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葛仙米藻粉对便秘大鼠的通便作用机理。实验进行4周,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葛仙米组。对照组连续灌胃生理盐水4周;葛仙米组大鼠连续灌胃0.8 g/kg的葛仙米4周,同时从第4周起葛仙米组灌胃3 mg/kg的盐酸洛哌丁胺;模型组从第1周到第3周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第4周灌胃等量盐酸洛哌丁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测定大鼠结肠组织神经递质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表达以及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标志物c-kit含量。结果显示:(1)模型组大鼠产生首粒黑便的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葛仙米组(p<0.01)。(2)模型组结肠组织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 物质(substance P,S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葛仙米组(p<0.05),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ceintestinalpolypeptide,VI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葛仙米组(p<0.05)。(3)模型组结肠水通道蛋白3(aquaporm3,AQP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葛仙米组,水通道蛋白4(aquaporm4,AQP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葛仙米组(p<0.05)。(4)模型组结肠ICC细胞c-kit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葛仙米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葛仙米藻粉对便秘大鼠的通便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肠神经递质5-HT、SP以及VIP分泌、ICC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水通道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乳双歧杆菌XLTG11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将BALB/c小鼠随机分7组,每组8只,空白组和环磷酰胺组小鼠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盐酸左旋咪唑组小鼠灌服盐酸左旋咪唑(10 mg/kg),乳双歧杆菌XLTG11(2.5×106、2.5×107、2.5×108和2.5×109 CFU/mL组)分别灌服不同浓度乳双歧杆菌XLTG11,连续灌服28 d。第23天开始除空白组外,其余6组小鼠腹腔注射CTX(40 mg/kg),连续2 d。第28天,测定各组小鼠白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CTX组小鼠白细胞数和血清半数溶血值(HC50)、脾淋巴细胞CD3+、CD19+、CD4+CD8-和CD4-CD8+百分比显著降低(P&l...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复合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LrGG-100、长双岐杆菌BL-11、嗜酸乳杆菌LA-99和干酪乳杆菌LC-88)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缓解作用。使用盐酸洛哌丁胺作为便秘小鼠造模药物。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健康组、便秘组、阳性组、复合乳杆菌低、高剂量组;灌胃相应内容物21 d后,处死小鼠取样,测定小鼠小肠推进率等胃肠道功能指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胃肠调节肽含量以及AQP3和c-kit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便秘组相比,复合乳杆菌低、高剂量组的小肠推进率显著提高61.45%(p<0.05)、1.22倍(p<0.05),排便时间缩短21.42%(p<0.05)、29.14%(p<0.05),排便数量增加1.50倍(p<0.05)、1.52倍(p<0.05),排便质量增加1.13倍(p<0.05)、1.25倍(p<0.05);高剂量组的AQP3和c-kit基因转录水平分别是便秘组的1.82倍(p<0.05)和2.00倍(p<0.05);灌胃复合乳杆菌能够增加血清中P物质和胃动素含量,降低血清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和内皮素-1含量。