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城市作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主要聚居地和活动场所,是现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水在城市的起源、延续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以直饮水作为城市水生态文明的标志之一,回顾了城市建立、建设与发展中水的演变历程,结合我国当今城市发展中关于水的种种困境,阐述直饮水在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以期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承、发展和弘扬水文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1月,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传统水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传承和发扬先进水文化。要从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汲取时代精神,在人民群众的水利实践中丰富水文化,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创新水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治水历史,历代治水用水管水的实践留下了优秀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探讨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优秀水利工程对中国水文化的贡献,挖掘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方面价值,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危机等问题寻找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期生态水利建设要以先进的水文化为引导,借鉴都江堰保护与发展中蕴含的工程伦理和先进文化,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现代生态水利。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是连通我国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重要交通动脉,在保护好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应对其进行开发和传承。本文介绍了京杭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概况及文化内涵,分析了其水文化在当代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梳理了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体现:发展旅游经济、增强文化自信、城市精神塑造等,可呼吁广大群众对运河水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开发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涉水领域的具体体现。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水情,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结合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系统回顾美国、德国、日本等典型发达国家水生态治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归纳了国外发达国家水生态治理的一般历程,提出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为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最佳实践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瓯江流域松阴溪水系现存古堰多达数十座,这些古堰是古代水利设施遗存的代表,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治水智慧。从古堰工程的建设、灌区管理及民俗文化等角度深入挖掘松阴溪水系古堰群的水文化价值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古堰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灵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全面系统梳理了灵渠水利工程体系及其开凿的自然背景、工程科学技术价值;简要分析了灵渠工程的水利功能和历史影响,以及灵渠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特征。灵渠作为极具价值的水利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等科技特点和文化特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融入了区域自然环境,是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充分挖掘以灵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遗产的科技、文化价值,研究总结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经验,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反映了我国传统水利科技、传统文化思想的先进性、可持续性与可继承性。都江堰灌区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和积淀了丰富的水管理制度与经验,是今天都江堰水利文化建设亟待挖掘和研究的内容。建设都江堰水利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措施,而且是完善灌区水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江苏水利》2011,(12):F0003-F0003
淮安是运河之都、生态水城,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厚。今年以来,淮安市水利局委托河海大学编制了《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按照“一廊、两道、三带、四湿地、五湖、六同、七馆、八经典”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水文化博物馆等近40项工程,总投资近20亿元,同时3月份首次举办了“淮安水文化周”大型系列活动,10月份成功举行了淮安市水利系统第二届职工文化体育运动会,  相似文献   

10.
加强水文化研究和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绍兵  张焱  岳五九 《人民长江》2008,39(18):94-96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水文化研究与建设将对水利行业的职工乃至社会大众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水文化建设可以在更大的领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的表现形式与栽体.论述水文化的定义,水文化研究内容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辨证关系,并结合国内有关部开展水文化建设的实践,探讨了开展水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之根,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党中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文化建设放在了极其突出的位置。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加强水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江苏南通位处长江与黄海接合部,堪称近代"水城",孕育了丰富的直接性、载体性、派生性水文化元素。结合南通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发掘生态水利文化要素,融合生态、水利、文化等要素建设"生态水利文化馆",对承继南通水文化历史价值,弘扬现代水利建设方向,具有明确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文化是人类在兴水利、除水害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对提升水工程的水文化内涵,提升水利工程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湖北省襄阳市三道河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三道河水利工程水文化体系、水文化特色及内涵、三道河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的特点和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化研究开展十年来,本着传承我国悠久的优秀水文化与新时期水文化相结合,开展水文化研究与加强水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推动了水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于水利中心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水文化已从理论研讨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迈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江西启动了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将达370亿元。该工程PPP项目一期现已签约,涉及水资源保护、堤防和河道整治、水文化建设、水陆交通及智慧流域等五大工程,总投资合计48.14亿元。全长348km的抚河是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据了解,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运用水生态理念,推动整个抚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把水利工程与水上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有机融合。抚州市同时启动了"智慧抚河"项目,  相似文献   

16.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水文化是人们在以水为载体的活动中形成的。水文化自觉则是社会大众对本土水文化的自知之明以及对先进水文化的觉悟和觉醒。水文化自觉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通过文化创新推动生态经济区经济形态的创新,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引领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政治导向,而且对于生态经济区精神文化环境的营造以及生态经济区的合理规划也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物质水文化、制度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双牌电站水文化建设架构和具备的优势,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电站水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指出电站水文化建设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促进的文化关联和价值功能,对规范和合理利用电站水文化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河流、湖泊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先进水文化更是建设幸福河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对文化之河的概念进行了初步解析,基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和弘扬好水文化的原则,建立了文化之河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将指标体系成果应用于全国十个水资源一级区的文化之河评价中。整体看来,我国文化之河幸福河湖评价等级处于中等水平,长江区的太湖流域文化之河评价得分最高,达到中等偏上等级。文化之河距离实现“大河文明、精神家园”的最高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正>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我国基本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解决水资源问题,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20.
北京建设生态城市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北方极度缺水的国际超大型城市,水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要素之一.北京水生态服务是指水及水生态系统为北京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的环境条件及效用.全面认识并量化评价北京水生态系统价值,是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和前提,其水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管理对于建设生态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水生态服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基于北京水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和分析,研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加强系统管理、价值管理和经济管理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