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造运动对渤海海域潜山形成演化及其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运用构造解析思想对渤海海域前新生代构造变形、运动形式及演化进行研究,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潜山油气成藏意义。结果表明:(1)加里东运动主要以垂直隆升为主,海西运动期华北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接形成北高南低的不稳定克拉通,印支期SN向强烈挤压作用下板内低角度逆冲褶皱形成了近EW—NWW向向斜背斜相间的隆坳格局。燕山期陆内高角度逆冲和左旋走滑改造形成的NE—NNE向构造体系对印支期构造轴迹横跨叠加改造,形成了渤海海域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2)依据单一构造期次变形特征和多期次构造叠加类型对渤海构造形迹塑造和潜山成山成储的控制作用,确定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为渤海潜山形成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3)印支和燕山两期关键构造运动控制形成的先存基底断裂成为新生代生烃凹陷的主干控凹断裂,新生代断陷期对早期先存断裂的继承活动使古近系烃源岩与潜山对接,为渤海潜山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供烃窗条件;控制构造裂缝产生与后期流体溶蚀改造共同作用形成的规模性网状裂缝体系为潜山内幕提供了有利储集空间;控制...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摘要:断裂是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成果,对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域主要发育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局部地区发育反转断裂。在平面上主要呈NE,NW和近EW向展布,其中NE向断裂多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的组成部分,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NW向断裂主要与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有关,并与NE向断裂发生了相互剪切作用,共同构成了渤海地区新构造期的共轭剪切破裂系统。近EW向断裂可分为两类:大型近EW向断裂带多构成南部地区凸起和凹陷的分界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作用的叠加,在剖面上多表现为铲式主干正断层和浅层走滑分支断层相组合的似花状特征;浅层密集发育的小型近EW向断裂多是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派生断裂。  相似文献   

3.
深埋变质岩潜山风化壳相对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储层优质的决定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等实验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渤中19-6构造太古界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岩石中长英质矿物含量高、地层脆性强,极易形成裂缝,为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创造了较好的岩性条件;持续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发育带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风化作用影响下潜山顶部形成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沿裂缝溶蚀扩大孔,但深埋作用使顶部风化壳相对致密。在上述控制因素指导下,建立了“垂向贯通,横向连续”大型深埋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渤海海域取得了以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为代表的潜山油气新发现,展示了进一步在潜山寻找规模油气的良好前景.以迄今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分析为基础,从优质储层发育、供烃有效性和油气保存三大关键成藏要素入手,系统剖析了渤海海域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表明,优势岩性和岩相是储层发育的前提,多期次多元流体溶蚀和应力叠加是形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渤海海域取得了以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为代表的潜山油气新发现,展示了进一步在潜山寻找规模油气的良好前景。以迄今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分析为基础,从优质储层发育、供烃有效性和油气保存三大关键成藏要素入手,系统剖析了渤海海域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表明,优势岩性和岩相是储层发育的前提,多期次多元流体溶蚀和应力叠加是形成优质储集层的关键;富烃凹陷潜山油气来源更充足,能否成藏取决于“源-储”匹配关系;潜山油气聚集规模和流体性质与优质盖层有关,是形成大中型轻质油田和天然气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潜山油气富集模式,即低位“溶缝体-源内强供-高压厚盖”天然气富集型、中位“缝溶体-源外强供-中压中厚盖”原油富集型以及中、低位“缝网体-源内强供-中高压厚盖”油气富集型,指出了该地区潜山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代地震观测资料,论述渤海海域7级以上地震的概况,分析渤海海域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讨论地震活动性特征与区域断裂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及邻区的地震空间分布图像表现出成带、分段特征,在时间上有平静期与活跃期之分--这是由区域断裂构造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油源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的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沙西北地区已发现的原油位于沙河街组。