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针对多机器人装配过程中易出现的碰撞风险,提出一种利用SolidWorks和RobotStudio构建机器人虚拟装配工作站的设计方案。首先利用Solid Works设计了装配工作站的三维仿真模型,分析了工作站的设计流程,其次创建了仿真运行I/O信号和动态Smart组件,最后离线编制了程序和碰撞检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装配过程中无碰撞。该设计方案可以为企业实际装配工作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2.
基于DELMIA的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对白车身焊装线项目的前期工艺规划和仿真验证包括焊装线中工作站的建立、概念焊钳设计与验证、焊接工位的布局、干涉分析、三维工厂及离线编程的建立;通过仿真验证分析焊接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确定工艺方案.指导现场装配和现场调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杨瑞军  胡敏  杨伟国  洪涛 《电焊机》2017,(12):44-46
传统风机网罩产品制造以手工制造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自动化生产。为提高风机网罩产品制造效率,研制了针对风机网罩产品制造的点焊机器人工作站。介绍该工作站的组成和特点,阐述焊接夹具的设计,并提出焊接夹具设计的难点。通过控制焊接工艺参数来保证焊接质量。与焊条电弧焊及其他半自动焊接制造工艺相比,该工作站取得了高效率、高质量、柔性化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某滤网固定节流器组件的真空钎焊工艺进行研究,采用点焊钎料片+夹具固定滤网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焊前装配工艺难点。通过工艺试验确定了钎焊工艺参数,并对钎缝的外观、强度与疲劳寿命进行了检测,其均达到设计要求,从而保证了组件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以工业机器人ABB6700为例设计的生产搬运工作站,利用工作站的布局和轨迹规划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利用仿真软件设计了机器人搬运生产线的仿真工作站,在仿真中首先搭建三维布局,其次建立工件和工具坐标系,搭建上料皮带和视觉smart组件,在传送带上实现工件的布局,完成机器人搬运工作站的离线编程和仿真。  相似文献   

6.
以工业机器人分拣工作站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轨迹规划和自动化生产协调难度大的问题,提出ABB机器人仿真软件RobotStudio应用于工业机器人自动分拣工作站中。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并构建布局,运用ABB的Virtual Controller技术,导入到RobotStudio,搭建了自动分拣工作站的三维实体模型及整体布局。对手爪气缸Smart组件进行了子组件的添加及属性设置,创建了机器人I/O信号及连接方式,通过时间管理器仿真气缸的不同姿态动作,设定了机器人和手爪气缸之间的工作站逻辑关系,完成了机器人工作站的离线编程和仿真。为机器人分拣工作站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可行性依据,可降低生产线设计及调试成本,并可用于指导现场生产。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组合夹具设计过程中存在设计效率低下、设计知识无法有效重用等问题,研究了组合夹具快速装配设计系统。通过分析组合夹具的设计特点,构建了组合夹具快速装配设计系统总体框架及快速装配设计流程,并研究了组合夹具元件管理、组合夹具快速装配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组合夹具快速装配设计系统,最后以某型面叶片的组合夹具设计为例,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夏旭新 《电焊机》2011,41(5):17-21
针对大型复杂曲面铝合金结构焊接的机器人工作站,从项目规划、工装夹具设计、现场安装调试、工艺试验,到工程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并通过生产应用和实例验证,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企业人工装配分拣率低、劳动强度大、装配效率低等弊端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轴孔机器人协同装配工作站。工作站主要包含PLC主控系统、两台ABB协同机器人、料库、机床、装配工作台以及工业相机等。PLC主控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与工业相机、ABB协同机器人以及HMI触摸屏进行通信,与料库通过I/O通信实现料库的自动推料。机器人1和机器人2分别抓取轴工件和料筒至装配工作台上相对应的工业相机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再进行自动装配。其中,HMI触摸屏可实时显示料库状态、机床动作信号、装配条件等。该工作站测试运行良好,装配效果满足工艺要求,对企业实际生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焊接》2015,(6)
