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大米陈化中脂肪及各蛋白对品质劣变的影响,以富含蛋白的米粒外层为研究对象,逐一脱除其中的脂肪和4种蛋白,比较新米和陈米糊化后淀粉粒度分布和显微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新米与陈米之间的粒度分布差异随脂肪和各蛋白的逐一脱除而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其中清蛋白和球蛋白明显抑制了淀粉颗粒间的解聚,而脂肪则明显促进了淀粉颗粒间的解聚...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稻米在储藏中的陈化机理,进而改善米及制品的品质,研究了米粉陈化中各组分对其糊化特性的影响。以米粉为原料,糊化特性参数为指标,排除米中宏量组分自身基质效应的影响,分离出各组分单纯的陈化效应,通过组分陈化贡献率比较了各组分对糊化特性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米粉陈化后清蛋白对糊化特性的影响与陈化前刚好相反,对糊化特性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83%,其次影响较大的是淀粉和脂肪,而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陈化,球蛋白的影响很小。可见,各组分对陈化的影响差异很大,且不是所有组分都对陈化有促进作用。研究清蛋白在陈化中的变化将是揭示米粉陈化机理的重要途径,对于控制米及制品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相同粒度的武育粳3号新米和陈米的米粉粒子为研究对象,考察陈化对不同加热温度下粒径分布、显微形态、水合性质和米胶质构的影响,揭示陈化后大米中淀粉颗粒间解聚变化对米胶质构的影响,增强对陈化引起大米食用品质劣变机制的理解。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陈化后小粒径峰体积分数显著降低,且陈化使小粒径峰体积分数的降低幅度比新米更快,光学显微结果较好地支持了粒度分析结果。扫描电镜表明,陈化及高温下只有米粉粒子表面的淀粉颗粒发生解离,内部的淀粉颗粒间仍聚集在一起。同时,新米和陈米的米胶硬度和黏聚性随加热温度升高显著增大,可能是未解离的大颗粒支撑作用所致;陈米的米胶硬度更高而黏聚性更低,暗示陈化后所剩大颗粒在二次压缩时对外力的抵抗力降低,粒度分析结果较好地解释了米胶质构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淀粉颗粒间难以解聚是陈化后米胶质构变化的潜在原因,这有助于加深对稻米陈化机制的理解,也为改善稻米食用品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新米和陈米相同粒径的米粉为试验材料,对比它们经超声处理后的粒度分布、显微形态、水结合能力及米胶质构的变化,考察超声处理对新米和陈米中淀粉颗粒间解离及米胶质构的影响,揭示陈化引起大米品质劣变的原因。结果表明:大米陈化后淀粉颗粒间难于解离,中间粒径的淀粉颗粒峰体积分数由64.907%降到40.927%,水结合能力由1.46 g/g显著降到1.35 g/g。超声处理可明显促进陈米中淀粉颗粒间的解离,显著提高水结合能力,进而改善陈米米胶的质构。陈米经超声处理30 min,水结合能力提高到1.44 g/g,达到新米水平,米胶质构与新米接近。陈米经超声处理180 min,其粒度分布、水结合能力及米胶的黏性、弹性和咀嚼性均好于或达到新米水平。陈化引起淀粉颗粒间难于解离,降低了水结合能力,这可能是大米品质陈化劣变的原因之一。超声处理可明显改善陈米米胶的质构,研究结果对揭示稻米陈化机制以及调控大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稻谷陈化过程中一些主要化学成分如淀粉、脂肪、蛋白质等的变化,以及直链淀粉含量、黏度、脂肪酸含量等稻谷陈化品质评价指标,创新性地从蛋白质氧化的角度探讨稻谷蛋白质氧化对陈化品质的影响,主要包括蛋白质单独作用、蛋白质与淀粉相互作用及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共同作用改变稻谷陈化品质,指出目前稻谷蛋白质氧化及陈化品质变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揭示稻谷陈化机理和提出更有效的稻谷陈化品质评价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陈米食用品质劣变的原因,通过剥蚀碾磨除去米粒外层,考察质构、糊化黏度、粒度分布及扫描电镜形态的变化,研究碾磨对陈米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碾磨度增大,蛋白质含量降低,陈米米饭黏度增大,硬度降低,糊化曲线回升值下降,食用品质得到改善;陈米米粒和外层米粉糊化后粒度分布的大粒径峰占比随碾磨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表明米粉颗粒的溶胀程度增大,且呈整体溶胀。碾磨度在0%~5%的陈米粒外层糊化曲线黏度各特征值随碾磨度增大而增加,但碾磨度在5%~25%的米粒外层糊化黏度特征值总体变化不显著,说明越是米粒外层其糊化黏度越低;扫描电镜表明碾磨度在0%~5%的陈米粒外层淀粉颗粒和蛋白体溶胀程度低,而碾磨度在5%~25%的米粒外层溶胀的淀粉颗粒和蛋白体很少,说明陈米外层本身溶胀程度低,透水性差,可能是陈米品质劣变的重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将为阐明稻米陈化机理及调控米制品原料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米陈化过程中淀粉性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陈化过程中大米淀粉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陈化导致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各自的化学组成的变化,发现陈化导致支链淀粉最长链组分含量(Fla)的降低以及结晶性的增强,是造成大米陈化以后糊化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籼米为基质的脂肪替代品--糊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法研究了籼米的蛋白质对淀粉糊化的影响,着重研究了籼米为了基质的脂肪替代品加工过程中的糊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米淀粉中添加米蛋白其糊化温度基本不变,但糊化所需热量下降。