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济宁采煤塌陷地区生态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济宁市兖州区、邹城市部分煤矿开采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影响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以生态位适宜度的理论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矿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及模型,并通过多因子评价综合叠加方法和空间分析原理评价矿区生态适宜性的区域分布特征,最终实现矿区塌陷土地的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适宜区域分布在泗河和白马河沿岸,面积约12.092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7.25%;生态环境最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采矿厂、矸石山、城乡建设用地周围,面积约5.72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8.16%。  相似文献   

2.
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研究,既可以维护农业生态安全,确定农业生产格局,又可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从而提升国土空间的治理能力。本文以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的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农业开发潜力、风险识别、农业空间划定研究。研究表明:安仁县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III级及III级以上的土地面积达到63 705.49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43.57%;农业开发潜力土地面积达到18 678.51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12.77%。安仁县属于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良好,区域农业开发潜力高,但农业发展受生态限制因素影响较大,在耕地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生态安全风险及矛盾冲突。经调查分析,存在冲突土地面积达到7 105.15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4.86%。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格局特征识别农业空间,划定安仁县农业空间土地面积为49 616.65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33.93%,并且明确了该县属于“两盆地一走廊”的农业发展空间格局。这为锁定农业综合治理靶区,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受生态保护重要性、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灾害等多种要素影响。安仁县的现状耕地、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后备资源与生态保护极重要、极敏感地域重叠较多,且在承载能力低区域存在大量种植园地、养殖坑塘等农业用地。关注山地丘陵地区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善加利用各等级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土地,对于有效化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生态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最早为单因素评价,主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承载力等进行评价,后期由于区域环境的复杂性逐渐转变为综合指标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涵盖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和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未来的双评价应广泛借鉴区域环境评价的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影响程度,评价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本文在分析长沙市城市地质环境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条件四个方面,构建了由4个第一级指标(准则层)、12个第二级指标(指标层)组成的长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岩土体类型、岩土体结构和地质承载力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影响最大;长沙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等级可划分为良好区(Ⅰ)、较好区(Ⅱ)、一般区(Ⅲ)以及较差区(Ⅳ)。Ⅰ至Ⅳ区面积占比依次为:22%、25%、36%、17%。Ⅰ-Ⅱ级区域岩土体结构稳定,地基承载力高,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条件总体较好;Ⅲ-Ⅳ级区域岩土体结构复杂,地基承载力较差,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条件总体较差,地下工程建设施工难度相对较大,成本较高。该评价结果可为长沙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湖北随州北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对该地区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州北部地区土壤养分质量中等,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土地质量状况整体良好,中等以上土地面积5 008 km~2,占比约98.6%,较适合农作物种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农业经济区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富硒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有效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148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GIS的空间表达方法,结合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机理,得出结论如下:1)在县域层面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趋同趋势,LISA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全省国土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点—带—片"状结构特征; 2)人均GDP、人口密度、地均财政支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和坡度系数对国土开发强度有正向影响,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到渤海距离有着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呈现影响程度和作用敏感性有着显著差异; 3)地理区位基础是影响国土开发强度的最直接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对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能减缓开发强度过快上升,农业保护能有效地控制国土开发利用方向与强度。研究结果以期为河北省差别化管控国土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徐州市潘安采煤塌陷区为例,探讨了矿区农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在确定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的基础上,建立农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和单一类型用地的综合分值,然后分别对各单一用地类型的生态适宜度作出评价,并通过ArcGIS93技术平台,对各单一用地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图层加权叠加,最终得到综合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运用该评价方法能较为清晰地反映项目区农田景观生态适宜度的空间分布,为优化矿区农田景观格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矿山边坡生态修复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 意义,为客观准确地对岩质边坡生态修复适宜性进行评级, 在岩质边坡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边坡几何特征、岩体 结构及力学特征、矿区土壤气象条件3方面9个影响指标的 评价体系,建立了露天岩质边坡生态修复适宜性分级标准, 对铜山口铜矿7个典型分区边坡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 表明:边坡角度、岩体完整性系数、边坡朝向与结构面密度在 生态修复适宜性评级中占主导地位,权重达77.2%;高度适 宜进行生态修复的为六区边坡,较为适宜进行生态修复的为 一区边坡、二区边坡、三区边坡、四区边坡、五区边坡、七区边 坡.结合评价结果,对各边坡生态修复方法进行了推荐.  相似文献   

