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α-淀粉酶和糖化酶协同作用水解葛根淀粉分子,并建立酶解动力学模型。研究α-淀粉酶和糖化酶在单酶体系、双酶体系、不同淀粉颗粒粒径、不同酶用量的组合对还原性糖形成的影响,以此确定淀粉水解模式和最佳酶用量的组合。基于淀粉颗粒粒径能影响淀粉水解,修正现有的α-淀粉酶和糖化酶协同酶解淀粉动力学方程,并研究葛根淀粉初始质量浓度和不同酶用量组合对解淀粉动力学模型有效性影响。结果表明:单酶体系与双酶体系对还原糖的形成速率差异显著(P<0.01);α-淀粉酶和糖化酶具有协同作用,α-淀粉酶用量为20U和糖化酶为36U为最佳酶组合;对修正的酶解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的酶解动力学模型只有在葛根淀粉初始质量浓度≤18.5mg/mL、α-淀粉酶和糖化酶在较低酶浓度的组合条件下才有效。  相似文献   

2.
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酶水解法研究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形成,在研究单因素的基础上,优化了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α-淀粉酶、糖化酶之比为1∶3,酶用量1.5%,pH5.0,温度55℃,时间18 h的条件下,得到了 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3.
α-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郝晓敏  王遂  崔凌飞 《食品科学》2006,27(2):141-143
研究了中温和耐高温α-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制取糊精,确定了它们水解适宜的工艺条件。中温α-淀粉酶晟佳的工艺条件为温度84℃、时间20min、酶用量16U/g;而寸高温α-淀粉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温度95℃、时间40min、酶用量15U/g。  相似文献   

4.
复合酶法制备葛根多孔淀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慧娟  黄赣辉 《食品科学》2011,32(18):91-94
使用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制备葛根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多孔淀粉吸油率进行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加酶量、酶配比、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变化的规律。并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当加酶量0.6%、酶解时间12h、pH5.0、酶解温度50℃、酶质量比(糖化酶:α-淀粉酶)3:1时吸油率最高(60%),且成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Ε-淀粉酶和糖化酶联合水解荔枝核淀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荔枝核淀粉水解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荔枝核淀粉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Ε-淀粉酶添加量20u/g,温度70℃,时间1.5h,p H值6.0,液料比4:1,DE值为22.38%;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150 u/g,温度60℃,p H 4.0,时间3h,DE值为84.56%。  相似文献   

6.
抗酶解淀粉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抗酶解淀粉是食品工业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碳水化合物。本文对抗酶解淀粉的分类、形成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酶解淀粉是食品工业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碳水化合物。本文对抗酶解淀粉的分类、形成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双酶协同酶解木薯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α-淀粉酶(酶活:4,000 U/g,最适pH 5.5~6.5,最适温度50~55℃)和糖化酶(酶活:100,000 U/g,最适pH 4.0~4.5,最适温度58~62℃)协同水解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木薯淀粉的水解率为50%时质量最好,此时的工艺条件为:加酶量(α-淀粉酶与糖化酶的质量比为3:1)为干基淀粉质量的0.50%,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55℃,反应pH 5.0.  相似文献   

9.
酶复合处理制备多孔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孔淀粉是一种酶处理变性淀粉,是指由具有生淀粉酶活力的酶在低于淀粉糊化温度下作用生淀粉颗粒后形成的多孔性淀粉载体。实验根据生淀粉酶的水解作用机理,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从而确定酶复合处理制备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参数。  相似文献   

10.
多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变性淀粉,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法制备红薯多孔淀粉,对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当α-淀粉酶∶糖化酶为1∶7(体积比),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8 h,pH5.6,加酶浓度0.5%,淀粉浆浓度65%时,可得到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11.
板栗淀粉酶水解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板栗淀粉酶水解特性及工艺条件,采用中温α-淀粉酶对板栗淀粉进行水解,并在水解温度、pH、底物浓度及酶用量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确定板栗淀粉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对α-淀粉酶水解板栗淀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pH>水解温度>酶用量>底物浓度;α-淀粉酶水解板栗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70.2 ℃,pH 5.83,底物浓度73.10 g/L,酶用量122.45 U/g,水解时间为75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板栗淀粉酶水解度为27.476% .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板栗淀粉酶水解特性及工艺条件,试验采用中温α-淀粉酶时板栗淀粉进行水解,并在水解温度、pH、底物浓度及酶用量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确定了板栗淀粉酶水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对α-淀粉酶水解板栗淀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pH>水解温度>酶用量>底物浓度;α-淀粉酶水解板栗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70.2℃、pH 5.83、底物浓度73.10g/L、酶用量122.45U/g、水解时间75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板栗淀粉酶水解度为27.476%.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与油脂》2017,(3):8-12
综述了马铃薯单一交联淀粉与复合交联淀粉的种类及性质特点,探讨今后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制备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和交联酯化木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影响取代度的关键因素,并测定了两种复合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膨胀度等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复合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膨胀度、透光率等性能均优于原淀粉;交联酯化木薯淀粉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可用于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5.
以木薯淀粉为原材料,三氯氧磷(POCl3)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采用一次法和两次法制备了交联微孔淀粉.测定了交联微孔淀粉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与一次法相比,两次法制备的交联微孔淀粉吸附能力提高了很大的提升,当POC13用量为0.4μL/g时,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增加了9.22%和10.43%.SEM观察到交联微孔淀粉表面有较多孔洞,微孔化程度高;XRD结果发现交联微孔淀粉的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高交联淀粉,分别考察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和硫酸钠总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的最佳条件是:环氧氯丙烷用量为0.7mL、反应时间5h、氢氧化钠和硫酸钠总量15.6g、反应温度45℃。其透明度随着交联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温及酸碱环境中不易糊化,有良好的抗膨胀性。  相似文献   

17.
以碎米多孔淀粉为原料,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碎米交联多孔淀粉。选取沉降积作为交联淀粉交联效果的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获取交联工艺最佳条件为:三偏磷酸钠用量3.5%、pH9、交联温度40℃、交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碎米交联多孔淀粉的沉降积为1.78mL,吸油率为86.1%。  相似文献   

18.
交联甘薯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STMP)为酯化剂,制备交联甘薯淀粉.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温度、时间、pH值及三偏磷酸钠用量对交联甘薯淀粉(csps)的结合磷含量的影响,并得出了制取交联甘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h,反应pH值为10.5,STM,添加量为5.5%.与原淀粉相比,交联甘薯淀粉在糊液黏度的稳定性、乳化性及凝沉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先对玉米淀粉进行机械活化,再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玉米淀粉。考察了机械活化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交联剂用量及反应体系p H等因素对玉米淀粉交联反应的影响,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玉米淀粉交联反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得到最优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36.2℃、反应体系p H9.7、反应时间100.7min。在最优条件下制得的交联淀粉的沉降积为1.86m L。  相似文献   

20.
淀粉降解圈与酶活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淀粉降解圈与酶活力的相关性,分离淀粉酶产生菌香菇(Lentnula edod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和酒曲根霉(Rhizopus sp.)以及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计33个供试菌种(株),用碘-淀粉比色法测定淀粉平板上的水解圈的相对大小,以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发酵液的淀粉酶活力.淀粉水解圈前10名供试菌种(株)种类、排列顺序,和水杨酸法测定的发酵液淀粉酶活力结果出入较大.经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发现前后2阶段实验关于酶活力强弱的结果线性相关不显著.以水解圈指标筛选的淀粉酶产生菌,发酵时不一定表现出预期的淀粉酶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