籼米的最佳糊化条件为米粉粒度100目,糊化温度88℃,糊化时间1h。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9个品种的大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品种的大米全粉、脱脂米粉和脱蛋白米粉的物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大米中蛋白质和脂肪对大米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米中的基本物质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脱脂、脱蛋白对大米粉的透光率有较明显的影响;脂肪和蛋白质在大米中抑制了淀粉凝沉的进行,脂肪的抑制效果更明显;蛋白质对大米淀粉的膨润力、溶解度有抑制作用,脂肪对膨润力、溶解度也有小幅度的抑制作用,但没有蛋白质的作用明显;蛋白质对大米淀粉热特性的影响较大,与糊化焓变值呈负相关关系,脂肪对大米淀粉热特性影响较小,与糊化焓变值呈正相关关系;蛋白质阻碍了大米淀粉回生的过程,而脂肪对大米淀粉回生的过程没有影响;不同来源的大米脱脂、脱蛋白处理对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原料粒度对米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粒度条件下米粉原料破损淀粉含量、糊化特性的变化以及粒度对米粉成品色泽、蒸煮损失率、碘蓝值、拉伸、咀嚼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米粉粒度的减小,破损淀粉含量升高,糊化温度降低,米粉成品蒸煮损失率和碘蓝值降低,拉伸力和咀嚼度指标升高.粒度在120目左右时,米粉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储藏后大米的米粉黏度特性研究,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米粉的理化指标与黏度特征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室温和4℃低温储藏后米粉的异同,对米粉原料的选择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米粉的黏度的主要因素是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总淀粉含量、脂肪含量,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总淀粉含量、脂肪含量越高米粉峰值黏度越低,破损值越低,糊化温度越高,大米粉越不易糊化。室温储藏下的大米粉要比4℃下的容易糊化,室温下的大米粉蛋白质、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减少的相对较多,故而更易糊化。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原料对鲜湿米粉品质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室温放置0~2个月和12~16个月籼米(浙富802)经自然发酵后鲜湿米粉品质及其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鲜湿米粉的硬度、回复性和咀嚼性等质构特性及拉伸力、白度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陈米米粉的相应指标值显著高于新米(P0.05);黏性、断条率和蒸煮损失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陈米米粉的相应指标值显著低于新米(P0.05)。说明籼米陈化有利于鲜湿米粉品质的提高。理化性质分析表明,陈化降低了米粉的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但提高了米粉的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变了产品中淀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产品品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不同粒径大小分布对不同淀粉含量全籽粒玉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其品质分析和加工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淀粉含量66%~77%的玉米,通过小型实验磨研磨得到不同粒径的全籽粒玉米粉,研究粒径大小分布、主要成分、损伤淀粉等指标对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粉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对其糊化能力、凝胶特性影响明显,特别是小颗粒粒径大小影响明显,但对回生老化特性影响不显著。