复合乳杆菌能有效缓解便秘症状,其作用可能与胃肠调节肽水平以及AQP3和c-kit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竹盐对盐酸洛哌丁胺诱导的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模型的缓解作用和机制。对小鼠连续7 d灌胃盐酸洛哌丁胺(10 mg/kg)造便秘模型,第8天开始,灌胃盐酸洛哌丁胺1 h后,再灌胃低中高剂量(0.5, 1.0和1.5 g/kg)竹盐, 2.5mg/kg枸橼酸莫沙必利和生理盐水。第14天灌胃结束后统计6 h排便粒数,测量小肠计算肠推进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结肠病理学变化。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胃泌素(Gas)、P物质(SP)和一氧化氮(NO)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结肠中c-kit原癌基因(c-kit)、血管活性肠肽(VIP)、蛋白激酶A (PKA)、水通道蛋白3 (AQP3)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测定结肠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CF)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竹盐中高剂量组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组中STC小鼠结肠组织肌层逐渐变厚,杯状细胞增多,缓解了便秘导致的黏膜损伤;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竹盐和枸橼酸干预后明显增加了STC小鼠肠推进率和血清中Gas和SP含量,减少了NO含量,促进了结肠组织中c-kit、VIP、PKA、AQP3蛋白...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对4株副干酪乳杆菌LC2、LC3、LC38、FJSWX33-L2缓解便秘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差异性效果的可能途径。将36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模型组灌胃3%蔗糖溶液,其余各组灌胃副干酪乳杆菌,共14 d(10^9 CFU/(d·只))。第15天到第30天,除继续前14 d的操作外,在此之前先灌胃洛哌丁胺悬液进行便秘模型建立。实验期间及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粪便含水量、排首粒黑便时间及小肠推进率;测定血清中酪酪肽、胃动素水平;测定结肠中5-羟色胺、结肠中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测定结肠中Aqp4、c-kit基因转录水平;测定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4株副干酪乳杆菌均有缓解便秘的功能,但4株菌在缓解便秘的途径中存在着差异。其中LC2能通过改善胃肠调节肽、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水平、Aqp4和c-kit基因的转录水平缓解便秘症状,而其余3株菌缓解便秘的途径各有侧重。副干酪乳杆菌具有缓解便秘的潜力,但其缓解便秘的效果以及途径可能存在显著的菌株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桑叶水提物对豚鼠离体回肠收缩活动及对便秘大鼠的影响,探讨其改善便秘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离体肠肌张力测定手段,观察桑叶水提物对豚鼠离体回肠运动的影响。采用洛哌丁胺(10 mg/kg/d)构建3 d及7 d便秘大鼠模型,并以桑叶水提物(5 g/kg/d)同期灌胃给药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第一白便时间、24 h粪便粒数和小肠推进率等,以及卡巴胆碱(carbachol,CCh)诱发各组大鼠回肠收缩反应的情况;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的表达。结果:桑叶水提物能促进豚鼠回肠的自主运动,表现为收缩幅度增强,平均张力升高。桑叶水提物对造模3 d和造膜7 d大鼠的第一白便时间、24 h粪便粒数(造模7 d,P<0.05)及小肠推进率(造模7 d, P<0.05)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桑叶水提物明显改善卡巴胆碱诱发的便秘大鼠离体回肠平均张力的降低(P<0.05);桑叶水提物对洛哌丁胺引起的大鼠结肠组织肌层变薄有改善作用,并显著降低洛哌丁胺引起的结肠AQP3表达的增加(P<0.05)。结论:桑叶水提物明显促进豚鼠回肠运动,并可能通过降低AQP3的表达,抑制结肠水分过度吸收,使粪便含水量增加,促进肠肌运动而改善便秘。  相似文献   

7.
