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描述不同职能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刻画沈阳市中心城区制造业郊区化扩散趋势,为沈阳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组织营造提供参考。基于不同职能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的城市职能分类基准,采用ArcGIS10.7、GeoDa1.12和Crimestat3.3软件,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聚类、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识别2020年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测度不同功能类型设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1998年、2008年和2020年制造业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2020年,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多个中心、圈层放射”,通过“一主四副”的城市规划引导,大致形成了3个等级的城市中心体系,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除了主城区的集聚组团式的单中心之外,各个副城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次级中心,符合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2)1998—2020年,制造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围地区迁移扩散,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的三四环城市郊区,形成了铁西产业新城、永安新城等产业集聚区域,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3)沈阳市不同功能空间均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延伸,不同功能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的嵌套式城市功能体系。不同功能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相关性,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功能区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居住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设施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形成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以城市核心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区的生活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李强 《地矿测绘》2016,(4):17-19
根据北京市200家麦当劳分店的空间位置,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K函数,分析北京市麦当劳分店的分布格局特征,从而为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北京市快餐餐饮连锁店空间分布设计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市的麦当劳分店在所研究的尺度下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格局,在15 km左右达到最大的空间聚集状态,该结论反映出北京市快餐消费人群的空间聚集格局。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对资源衰竭型城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资源衰竭型城市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资源保护、城市规划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资源衰竭型城市在类型结构上煤炭类比重最高,有色金属类次之,森林工业类比重最低;资源衰竭型城市的数量持续上涨,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东北综合经济区,从省份上看集中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市区。相关性分析显示空间自相关特征突出,HH集聚和LL集聚主导,HH集聚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LL集聚分布于新疆和西藏等西部地区。Kernel密度分析采用180 km、300 km搜索半径,均表明东北、华北及中南地区为衰退型城市密集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4.
基于溧水县域1978-2008年遥感图像,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结合GIS技术分析县域尺度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县域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县域城镇用地扩展了2445 km2,年平均扩展速度为1854%,扩展强度指数为089,空间格局的演变划分为低速扩展期(1978-1989年)、增速扩展期(1989-2001年)与快速发展期(2001-2008年)3个阶段;2)从圈层和方位两个尺度分析得出城镇用地具有“单峰型”的演变特征以及向北、东扩展的方向性特征;3)县域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的三大主要驱动力因子为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5.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程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来看,商务服务业集聚度最高,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指数为0.04~0.06,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从区位熵测算结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有不足1/3的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呈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和合肥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的集中态势,而其他城市的集聚程度较低。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虹吸效应;科技服务业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总体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差异,应当注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各类行业的均衡、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单一化;同时也需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其空间集聚,从而缩小核心城市和偏远城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据为基础,构建既能反映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集聚,又能体现微观企业进入“增量”动态性的复合加权集聚指数,然后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与空间计量模型对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集聚分布特征,在时空演变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且生产性服务业局部连片分布趋势与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低水平辐射区主要位于湖南、湖北与四川东部,高水平辐射区以南昌、杭州、上海等城市为核心,重庆、四川、湖北三地出现“核心突出,腹地塌陷”的极化格局;2)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则表现为3种空间聚集模式,且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相比,多数子行业的空间分布更加集中化,新企业更偏向于在长江下游地区进行集聚;3)人力资本、政府支出、房价、交通通达性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核心变量是人力资本与交通通达性。最后,论文提出了基于区域异质性与影响因素分析的促进长江经...  相似文献   

7.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的客观需要和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需求,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建设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层级。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将流动的生产资源与城市空间结构相结合,基于人流、信息流、技术流、经济流四大流动资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点、线、面3个维度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圈内部呈现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结构,区域间相互作用,城市中心性整体表现出内部优于外部的空间特征,核心城市对外围城市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圈内城市链接多表现出高度不对称性,链接对称地区主要集中在成渝中轴地区,城市间的联系有待加强,经济圈外围城市与外界联系较少;区域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团体间联系密度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城市集群格局尚未形成,跨省域、跨地区的联系不够,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是西侧地区围绕成都发展。最后,为构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及区域多层级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建议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多领域的跨区域共享协作通道;加强中部地区发展动力,提高外围城市的资源吸收能力;注重经济圈内城市交通建设及信息融合发展,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外溢属性,促进城市间技术交流与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直接表象,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可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直观、定量的科学支持。本文通过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格局主要观点、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成果,总结出其空间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化规律与模式、演化驱动因素、优化研究、战略研究四大方面,据此得出: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内容多学科交融性不强,研究体系尚未完善。今后研究重点应在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内容深度及研究体系完善等方面,以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统计方法与GIS技术,综合考虑9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和6个候选影响因子.根据其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空间化处理.通过分别构建不同聚合规模上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驱动模型,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尺度规模效应.研究表明:不仅模型的解释能力会随聚合规模发生变化,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也随研究尺度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呈现出显著尺度依赖性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省为例,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剖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前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正处于高速提升阶段,但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相对较差。山东省内17个地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显著,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局部突出”的特征,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东部,以青岛、济南为双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应用Arcgis、SPSS等方法对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以探讨产业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其有序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如下:1)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整机制造业在空间上呈分散式布局,但是全国性和区域性风机制造中心正在形成、大型整机制造企业呈现多点布局态势,而零部件制造业采取了不同的布局策略;2)政策和技术是影响风电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开放度在产业发展初期对外资企业布局的影响较大?市场?劳动力素质和产业基础也是影响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地级以上的城市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得出各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值,并尝试用聚类方法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类别,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结果表明:1)靠近沿海的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中部城市次之,北部城市土地低度利用,这是由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2)在福建省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这主要是由区域区位优劣造成的。通过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分析研究,反映了该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土地储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各省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的用水效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两个层面描述其时序动态演进规律,通过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从空间分异性和空间关联性两个角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高值区省份数量减少,低值区省份数量增加,省际效率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演进特征;2)我国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且这种相关性呈现出由强到弱再变强的“U型”演变特征,而且2004—2019年我国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增强,两极化趋势明显,“东热西冷”,热点区范围先收敛后发散,冷点区范围先缩小后保持稳定;3)各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2004—2019年各影响因子的q值显著提高且数值差距缩小,主导因素趋于多元化,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核心驱动因子。任意因子交互后,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即两因子共同作用会增强其对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市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分类比较、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的方法,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分布特征、地区差异和集聚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碳排放强度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2)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3)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L—L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增加趋势,H—H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新疆85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广义空间Barro & Sala-i-Martin模型,从经济收敛视角对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县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条件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在减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3)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收敛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4)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南疆四地州偏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拉大南北疆间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发展南疆四地州现代农业,提高南疆四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发挥城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4)保持南疆四地州适度的人口增长率;5)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