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中群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65-67
苏过在宋代诗坛上虽不是很有影响的诗人,但其诗歌创作颇具个性特征,值得研究。苏过的唱和诗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其纯审美性的山水诗清新自然,妙趣横生;其准山水诗和抒怀诗多抒发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2.
李再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2
白居易继承儒家政教功用的诗学观,把诗当作"谏书"来写,创作了一系列讽喻诗。文章从为君、为臣、为民、为物和为事等方面评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内容,从诗歌的语言和创作方法方面分析了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4.
李再新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10-112
白居易继承儒家政教功用的诗学观,把诗当作“谏书”来写,创作了一系列讽喻诗。文章从为君、为臣、为民、为物和为事等方面评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内容,从诗歌的语言和创作方法方面分析了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杨成虎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20(2):11-14
多钱氏的诗歌翻译史控,诗歌翻译标准和钱氏自己的诗歌翻译实践3个方面分析了钱学中的诗歌翻译思想,研究认为,钱氏主张的化境和“投胎转世”说与钱学精相契合,是诗歌翻译中独树一帜的理论,钱氏的诗哥翻译思想对诗歌翻译水平的提高个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温新瑞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1,33(3):129-134
中唐诗僧皎然的送别诗有200首之多,约占其全部诗歌的五分之二.皎然送别诗中意象众多,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具有古代文人隐士情怀的意象,主要包括时令性意象、隐士意象、归人意象;另一类是充满禅意的美学意象,主要包括禅者的明月意象、佛家的灯烛意象、禅隐者的"山岳"意象. 相似文献
7.
张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22-123
20世纪80年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发起了关于诗歌语言口语化的大讨论,多年以后,由于网友的参与,曾经的废话诗作品再次被翻出来,网友们或笑之、或骂之,鲜有支持之声。从梨花体乌青体大热现象入手,讨论了废话诗歌的创作主张、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的承继关系、废话诗歌为人诟病的原因等问题。认为废话、口语入诗,亦还是诗,有其特有的存在价值,只是废话诗派的创作鲜有佳作,还须改进。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7,(3)
唐代的唱和诗,是一种以交往为目的,以应制、同题、赠答、联句为手段,展现诗人交往关系的诗歌。在众多的唱和诗中,刘禹锡的创作颇有特色。其数量多、范围广、时间长,因此,本文尝试从刘禹锡唱和诗入手,通过对其唱和诗的多维研究,从诗歌体裁的创新、哲理和诗情的融合及精粹自然的语言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刘禹锡唱和诗的艺术特色:在体裁上有一至七言、六言诗等独特的诗体;在表达上是哲理和诗情并重;在语言风格上有着谐俗的倾向,注重对动词、数词的锤炼,呈现出精粹自然的特点,从而体现出个体风格,又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唐代唱和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顾宝林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3,(3):74-81+91
明代永乐年间的进士开科状元曾棨并没有涉足西域,他的诗歌作品将西域当成了一个神奇的异域与想象空间,以其传统士大夫的中土视域审视和描绘远在天边的异域景象,并通过历史记忆和文学想象手段,为我们展示了明代前期台阁大臣视野中的西域图景和历史事件,不仅成为明人关于西域文学书写的一个案例,也丰富和加深了丝路西域文化传播的内涵。研究曾棨的“西域诗”,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笔下的别地风光和异域习俗,还可以领略曾棨的西域看法,甚或观照明前期西域在中原王朝政治视野中的影响与地位。 相似文献
10.
值此中国新诗诞生90周年之际,本文以史为视角,通过对白话诗人群和湖畔诗派诸诗人的论析,认定浙江诗人在五四新诗草创期,对中国新诗(当时叫白话诗)的产生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韩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
六朝的齐梁陈时代是历史上赠答诗创作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赠答诗创作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世俗化特点.分析了齐梁期间赠答诗在抒写情性和题材取向上的世俗化表现,认为当时社会重视声色娱乐的风尚及其影响下的文人心态是导致赠答诗世俗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储玖琳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5):197-200
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是第一个走向世界文坛的美国诗人、是一位伟大而真诚的民主主义战士。他的诗以赞美人和自然,歌颂平等、民主、自由为主调,他自信自立、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个性都鲜明地反映在《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中。 相似文献
13.
14.
唐寅在《落花诗册》中纵横使典,一气数典连用,而又不拘格俗,往往反典而用,以反典借古人景语言一己之情语,既不留行迹,又将自我多种复杂的心境展露无遗。同时,其化数家典故于一体,反典而不落陈套,手法不拘一格,表现了其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并且,其对于反典的偏爱,既是自我个性的张扬、不平的宣泄,也是对于"自性"的体悟和对"夺胎换骨"的继承,表现了其与禅宗之间甚深渊源。 相似文献
15.
秦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95-97
王禹偁诗学杜甫,是北宋尊杜第一人,他对杜甫的师法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探讨王禹偁在讽喻精神、诗歌体式、主题构思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杜诗的学习,从整个宋代杜甫接受史和阐释史的角度讨论了王禹偁学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明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6):63-66
在英诗中,视觉化技巧通过对文字(包括诗行、字母、标点、单词间隔等)进行非常规的且有意义的排列布局而造成一种新奇陌生感,使诗歌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具有其他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特殊效果。视觉化技巧可以和语音技巧相结合,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刘玉 《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学报》2003,16(1):39-42,
“九僧”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但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从其诗歌入手,对他们的交游、诗歌艺术两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这个诗僧群体在承袭“晚唐体”的同时,也体现了宋初诗歌发展的某些新面貌,呈现出过渡时期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程建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诗歌的理思特征,学术界对之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者极少。刘诗的理思可分为社会理思、历史理思和人生理思,社会、历史理思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特别关注的结果,人生理思是诗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刘诗的理思还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20.
肖向东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5,(1):6-11
中国是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诗歌大国,"诗酒文化"是中国诗歌特异的存在形式,也是中国诗歌源流之一,"诗酒文化"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文章以"物质的酒"与"精神的诗"在数千年的遇合与结合中演绎的"文化现象"为聚焦,从诗歌学、美学、文化学角度作出学理阐释与新的论说,揭示"酒"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元素的历史渊源、内在机理与精神特性,解读其双重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辨析其与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天然的精神联系与美学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