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加工条件对茶黄素(theaflavins, TFs)抑制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LM为指示菌,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TF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牛津杯法进一步探讨不同加工条件(环境因素: 加工温度、pH、NaCl浓度; 食品基质: 脱脂奶粉、卵磷脂、蔗糖)对TFs抑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TFs对LM的MIC为2 mg/mL, 此时的抑菌效果为中敏水平, LM的正常生长被明显抑制; 加工温度在25~121℃时, TFs对LM的抑菌圈直径无显著性差异; pH在2~10时, 其抑菌圈直径从12.74 mm显著降低至9.86 mm; NaCl摩尔浓度在0.2~0.8 mol/L时, 其抑菌圈直径有所增加; 脱脂奶粉质量浓度在60~120 g/L时, 其抑菌圈直径显著降低; 卵磷脂质量浓度在2~12 g/L和蔗糖质量浓度在10~60 g/L时, 其抑菌圈直径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TFs对LM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且在不同加工条件下能保持良好的抑菌稳定性。本研究为TFs作为一种新型抗菌产品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葡萄酒中生物性来源有害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桦褐孔菌多酚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抑菌谱、抑菌影响因素、细胞电导率、细胞渗漏、扫描电镜(SEM)等试验分析,探究pH、温度、紫外照射、盐浓度对桦褐孔菌多酚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酚具有广谱抑菌效果,且对革兰氏阳性菌G+的抑制能力优于革兰氏阴性菌G-,对大肠杆菌(G-)、金黄色葡萄球菌(G+)、单增李斯特菌(G+)、沙门氏菌(G-)和枯草芽孢杆菌(G+)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0 mg/mL、1.25 mg/mL、2.50 mg/mL、5.00 mg/mL和5.00 mg/mL。在pH值为6、盐浓度为0.8%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36 mm、18.66 mm。桦褐孔菌多酚抑菌在40~121 ℃热稳定性较好,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10 mg/mL时最大抑菌圈直径为(19.5±0.15) mm,比同浓度下枯草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分别高23.4%、8.9%、18.2%和40.2%。  相似文献   

3.
从东北传统酸菜的12株乳酸菌中筛选对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低温生长菌株,并分析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首先测定乳酸菌菌株的低温生长特征和抑菌活性;然后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分析乳酸菌菌株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最终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测序对乳酸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Z01在10℃低温下生长,培养72 h后OD595nm值增加0.23,且具有抗单增李斯特菌活性,抑菌圈直径达19.79 mm。菌株Z01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6.0 mg/mL,当粗提物浓度为0.5 MIC和1.0 MIC时,对生物膜形成抑制率分别为59.33%和77.77%,对生物膜黏附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4.49%和26.44%。该菌株被鉴定为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为研发在低温条件控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生物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牛津杯法和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得纳豆菌抗菌肽对单增李斯特菌有很好的抑菌、杀菌效果,其MIC和MBC分别为0.625、1.875mg/mL;通过细菌菌落计数测得终浓度为1MIC的抗菌肽即可抑制其生长,终浓度达到2MIC时,在27h内菌数降低了4个数量级;且在培养初始阶段以及在菌体低浓度时加入控制效果更明显;以对虾为培养基质,检测得低浓度的抗菌肽已有很强抑制效果,终浓度增加到2MIC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即可受到抑制.纳豆菌抗菌肽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可用作对虾基质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控制,为水产品绿色控制剂的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选取10种常见的硫醚类香料,通过测量其抑菌圈直径来研究各硫醚类香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能力,并分析硫醚香料的结构与抑菌能力的关系。筛选出抑菌能力最强的硫醚类香料,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来考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甲基糠基二硫醚(MFDS)和二烯丙基硫醚(DAS)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且抑菌能力为DADS>MFDS>DAS。DADS相较于其它9种硫醚类香料抑菌效果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12.5 mmol/L和1.25 mol/L。当DADS的浓度为亚抑制浓度时(1/16MIC、1/8MIC、1/4MIC、1/2MIC),均能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的表达水平(P<0.01)。以上结果说明:烯丙基和二硫键的存在能够增强硫醚类香料的抑菌能力,并且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预防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研究群体感应抑制剂3,4-二溴-2(5H)-呋喃酮在亚抑菌浓度下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及黏附作用。