便秘(constipation)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量研究证明补充特定益生菌可以缓解便秘。因此该研究选取3株不同来源的双歧杆菌,研究其对便秘的缓解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缓解途径。使用双歧杆菌干预小鼠4周,期间用盐酸洛哌丁胺处理3周构建便秘小鼠模型,通过对小鼠便秘相关指标的检测,确定两歧双歧杆菌CCFM1167对便秘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并进一步对小鼠便秘相关胃肠调节肽、炎症相关指标和短链脂肪酸进行检测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歧双歧杆菌CCFM1167提升便秘小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乙酸的含量,上调小鼠白细胞介素10及调节性T细胞含量,减轻肠道炎症。推测CCFM1167通过提高便秘小鼠肠道内乙酸的含量,缓解小鼠由洛哌丁胺导致的炎症,提高粪便含水量进而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双歧杆菌BB12对便秘大鼠的通便作用及对相关神经递质的调节。将48只Wistar大鼠按性别分开,雌雄各半,分别分组。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双歧杆菌BB12低(1.0×10~8m L~(-1))、中(1.0×10~9m L~(-1))、高(1.0×10~(10)m L~(-1))剂量组,每组4只。用盐酸洛哌丁胺制造便秘大鼠模型,造模后以2.0 m L/(kg·d)的剂量灌胃相应受试样品9 d。记录各组大鼠每日排便粒数,测定粪便含水量、小肠炭末推进率、血清一氧化氮、乙酰胆碱酯酶、血管活性肠肽、5-羟色胺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BB12能显著增加便秘大鼠的每日排便粒数,提高小肠炭末推进率,促进雌、雄大鼠体内乙酰胆碱的分泌,增加雌性大鼠体内5-羟色胺的分泌(P0.05),且作用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和剂量相关性。表明双歧杆菌BB12对便秘大鼠具有通便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具有较好粘附上皮细胞能力和耐受胃肠液的动物双歧杆菌CCFM625对便秘模型小鼠血清中胃肠调节肽(胃动素、胃泌素、乙酰胆碱酯酶、P物质、内皮素、生长抑素以及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酚酞和植物乳杆菌ST-Ⅲ)、2个剂量的阴性对照(不具备粘附特性的动物双歧杆菌CCFM624)和2个剂量的给药组。给药组分别经灌胃连续给予小鼠14 d低、高剂量(4×10~8、4×10~(10)CFU/mL)的双歧杆菌CCFM625菌悬液0.25 mL;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2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阳性药物对照组给予7 mg/mL酚酞溶液0.25 mL,阳性对照组给予低、高剂量(4×10~8,4×10~(10)CFU/mL)的植物乳杆菌ST-Ⅲ菌悬液0.25 mL,阴性对照组低、高剂量(4×10~8,4×10~(10) CFU/mL)的动物双歧杆菌CCFM624菌悬液0.25 mL。第15~17天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小鼠造便秘模型,建模后于第18天上午处死小鼠,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便秘相关肠肽类递质的表达情况。结果:具有较强粘附能力的动物双歧杆菌CCFM625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促进性递质(胃动素、胃泌素、乙酰胆碱酯酶和P物质)的分泌,同时降低抑制性递质(内皮素、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水平。表明动物双歧杆菌CCFM625通过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达到调节肠道内便秘相关的胃肠调节肽的分泌来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10.
探讨滇橄榄水提物对小鼠功能性便秘的改善作用。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洛哌丁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麻仁丸)和3个剂量的滇橄榄水提物干预组。给药组分别经口灌胃低、中、高剂量[300、600、900 mg/(kg·d)]的滇橄榄水提物和洛哌丁胺[8 mg/(kg·d)]。连续灌胃一定时间后,观察各组小鼠的首粒排黑便时间、6 h内粪便总质量和粪便粒数、粪便含水率和小肠墨汁推进率。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滇橄榄水提物高剂量组小鼠首粒排黑便时间显著缩短,中、高剂量组小鼠6 h内粪便总质量和粪便粒数以及粪便含水率均显著提高,小肠墨汁推进率显著增加,通便效果与阳性对照组相近。滇橄榄水提物对洛哌丁胺诱导的小鼠功能性便秘具有改善作用,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β?1,3/α?1,3?葡聚糖与益生菌复配对便秘小鼠通便作用的影响,将小鼠随机分为5 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β?1,3/α?1,3?葡聚糖与副干酪乳酸杆菌质量比1∶1 组、β?1,3/α?1,3?葡聚糖与鼠李糖乳杆菌质量比1∶1 组、β?1,3/α?1,3?葡聚糖与乳双歧杆菌质量比1∶1 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别均采用盐酸洛哌丁胺建立小鼠便秘模型。观察各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6 h 黑便粒数、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及小肠墨汁推进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3 组处理组均能显著缩短便秘小鼠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增加粪便质量、粪便粒数、墨汁推进率及粪便含水量。其中β?1,3/α?1,3?葡聚糖与副干酪乳杆菌1∶1 组改善便秘效果优于β?1,3/α?1,3?葡聚糖与鼠李糖乳杆菌、乳双歧杆菌质量1∶1 组。研究表明,β?1,3/α?1,3?