能。建于20世纪70年代,站内安装了6台2800ZLQ24-4.7全调节立式轴流泵,配套TDL325/36-40型同步电机,总装机容量9600kW,设计流量120m^3/s。2007年更新改造后投入运行,2014年经过第一次机组大修,现已投入运行6年,为保障茨淮新河灌区100多万亩农田灌溉和芡河及跃进沟流域1000km^2农田排涝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董爱军 《中国水利》2013,(21):26-27,23
<正>茨淮新河灌区是全国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安徽淮北平原粮食主产区,2000年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2007年首批改造项目开工建设,经过多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有效改善了灌区100万亩(15亩=1 hm2,下同)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灌区节水改造是灌区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和提高已建灌溉工程效益,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一定水源条件下,应优先采用何种灌区节水改造措施,节水改造规模如何,是投资者首先要决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灌溉供水量下限值和灌溉供水量上限值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灌区是我国农业灌溉的骨干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介绍了灌区改造和运行管理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保护灌区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马倩 《治淮》2022,(10):60-61
<正>一、现状和需求分析茨淮新河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建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属于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该工程横跨阜阳市、蒙城市、淮南市、蚌埠市等四市七县。茨淮新河灌区是安徽省皖北地区最大的灌区,在茨淮新河灌区当前的水利发展任务中,大力开展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丹西灌区地处沁阳市东北部,丹河右岸,丹河水为该灌区的主要水源,其水源可靠,水质好,为区域内农业灌溉、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提供了根本保障。由于工程质量差,加之缺乏管护,干、支渠输水能力逐年衰减,渠道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灌溉效益低下。针对该灌区工程现状和存在问题,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提高水利用系数,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当地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对沿茨淮新河主要泵站进行自动化应用水平现场查勘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其实际运维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利辛县谢刘站为例,阐述了以灌区数字化建设为背景的泵站自动化系统,并从运行安全监控、视频监视系统等方面思考灌区泵站自动化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20.
鸭河口灌区总面积约25×10~4 hm2,涉及效益南阳市方城、社旗、唐河、新野、宛城五县区共计15.88×104hm2耕地,是全国十大明星灌区之一。灌区需水量主要有农业灌溉用水、人畜生活用水、环境生态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城市用水,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灌区用水量的63%~71%。灌区内供水水源主要为鸭河口水库供水、地下水、可利用的区间径流、灌区回归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