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确定抑制剂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致死剂量(MBC),研究在亚抑菌浓度MIC,5MIC,10MIC时,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曲线、细菌总蛋白含量、胞外多糖含量变化规律。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计算抑制率;通过细胞黏附试验测定对黏附率的影响。结果:3,4-二溴-2(5H)-呋喃酮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为25μg/mL,MBC为400μg/mL;在工作质量浓度分别为25,125,250μg/mL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18.83%,39.98%和83.27%,细菌总蛋白和胞外多糖明显减少;对单增李斯特菌侵染Caco-2细胞黏附率抑制率分别为44.41%,67.68%和85.28%。结论:3,4-二溴-2(5H)-呋喃酮在亚抑菌浓度下,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黏附细胞均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且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韭花精油两种主成分(烯丙基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细菌细胞形态等研究其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两种主成分的MIC均为1.0 mg/mL,MBC均为2.0 mg/mL,且当其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均会严重损坏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细胞形态和细胞膜结构;用质量浓度为4.0 mg/mL的烯丙基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分别处理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其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质泄露量均显著上升,ATP酶活性(0.52 U/mg prot和0.55 U/mg pro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05 U/mg prot,P<0.05);经两种主成分处理后,单增李斯特氏菌的DNA质量浓度均明显下降。由此可知,两种主成分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抑制ATP酶活性、降低DNA质量浓度等实现对单增李斯特氏菌活性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将不同浓度的萜类化合物添加至单增李斯特菌培养基中,对照组中不添加萜类化合物,通过对单增李斯特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菌落数、形态和电导率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探究胡椒油中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胡椒油中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为0.05%。添加0.1%萜类化合物可显著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P<0.05),使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细菌内容物大量流失,菌体相互黏连、衰亡。胡椒油中萜类化合物应用于冷鲜肉保鲜可有效减缓菌落总数的增长,相较于对照组在冷藏后12 h时菌落数已超出国家标准(6.0 lg CFU/g),加入0.1%萜类化合物能够使冷鲜肉菌落数在24 h时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探讨了胡椒油中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并将其用于冷鲜肉的保鲜,这有利于对胡椒油的开发利用,也为日后将其应用于肉制品保鲜领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果汁食用安全性的主要威胁因子。本实验设计并获得一种抗菌肽zp37,通过测定抗菌肽zp37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析抗菌肽zp37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曲线、膜电位、膜完整性、细胞微观结构、细胞聚集率、DNA结合情况以及胞内活性氧等,研究抗菌肽zp37抑制果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抗菌肽zp37对单增李斯特菌的MIC为16μg/mL,当其质量浓度大于4MIC时,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同时,8MIC的抗菌肽zp37处理1h能杀死绝大部分的单增李斯特菌,且在7 d贮藏期内,2MIC的抗菌肽zp37能将草莓汁、猕猴桃汁和苹果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控制到检测限以下。抗菌肽zp37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离子通透性增加、膜电位消失,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细胞出现明显的凹陷变形,细胞间发生聚集。荧光标记示踪法结果显示,抗菌肽zp37同时作用于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在细胞质中,当抗菌肽zp37质量浓度大于DNA质量浓度的1/4...  相似文献   

1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在0~4℃也能生长,为确保冷却肉卫生安全,必须阻止肉中污染的LM的生长繁殖。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抑菌剂对3株LM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选取了ε-聚赖氨酸、Nisin、曲酸三种抑菌剂,利用响应面法找出最佳组合。结果表明:ε-聚赖氨酸、Nisin、曲酸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μg/mL、200μg/mL、6.4mg/mL。当ε-聚赖氨酸、Nisin、曲酸的浓度分别为20.5μg/mL、184.6μg/mL、4.37mg/mL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1.