葡聚糖与益生菌复配能有效促进便秘小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具有润肠通便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 在动物水平探究椰枣多糖的通便活性。方法 采用洛哌丁胺诱导的功能性便秘小鼠模型评价椰枣多糖。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椰枣多糖组;连续处理7 d后,通过排便实验和小肠运动实验来评价椰枣多糖的通便效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排便实验结果表明,椰枣多糖能够显著缩短便秘小鼠首粒排黑便时间,明显增加6 h内的粪便粒数、粪便湿重以及粪便含水率;小肠运动实验结果表明,椰枣多糖显著增加便秘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qPCR结果表明,椰枣多糖显著下调AQP3的基因表达、上调AQP9的基因表达。结论 椰枣多糖能够显著改善洛哌丁胺引起的小鼠便秘症状,且通便效果温和、无不良副作用,可能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便秘小鼠粪便含水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小鼠实验和菌群体外培养实验探究芹菜素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将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芹菜素干预组,用洛哌丁胺建立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给予200 mg/kg?BW芹菜素干预便秘,观测首粒黑便时间、6 h排便粒数、粪便重量、墨汁推进率、粪便含水率等指标,评价芹菜素的通便效果。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各组小鼠的肠道细菌并进行菌落计数,评价芹菜素对便秘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干预后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减少了25%(p<0.05),6 h排便粒数增加了0.86倍(p<0.05)、粪便重量增加了1.21倍(p<0.05)、墨汁推进率增加了1.05倍(p<0.05)、粪便含水率增加了0.82倍(p<0.05)。体外培养实验发现芹菜素抑制有害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生长(p<0.05),促进益生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p<0.05)。芹菜素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具有通便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通便效果。  相似文献   

14.
唐田  沈真如  石璐  刘振权 《食品科学》2023,44(9):123-130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P9对小鼠功能性便秘的润肠通便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10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植物乳杆菌P9低剂量组(给予0.42 mg/(kg mb·d)菌粉(活菌数2.0×1011 CFU/g,下同))、中剂量组(给予0.84 mg/(kg mb·d)菌粉)、高剂量组(给予2.5 mg/(kg mb·d)菌粉),每组20只小鼠。将相应剂量的菌粉用无菌去离子水配制成菌悬液,按照10 mL/(kg mb·d)剂量灌胃15 d,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等量无菌去离子水。实验第16天,模型组、植物乳杆菌P9干预组以洛哌丁胺4 mg/(kg mb·d)灌胃诱导小鼠功能性便秘,随机选取10只进行排便实验,检测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6 h排黑便量;剩余10只进行小肠运动实验,测定墨汁推进率,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小鼠盲肠内容物菌群组成。排便实验结束后模型组、植物乳杆菌P9干预组剩余小鼠持续灌胃洛哌丁胺4 mg/(kg mb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盐酸咯哌丁胺建模制造小鼠便秘模型,考察副干酪乳杆菌 N1115发酵乳对治疗小鼠便秘的 作用。低、中、高剂量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活菌含量分别为1×107、1×108、1×109 CFU/mL)连续灌胃 15 d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的排便量及粪便含水量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推进率分别为57.3%、67.3%和 71.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气相色谱仪分析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发现,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 发酵乳后,小鼠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短链脂肪酸种类较模型组更为丰 富。对小鼠远端结肠的组织形态观察发现,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的小鼠结肠黏膜完整,细胞排列整齐, 而对照组的肠黏膜厚度降低,凹窝变浅。通过c-kit抗体对小鼠结肠中的肠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进 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后小鼠的ICC含量显著增加,表明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 酵乳通过提高ICC活性,促进肠道蠕动。综上,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能够有效缓解小鼠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6.