曹妃甸2-1油田的潜山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潜山的原油具有高的伽马蜡烷指数(G/H)以及相对低4-甲基甾烷参数(4MSI),具有相对轻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整体轻于-29‰),主要为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的油源。曹妃甸1-6油田为花岗岩潜山储层,潜山的原油具有相对高的4MSI(>0.4),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值偏重(重于-29%),可能指示着以沙三为主的油源。曹妃甸2-1潜山直接披覆沙一段,沙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可近距离充注至潜山储层中,为披覆式的源储对接成藏模式。曹妃甸1-6油田上覆为东营组,其丰度与热演化程度低,主要作盖层。歧口凹陷的原油侧向通过砂体运移侧向充注至曹妃甸1-6潜山圈闭中,表现为侧向砂体输导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实验分析了CFD2-1-2井潜山风化壳结构特征,揭示了沙西北地区潜山风化壳结构可能不具备侧向长距离输导油气的能力,与潜山直接披覆接触的有效烃源岩或者发育沟通源储的砂体是潜山油气成藏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新近纪—第四纪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渤海海域是郯庐断裂带所经之地,该区断裂的形成与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新近纪及后期郯庐断裂发生右行走滑作用,张家口-蓬莱断裂发生共轭左行走滑,分别控制了莱州湾-渤中-辽东湾地区和渤西地区浅层小断裂的形成,小断裂主要沿着走滑断裂两侧分布,走向有NE、NEE、近EW向和NWW向,以NE和NEE走向为主,断裂错综复杂。这些小断裂平面上大部分表现为反"S"型,剖面上大部分表现为花状构造。其形成机制为可以用持续简单剪切的作用下非共轴递进变形来解释,早期形成的NE向正断层在后期持续简单剪切作用下发生旋转,呈NEE向,并带有一定的左行走滑位移分量,简单剪切持续进行断层还可能发生正反转形成NWW向扭压断层。所以,渤海海域新近纪是在持续简单剪切作用下形成走滑断层体系。  相似文献   

9.
应用渤海新连片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基于构造解析理论总结渤海海域隐性断层在地震、地质剖面上的特征和构造样式,分析隐性断层的发育过程和构造成因,提出识别的思路与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渤海隐性断层成因和分析的方法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走滑-伸展双动力成盆背景下复杂的走滑断裂格局、多样的地层岩石介质属性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改...  相似文献   

10.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①根据潜山与生烃灶关系,渤海海域潜山可划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型.②源内型潜山发育"源内—断压双...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及邻区地震活动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代地震观测资料,论述渤海海域7级以上地震的概况,分析渤海海域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讨论地震活动性特征与区域断裂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及邻区的地震空间分布图像表现出成带、分段特征,在时间上有平静期与活跃期之分——这是由区域断裂构造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渤海锦州南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渤海海域辽西低凸起锦州南(JZS)太古宇变质岩油藏是渤海海域最大的潜山油藏,岩性以片麻岩及其形成的碎裂岩为主。根据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I)及常规测井信息,将该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划分为4类:①网状缝一溶孔型;②角砾状破碎型;③溶蚀裂缝型;④微裂缝一致密型。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发育经历了成岩阶段→前埋藏阶段→抬升剥蚀褶皱断裂阶段→表生阶段→后埋藏阶段,主要控制因素为新生界沉积前古地貌及中、新生代构造应力作用,风化残积物主要分布于局部高点的宽缓斜坡区,构造作用、表生期的风化淋沥作用和油气充注期有机酸溶解作用等对储集层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的演化模式对类似潜山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方案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图6参7关键词:渤海海域;JZS油藏;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特征;控制因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渤海油田勘探方向逐渐向深层推进,近年来渤海油田潜山储层获得了较大的勘探突破,然而针对潜山储层复杂多变的流体类型识别较为困难,流体类型的混淆会给后期储量的预估及提交带来较大的困难。通过对轻烃录井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探索适用于渤海西部海域潜山储层流体相识别的方法,建立了含水性识别及流体相识别图板,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储层含水性及流体相变化特征。利用该图板对渤海西部海域BZ 19-A、BZ 13-A、CFD 2-A构造潜山储层进行快速流体类型识别分析研究发现:BZ 19-A构造潜山储层流体以凝析气藏为主,且本构造部分井潜山储层存在含水特征;BZ 13-A构造潜山储层流体以挥发性油为主;CFD 2-A构造潜山储层流体以轻质油为主。采用该方法分析所得的结论与试油结论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潜力巨大.本文基于上百口钻井的井壁取心、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其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渤海太古界变质岩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局部地区发育变粒岩和角闪岩,具有发育规模性优质储层的岩性基础;浅...  相似文献   

15.