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种异硫氰酸酯类香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作为供试菌,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考察此类含硫香料的抑菌活性,并探讨其构效关系。筛选抑菌效果最好的含硫香料,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考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异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BZITC)、异硫氰酸苯乙酯(phenethyl isothiocyanate,PEITC)、异硫氰酸3-甲硫基丙酯(3-methylthiopropyl isothiocyanate,MTPITC)和异硫氰酸异戊酯(isoamyl isothiocyanate,IAITC)对2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且抑菌能力为BZITC≈PEITCMTPITCIAITC。对比9种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的抑菌活性,BZIT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61 mmol/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88 mmol/L。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BZITC极显著地降低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nuc的表达(P0.01)。以上结果说明,苯基的存在可能增强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的抑菌活性,该结构对BZITC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nuc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沙门氏菌污染采后甜樱桃果实的生长繁殖状况及其控制情况,分别采用乳酸链球菌素(Nisin)、柠檬酸及二者复配溶液处理人工接种沙门氏菌的甜樱桃,观察和分析Nisin和柠檬酸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Nisin与柠檬酸处理均具有抑菌效果,并且随着溶液中Nisin从10μg/m L上升至100μg/m L、柠檬酸从1 g/L上升至5 g/L时,抑菌效果显著增强,(p0.05)。研究还发现,Nisin溶液100μg/m L、柠檬酸溶液5 g/L、Nisin 10μg/m L与3 g/L柠檬酸复配溶液和Nisin 50μg/m L与柠檬酸1 g/L复配溶液这4种处理具有相似的抑菌除菌效果,处理5 min菌落浓度可以降低至104cfu/m L;Nisin 50μg/m L与3 g/L柠檬酸复配溶液处理样品15 min时,沙门氏菌的菌落降至检测限以下,无法检出;当贮存时间一直延长至第10 d时,Nisin和柠檬酸处理仍然保持一定的抑菌效果,充分除菌抑菌。  相似文献   

13.
没食子酸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没食子酸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抑菌作用.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和牛津杯法测定了没食子酸的最小抑菌浓度及抑菌活性;采用酶标仪测定了细菌生长曲线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单增李斯特菌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对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25、0.25、2、4、4、4mg/mL,抑菌圈分别为24.03±0.17、20.67±0.28、17.17±0.64、14.43±0.10、14.77±0.04、(15.07±0.03) mm;对生长曲线均有影响,并使单增李斯特菌的菌体从中间处凹陷,大部分出现破损,具有明显的细胞原生质泄漏现象.  相似文献   

14.
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肉类、禽类、蛋类、乳制品及蔬菜中,且适应能力强,即使在4 ℃的冷藏环境下仍可生长繁殖,是食品中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乳酸菌细菌素Durancin GL是由干酪中肠球菌产生的一种新型细菌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靶向抑制作用。本实验研究了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和抑菌动力学实验检测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结合监测胞内物质泄漏、菌体存活情况以及形态学分析,探讨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最小抑菌浓度为(2.5±0.4)mg/L,可引起李斯特菌细胞质泄漏,增加细胞外液电导率,导致菌体细胞死亡,从而发挥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葡萄皮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葡萄皮中的主要花色苷含量,探究其花色苷提取物对几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并对3种抑菌试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皮花色苷提取物中除花色苷外还有其他成分,其中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的质量分数为0.19%。当使用抑菌圈法时,质量浓度为25mg/m L的花色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有抑制作用,然而不能抑制沙门氏菌SL 1344和单增李斯特菌CMCC 54004的生长。肉汤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大肠杆菌ATCC 25922、沙门氏菌SL1344和单增李斯特菌CMCC 54004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是1.25,2.5,1.25 mg/m L。琼脂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沙门氏菌SL 1344和单增李斯特菌CMCC 54004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均为1.25 mg/m L。  相似文献   

16.