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是一种由肠道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具有血糖调节作用的肠促胰岛素激素,肠道内乳杆菌(Lactobacillus)可能影响其分泌。该研究采用简单易操作的体细胞(有氧)-黏液层-细菌(微需氧)共培养体系分析3种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和约翰氏乳杆菌(L.johnsonii)]对肠道内分泌细胞GLP-1分泌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菌株的剂量效应以及O2和黏液层对共培养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1×109、1×108、1×107 CFU/1 000 mL的L.rhamnosus可增加细胞GLP-1的分泌。低浓度的L.plantarum和L.johnsonii(<1×107 CFU/1 000 mL)不影响细胞GLP-1产生,但在浓度高于1×108 CFU/1 000 mL时则会显著降低(P<0.05)GLP-1的分泌。黏液层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骨吸收增多、骨形成减少而造成的骨量减少,中老年女性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比例非常高,目前益生菌在防治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利用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评价动物双歧杆菌LPL-RH株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每日2~4×109 CFU/mL的动物双歧杆菌LPL-RH灌胃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大鼠的骨密度增加,骨生物力学改善,肠内容物中以丙酸和丁酸为代表的短链脂肪酸增多,治疗组血清中BCG、ALP、Ca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补充LPL-RH后OPG基因表达水平量明显高于模型组,而RANKL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表明动物双歧杆菌LPL-RH可能通过调节OPG/RANK/RANKL通路,影响OPG及RANKL基因的表达水平,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双歧杆菌活菌BBMN68 活菌液对便秘模型小鼠的润肠通便作用。方法:将Balb/c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3 个剂量的给药组。给药组分别经口给予低、中、高剂量(1 × 107、1 × 108、1 × 109CFU/mL)的长双歧杆菌BBMB68 活菌液0.1mL/(kg·d)(以体质量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1mL/(kg·d)的质量分数10% 的脱脂奶溶液;阳性对照组给予1 × 108CFU/mL 动物双歧杆菌菌悬液0.1mL/(kg·d)。用复方地芬诺酯制造小鼠便秘模型,建模后各组分别给药,观察各组小鼠的首次排黑便时间、5h 内排便粒数和质量,测定粪便含水量和小肠墨汁推进率。结果:长双歧杆菌BBMN68 给药7d,可明显改善便秘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增加排黑便粒数和质量;长双歧杆菌BBMN68 给药15d 可显著提高便秘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表明长双歧杆菌BBMN68 具有润肠通便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克林霉素诱导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模型,探究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缓解小鼠AAD的作用。方法:将48只6周龄C57BL/6N雄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小鼠连续14 d灌胃克林霉素(250 mg/(kg mb·d))诱导AAD模型,然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0.2 mL,5×106、1×107 CFU)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测定小鼠体质量增长量、盲肠质量、粪便含水量和粪便稠度,测定结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IL-1β、IL-10水平,血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D-乳酸质量浓度,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及短链脂肪酸含量,以及肠道屏障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高剂量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显著提高AAD模型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量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葛仙米对便秘大鼠的润肠通便作用,并探讨其缓解便秘的相关机制。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葛仙米组。模型组、葛仙米组灌胃葛仙米3周后再灌胃盐酸洛哌丁胺1周,对照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墨汁实验观察大鼠首粒排黑便时间。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 Schiff,AB-PAS)染色,观察结肠结构以及粘液物质分泌情况。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葛仙米组大鼠经葛仙米干预,极显著增加了便秘大鼠的粪便重量以及含水量(P<0.01);极显著缩短了首粒黑便产生时间(P<0.01);显著改善了结肠肌层和粘膜层结构,增加杯状细胞数量以及粘液物质含量(P<0.05)。结论:葛仙米通过显著增加大鼠大肠水分含量,加强肠蠕动,增加黏液分泌,对肠道组织保护具有促进作用,在本实验中具有较好的润肠通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