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针对乳化液膜体系扩散传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学府膜性的溶胀,膜破裂等现象对传质过程所造成的影响,建立了综合反映渗透溶胀、膜破裂影响的扩散传质模型。这种数学模型与实际萃取情况更为相符,采用了有限差分法对于该复杂模型进行求解。传质模型中考虑了乳状液滴外相边界层、表面活性剂层对传质过程的阻力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更为吻合,从而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3.
孙德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3,25(6):75-79
采用示踪技术研究乳化液膜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含量,制乳和萃取过程中的搅拌速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前两者并能明显地改变乳化微粒的大小及分布。 相似文献
4.
乳化液膜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单滴法测定液膜寿命,比较油膜和水膜寿命以及粒子大小与寿命的关系;用聚结电压法测定界面膜的聚结电压,研究其膜强度,实验结果表明;油膜寿命远大于水膜寿命。液滴小寿命长,制乳时应高速搅拌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介面膜聚结电压高,则膜强度大,乳状液比较稳定,这为制造适合于实际应用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乳化液膜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6.
乳状液膜提取堆浸液中Cu^2+的络合—扩散传质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乳状液膜提取铜矿堆浸液中Cu^2 的传输过程进行了讨论,建立了Lix98N作流动载体提取Cu^2 的络合-扩散传质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说明络合-扩散传质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进的乳化液膜,研究了萃取剂,配位体,PH值,提取搅拌速率和乳外比等对镉萃取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使镉的提取率达99%左右。 相似文献
8.
对乳状液膜提取铜矿堆浸液中Cu2+的传输过程进行了讨论,建立了Lix98N作流动载体提取Cu2+的络合—扩散传质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说明络合—扩散传质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乳化液膜的润湿聚结破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用于乳化液膜破乳的一种新方法-润湿聚结破乳.探讨了润湿聚结破乳的机理,比较了不同聚结材料及其相对加入量,以及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破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作为乳化液膜玻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采用了研究液—液界面传质阻力较为行之有效的Lewis槽,对乳化液膜传质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层的传质阻力进行了研究。本文对所采用的Lewis槽进行了改进,使之更为符合乳化液膜萃取槽的构型,以期达到完整描述乳化液膜各层传质阻力的目的,可为乳化液膜传质过程的进一步理论探讨提供重要的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12.
确定对流传质系数的膜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对流传质过程研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型理论——薄膜模型理论和渗透模型理论确定的对流传质系数与实验结果存在一定不一致的问题,在分析薄膜模型理论和渗透模型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基于边界层理论,提出了确定对流传质系数的膜渗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理论的原理、对流传质系数的确定方法及系数的正确性、优越性,获得了利用膜渗模型确定的对流传质系数表达式,并与遵循薄膜模型理论、渗透模型理论及Frossling经验公式的对流传质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膜渗模型更符合边界层理论,能更合理的解释流动边界上的对流传质过程;对流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n(n=0.5~1.0),符合经验公式及实际中大量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内径为54mm,级数为16级的多级搅拌塔中,研究了空气-水-煤油流动系统中的液液传质特性,讨论了搅拌转速、水相流速、气体流速、有机相流速对乙酸由分散有机相向连续水相的液液传质系数的影响,利用扩散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拟合。结果表明,在有充分搅拌或气体流动时,多级搅拌塔内液液两相浓度均可视为连续变化,其浓度剖面可以用扩散模型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4.
应用变时间步长有限差分法求解半球条件下冷冻升华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的非稳态数学模型,得到了冻干过程中制品内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通过对牛奶的实验研究,检验了求解模型方法的可京隆和结果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废水中氨氮的脱除动力学数据,并建立合适的传质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实验中考察了pH、温度、氨氮起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动力学模型参数k的影响,在实验测定的范围内,k随着溶液pH增大而减小,随着溶液温度升高而减小。通过机理分析得到:增大pH和升高温度,促进了废水中氨氮的转化,对传质过程起到强化作用,提高过程进行的速率。为氨氮脱除动力学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为过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吸附式制冷吸附床内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的数值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附床是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传热传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制冷量.为了研究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笔者建立了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在非第一类边界条件时的一维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有限差分法对该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该数学模型和计算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以期能为吸附床的具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素君 《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3):13-15
在内径为50mm的气体搅拌萃取塔中,研究了空气-水-煤油系统的轴向混合特征,分别测定了连续相和分散相的轴向扩散系数,利用轴向扩散模型求出了传质系数,并与活塞流模型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轴向扩散模型传质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8.
先引入了一个需求为确定时的多设施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然后将需求随机模糊化,考虑了一个具有随机模糊需求的P-中值选址问题,并给出了一个有效的解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碳酸盐类可溶岩地区水电站坝址流场、化学场以及固相介质属性等随时间发生改变,从而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等问题,研究了灰岩地区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各物理场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影响灰岩溶解速率的两个因素,即表面反应控制和扩散迁移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裂隙中的渗流—溶解耦合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模拟结果表明,在垂直裂隙延伸方向,其溶蚀锋面为非齐整平面,而是呈似“虫洞”状非均一变化,而沿裂隙延伸方向即自上游侧向下游方向溶蚀程度逐渐减轻;而通过裂隙的流量呈现随时间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变幅不大;根据流量求得的等效水力隙宽,其增幅和增长速率均小于实际平均隙宽;同时,化学场中Ca2+浓度的分布与裂隙开度变化具有相似性,不同时刻下上游侧反应速率R均大于下游侧。就反应机制而言,在初期均受表面反应控制,而随反应进行,位于上游补给区部位转为受扩散迁移控制,但在下游位置仍受表面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