运用响应面法,考察了不同温度(4℃~45℃)条件下,Nisin(0~500 mg/kg)和山梨酸钾(0~3 000 mg/kg)对三文鱼鱼籽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并模拟其迟滞期和生长速率。所建立的迟滞期和生长速率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8。温度、Nisin、山梨酸钾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迟滞期和生长速率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温度与Nisin和山梨酸钾的交互作用均显著(p0.05),而Nisin与山梨酸钾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温度不高于25℃时,增加Nisin或山梨酸钾的浓度可延长单增李斯特菌的迟滞期;高浓度的Nisin或山梨酸钾降低其生长速率主要在温度(25℃~37℃)非常适合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条件下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不同部位中华芦荟抑菌效果,以中华芦荟老叶、中叶、嫩叶的皮加凝胶、凝胶为样品,以硫酸庆大霉素、氯霉素、红霉素、芦荟胶制剂为对照品,通过药敏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分析比较不同叶龄、不同部位中华芦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炎沙门氏菌、阴沟肠杆菌等6种典型致病性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叶龄、不同部位中华芦荟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存在差异,中华芦荟对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无抑菌效果。中华芦荟样品液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皮加凝胶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凝胶部分抑菌效果。皮加凝胶部位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0.015 6 g/mL和0.007 8 g/mL。今后在深度开发中华芦荟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性能时,结合生物学产量,建议选用中华芦荟中叶皮加凝胶部位。此次试验为其在食品加工、防腐方面抗菌性能深度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11种含氧硫醚类香料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构效关系。以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为供试致病菌,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考察硫醚类香料的抑菌活性,并通过统计分析探讨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浓度为5 mol/L的条件下,3-(甲硫基)丙醛(MTPD)、2-甲基-3-甲硫基呋喃(MMTF)、糠基异丙基硫醚(FIPS)和甲基糠基二硫醚(MFDS)对四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菌能力为MTPDMFDS或≈FIPS或≈MMTF。对比11种含氧硫醚类香料的抑菌活性,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BMFD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TPD次之,而BMFDS对其他三种致病菌无抑制作用。MTPD对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均最强,且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作用效果最佳,其最低抑菌浓度为2.44 mmol/L。以上结果说明,醛基的存在对含氧硫醚类香料抑制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药敏纸片法、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法测定地衣芽孢杆菌对不同防腐剂的敏感性,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佳的防腐剂组合,并对获得的最佳防腐剂组合的抑菌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山梨酸钾、乳酸钠不敏感;对Nisin、ξ-聚赖氨酸和尼泊金乙酯较为敏感,在20mg/mL时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25、10mm和7.5mm,MIC分别为0.078、0.078mg/mL和2.5mg/m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Nisin、ξ-聚赖氨酸和尼泊金乙酯质量浓度分别为0.313、0.313mg/mL和0.125mg/mL时,对地衣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可使基质中的地衣芽孢杆菌数(空白样品中为5.48(lg(CFU/g))降低2(lg(CFU/mL))。选择这一最佳组合分别对其在肉制品、乳制品、果汁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0~4℃条件下,复配防腐剂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为减少其对食品的污染,研究不同生物抑菌剂对4种腐败菌的MIC、MLC,以及在不同质量浓度、pH和螯合剂作用下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ε-PL对4种腐败菌的MIC均为0.125 g/L,MLC除沙门氏菌为0.2 g/L,其余均为0.125 g/L;Nisin对4种腐败菌的MIC依次分别为0.125、0.25、0.25、0.5g/L;MLC分别为2.5、3.0、2.5、3.0 g/L。CTS对4种菌的MIC除沙门氏菌为0.5 g/L,其余均为0.25g/L,CTS对4种菌的MLC除金黄色葡萄球菌为4.0 g/L,其余均为5.0 g/L。3种生物抑菌剂的抑菌效果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ε-PL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均具有较好的的抑菌效果,在中性条件下(pH=7)抑菌效果最佳。而Nisin与CTS在酸性条件下(pH=3左右)抑菌活性较高。生物抑菌剂与EDTA复配均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其中ε-PL与EDTA复配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