平均粒径和小颗粒粒径越小、颗粒表面积越大时,越容易糊化,峰值黏度也越大,玉米粉间糊化能力差异越显著,总淀粉越多、脂肪和蛋白越少也越容易糊化,峰值黏度也越大;小颗粒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凝胶抗剪切能力越差,玉米粉间凝胶特性差异越明显,总淀粉和损伤淀粉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降低,也降低凝胶抗剪切能力;粒径大小与分布对玉米粉回生老化特性影响不显著,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增加、脂肪减少,提高凝胶回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大米粉蛋白质含量、米粉断条率、感官评分为指标,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液添加量、磨粉粒度、加水量、糊化温度和糊化时间对发酵型半干米粉品质的影响,确定发酵型半干米粉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18 h、菌液添加量4%、粒度120目、加水量60%、糊化温度95 ℃、糊化时间4 min。在此条件下,发酵大米粉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6.37%,发酵型半干米粉断条率为4.94%,感官评分为86.43。大米发酵后基本成分发生改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增加。糊化特性和热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大米发酵后最低粘度、最终黏度、回生值、糊化温度显著降低,说明发酵处理有利于大米粉的糊化,并能延缓米粉制品的老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述了籼稻后熟作用对米粉品质的宏观影响,分析了影响米粉品质变化的后熟原料籼米粉的理化性质(糊化特性、质构特性、水合特性)变化,及相应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主要大分子的结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与米粉品质变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粒度超微粉碎米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比较了早籼米经超微粉碎后再进行分级的三个不同粒度范围米粉的理化特性,并以普通粉碎米粉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米粉颗粒粒径的减小,其粒度分布范围减小,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糊化液的透光率和冻融稳定性降低,酶解速度、糊化液热稳定性、冲调性能及溶解度提高,米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增大,糊化液沉降性能和对蛋白发泡体系的持泡能力增强,耐酸性基本稳定。实验表明大米经超微粉碎处理能改善米粉的特性,而且不同粒径范围的米粉理化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木薯淀粉,并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研究了在沸水中受热后非糊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等特性.提出高交联非糊化木薯淀粉存在着不同于原淀粉颗粒的在沸水中只发生轻度有限溶胀的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马铃薯淀粉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研究了在沸水中受热后非糊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等特性。提出高交联非糊化马铃薯淀粉存在着不同于原淀粉颗粒的沸水中只发生轻度有限溶胀的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19.
不同粒度超微粉碎米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试验比较了早籼米经超微粉碎后再进行分级的三个不同粒度范围米粉的理化特性,并以普通粉碎米粉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米粉颗粒粒径的减小,其粒度分布范围减小,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糊化液的透光率和冻融稳定性降低,酶解速度、糊化液热稳定性、冲调性能及溶解度提高,米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增大,糊化液沉降性能和对蛋白发泡体系的持泡能力增强,耐酸性基本稳定。实验表明大米经超微粉碎处理能改善米粉的特性,而且不同粒径范围的米粉理化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稻谷的加速陈化可以使新鲜稻谷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自然贮藏1年以上稻谷的品质要求,稻谷的陈化主要受温度、水分、时间的影响,加速陈化主要从这3个因素入手。现阶段的加速陈化方法主要有湿热处理、微波处理、辐射处理、高温流化床结合回火处理、化学预处理等。加速陈化对稻谷的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消化率、蒸煮性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相比于不同的加速陈化方法从微观结构、淀粉、蛋白质、脂质等组分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对功能性质变化和陈化机理前人做了探索分析,但大米的陈化机理仍然尚未完全清楚。该文对稻谷的加速陈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旨在为缩短稻谷的陈化时间、开拓稻谷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