《石油工程建设》2010,36(3):104-104
2010年4月4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在渤海东部海域成功获得新发现——蓬莱9-1。蓬莱9-1位于渤海东部海域庙西北凸起上。钻获该发现的蓬莱9-1-2井共钻遇77m厚的油层,潜山裂缝发育带158m,所在海域水深29m,完钻井深1505m。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新近系稠油油藏原油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10余年来,在渤海海域新近系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及一批小型油气田和含油构造,累计各级石油地质储量达20多亿方。其中,绝大部分油田属稠油油田。研究表明:1)渤海地区稠油油藏的分布与其埋藏深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稠油油藏分布的深度下限约为2 000 m;2)渤海地区已发现稠油油藏原油的性质明显具有"三高两低"的特点,即高密度、高粘度、高沥青胶质含量、低凝固点和低气油比,地下原油粘度普遍在70~500 mPa·s范围,胶质含量是制约稠油粘度的关键因素;3)渤海地区新近系油藏均为下生上储型,原油主要来自生烃凹陷中的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部分地区有古近系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贡献,断裂活动、晚期成藏、多期充注、微生物降解等特点突出;4)油藏内部近油源通道附近和油藏高部位是原油密度和粘度相对较低区域,与油藏后期的油气充注以及近油藏底部水体的氧化等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凹陷的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莱州湾凹陷是在新生代裂谷基础上形成的凹陷,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时期走滑断层对沉积作用影响较小,主要以伸展断陷作用为主,沉积中心位于北部边界铲式大断层下降盘;沙一段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凹陷沉积中心沿走滑断层向东北迁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受走滑挤压作用的影响,该区表现为挤压反转,产生了盐拱和反转构造.走滑断层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分布影响较小,但对东营组烃源岩分布和沉积体系展布有较大的影响,对晚期成藏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渤海海域13条区域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解剖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确定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并进行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渤海海域不同地区新生代盆地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沉积地层时代和厚度也有所不同。根据地质结构和沉积地层的差异,渤海海域可分为辽东湾坳陷(海域)、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海域)、黄骅坳陷(海域)和埕宁隆起(海域)等5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可划分出二级构造单元35个,其中凸起13个、低凸起4个、凹陷18个。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地质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构造单元划分对优选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①根据潜山与生烃灶关系,渤海海域潜山可划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型。②源内型潜山发育“源内—断压双控覆盖式”近源运聚模式,潜山储集物性及圈闭规模是控制运聚量的关键;源边型潜山发育“源边—断压双控侧供式”近源运聚模式,源外型潜山发育“源外—断裂—潜山顶面不整合”及“源外—潜山内幕不整合”两类运聚模式,源边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受圈闭大小、储集物性、运移距离、供烃量、不整合输导性能、供烃动力等多种因素控制。③在三类潜山油气藏运聚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基于专家打分和加权平均原理,分别建立了“源内型”“源边型”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指出锦州14-A、渤中8-A等源内型潜山、龙口7-A源边型潜山是未来持续突破的重点方向,旅大25-A等源外型潜山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0.
胡志伟  徐长贵  杨波  黄志  宿雯 《石油学报》2017,38(3):274-285
蓬莱9-1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岗岩潜山油田,储层成因演化复杂,展布范围变化大。利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实验模拟等手段,结合野外地质观察,深入探讨了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储层的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为华北板块板内裂解背景下沿断裂主动侵入形成,其侵入时期为侏罗纪160~170 Ma,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燕山构造幕岩浆活动产物。表生岩溶和构造改造两大主要作用控制了花岗岩储层的形成,燕山期风化剥蚀控制储层宏观发育,新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与节理则加速花岗岩内幕储层改造。横向上花岗岩储层厚度展布范围与断裂发育密度呈现正相关性;垂向上可划分为黏土带、砂质带、碎裂带、裂缝带和基岩带,花岗岩潜山中上部的砂质带、碎裂带和裂缝带为有利储层带和主力含油层段。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为"似层状"油藏模式,其成功发现丰富了火山岩领域的油气勘探实践,对渤海海域相似地区花岗岩类潜山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