9.
以淮南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从土地利用适宜性出发,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体系开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生成淮南矿区"三生空间"划定方案,确定淮南矿区"三生空间"土地功能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矿区生产空间占据主导地位,生态空间次之,生活空间占比最小."三生空间"的划定为淮南矿区的区域治理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我国全面展开,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成为指导地方生态修复分区和修复措施的重要前提和支撑。以辽宁省朝阳县生态环境特点为基础,筛选出NPP、NDVI、人口密度等12个评价指标,利用ArcGIS结合AHP-TOPSIS组合赋权法对其2020年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阳县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数均值为0.75,生态恢复力总体水平处于“一般”等级;朝阳县的自然生态系统弱和较弱恢复力区域面积占比总计达到28.05%,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城乡住宅用地、农业区和矿山开采破坏区域,其中大庙镇是生态恢复力最弱的一个乡镇,占比为9.81%,地理分布上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步升高的空间特征;朝阳县生态恢复力莫兰指数为0.56,反映朝阳县生态恢复力有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并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分区。  相似文献   

11.
方林  蔡俊  刘艳晓 《资源与产业》2022,24(2):119-131
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RS和GIS技术,获取霍山县1990—202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参照谢高地等2008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根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生产力模型,得出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系数。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向以及利用程度3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转型对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霍山县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较慢,其中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幅度较大,幅度分别达到402.58%、-5.13%;2)从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上看,霍山县土地转出贡献率最高的为林地,土地转入贡献率最高的为建设用地;3)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大于0,县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4)30年来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量最大;5)霍山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集中在县域中部林地及水域附近,冷点区域集中在南部草地及中心城区,冷点范围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显著增大。整体来看,1990—2020年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改变,未来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提升用地集约化程度,防止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和建立区域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及景观格局方法,对我国典型人地矛盾突出的农业—乡镇企业区河南省安阳县曲沟镇1996—2005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沟镇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长变化,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景观格局进一步协调,生态景观基质仍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是景观中最大的景观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动态控制、景观分层控制等乡村土地利用的景观协调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总体规划是影响城市基准地价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以河北省新兴城镇唐海县为例,运用空间分析法、地价模型评价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系统剖析了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下,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的空间演变情况。同时,结合小城镇的特点,揭示了规划对地价的作用规律,证明了合理的规划有利于城市土地收益的提高,从而实现了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和集约性。  相似文献   

14.
董永智  魏勇齐  霍瑜剑 《中州煤炭》2021,(6):35-39,49
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在城市远期规划的基础上,从地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的影响,对城市远期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城市远期规划用地提供依据。基于汝州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区范围,对评价区进行评价单元划分,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社会影响条件5大类评价因子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得到汝州市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分区。研究为城市资源、环境、生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清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问题。首先,定性分析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相关规划控制指标,建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构造出3个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备选方案。最后,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择优,得出清河县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方案。结果显示,清河县2020年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比例应该调整为68.03:3.14:1.91:.5.56:6.06:10.72:0.14:1.57:0.07:0.10:2.71,这时土地利用结构最优,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耕地总量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人工活动、城市变迁的发展规律,对研究城镇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宁市2009—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通过提取全市旱地和水浇地空间矢量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数据处理功能,分析测算了西宁市耕地变化动态度、耕地变化率、耕地重心偏移度的变化规律和结果,得到了西宁市三县四区近年来耕地总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揭示了西宁市城市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利用SAS、SPSS、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对西宁市未来耕地总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探讨了耕地总量变化对西宁市未来发展适度性的影响。为今后西宁市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中更好的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耕地总量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人工活动、城市变迁的发展规律,对研究城镇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宁市2009—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通过提取全市旱地和水浇地空间矢量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数据处理功能,分析测算了西宁市耕地变化动态度、耕地变化率、耕地重心偏移度的变化规律和结果,得到了西宁市三县四区近年来耕地总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揭示了西宁市城市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利用SAS、SPSS、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对西宁市未来耕地总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探讨了耕地总量变化对西宁市未来发展适度性的影响。为今后西宁市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中更好的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出发,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探索一条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途径,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不仅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成为国土部门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建设用地及时有效供给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要开展,而耕地资源有限,就必须加强土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上挖潜,使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平衡得以实现。要切实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高认识,把土地开发整理看成是顺党心、合民意、求发展的历史选择,看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光荣任务,夯实基础,建立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好的专业队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