机器人焊接工作站是指以焊接机器人为核心,可以实现工件快速装夹、变位的自动化生产单元。针对床架结构的焊接要求,提出一种以弧焊机器人为核心的焊接自动化工作站,设计了翻转变位机、移动滑轨、工装夹具等周边设备。试验表明:该焊接工作站可以满足不同型号床架的焊接工艺要求。对工作站的组成、床架焊接工艺、翻转变位机和工装夹具设计、电气控制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以摩托车发动机缸盖气门组件的装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用于回转式机器人柔性装配工作站的装配工艺规划,并对其中关键的气门锁片装配及装配质量检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控加工工序集中要求的程控气动夹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某系列升降机产品中联轴器零件实例,分析了某B型联轴器零件传统工艺、数控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相互关联.根据联轴器零件数控加工对夹具柔性化要求,提出工序集中的机械零件定位规划必须满足夹具定位基准选择相同原则;设计了一款PLC程序控制气动夹具,以西门子S7-200PLC编制程序控制夹具正确定位与顺序夹紧模块,并通过实验成功调试;简要叙述西门子中档数控系统的机床PLC程序控制开发.文章为实际生产同类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设计和进一步实现程序控制气动夹具融入到数控机床中的柔性制造系统提供理论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的虚拟装配是实现产品网络化设计制造的一项重要技术.为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组合夹具的交互式虚拟装配,运用VRML与Java相结合的技术,构建了组合夹具交互式、网络化虚拟装配平台.研究了组合夹具网络化虚拟装配中的相关关键技术,包括夹具元件及装配模型的创建与优化处理、Java实现对夹具VRML场景的实时、交互控制等.给出了创建组合夹具虚拟装配平台的具体实现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装配平台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为基于网络的虚拟装配技术走向实用化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为研究对象,针对轨迹规划和生产现场调试难度大的问题,提出采用机器人仿真软件对工业机器人生产线进行三维实体建模。通过设置端拾器、冲床、皮带线Smart组件的属性连接,创建机器人I/O信号及连接方式,并设定机器人、端拾器、机器人、机床、皮带机之间工作站逻辑关系,完成工作站的离线编程和仿真。最后仿真验证自动化生产线验证其合理性。该方法可显著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效率,缩短调试周期,降低调试过程中的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发动机制造企业提出的部件个性化定制加工需求,提出一种矩阵式智能产线布局,围绕产线的功能分析、方案设计、仿真与调试验证等多维度进行开发,通过整合物联网、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MES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排产、加工、检测、装配和仓储等功能;结合工艺仿真手段对所设计产线进行场地布局优化和虚拟调试,根据仿真结果搭建并成功调试产线。实践证明:产线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可实现发动机部件的全过程智能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蒋立正  张苗  张伟 《热加工工艺》2012,41(19):167-169
在详细分析钢制储油罐组件焊接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斜接管与简体的焊接有限元模型,采用间接法实现了热-结构耦合分析,定量地描述了焊接温度场与应力场;将拟设计的焊接夹具引入焊接数值模拟过程,为焊接变形控制及夹具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证明,焊接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准确预测焊接变形,实现了焊接夹具的稳健设计.在现有焊接工艺基础上,焊接夹具有效降低了产品的焊接变形,使焊接质量一次性合格率在98%以上,焊后组件尺寸及几何公差均达到图样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介绍某型直线电机装配测量夹具的设计。从产品结构原理与测量功能要求出发,解决了特征电机类产品的装配测量问题,为后续产品的夹具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飞机数字化柔性工装因其结构设计的三维化和复杂化以及装配工艺的数字化等原因,使得装配过程仿真成为飞机数字化装配及工装结构设计的必要手段。基于装配工艺文件映射技术和装配过程仿真模型,通过装配工艺过程及机构运动集成仿真技术的突破,实现了飞机复杂的结构件数字化装配过程的仿真。以某型机部件数字化柔性工装设计与装配仿真过程为例,通过机翼前襟翼部件装配过程仿真及其柔性工装运动仿真,探讨了DELMIA软件在飞机装配仿真及柔性工装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焊接》2016,(11)
针对变速箱内的圆片与圆柱焊接,设计专用激光焊接设备,主要由上料组件、转盘夹具组件、铆压组件、焊接组件、检测组件和下料组件组成。其中CCD检测组件自动检测圆片的正、反面,由翻转机构对反向的产品进行校正,焊接完成后采用涡流探伤检测机构对焊缝进行检测并且自动分拣,整个上料、装配、焊接及检测无需人工操作,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通过实际生产测试,整套系统生产的成品合格率99%以上,节约了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某型恒速传动装置中的柱塞组件轴向间隙测量夹具设计为案例。从产品测量要求及工艺性能出发,初步设计出满足工艺要求的测量夹具。其次,结合各型产品尺寸规格数据,从夹具的关键测量部件入手,优化原夹具结构,保证该夹具能满足较大尺寸范围的测量要求。实践证明,该测量夹具结构简单,测量数据不但达到设计目标,而且极大地缩短产品制造周期,降低了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