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或是绘画的美学思想,自宋以来,在绘画界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而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通过逸笔将胸中逸气写于画面,表达了文人画家不为世俗欲念所役,与世无争,对超凡绝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旨在阐述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唐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用笔不仅仅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技巧和手段,还是中国绘画的根本之法。"笔力"也称"骨力"。书画家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精神性是我国艺术的基本特征;而所谓文人画的"重神论"是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而言。在古代思想中,从宇宙精神方面追求美,从宇宙与人的精神之间的交融中确定美,评价美。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讲求"天人合一"之境。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传统艺术之美,传达道家的"重神"意识,虚,静之态。  相似文献   

5.
"气"历来被认为是绘画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吴昌硕对"气"的追求来源于他诗书画印多方面的修养,故能成其作品诸多"气"之所在,成为其作品之灵魂。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自然"之格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始终,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支柱。首先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谓的"自然"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之格在古代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逸格""平淡天真"。尽管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却都是使艺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作为宋代精神文化的主导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尚真"等理论影响了宋代绘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宋代的风俗画亦是以写实作为出发点以市井、田家、民风民俗为题材而进行的创作,这些风俗作品从造型到内容都体现了"尚真""求真"的绘画理念,《货郎图》便是这种理念指引下的代表性创作。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绘画重写真,师法造化,唐宋时期的写实绘画灿烂辉煌。宋元时代文人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书写笔墨情趣,追求淡雅洒脱的艺术风格。但在文人画后期走向了只追求笔墨逸气,略形重意的程式化误区,导致近代水墨画走向衰败。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西方绘画的冲击,传统保守的文人画的题材与技法狭窄越显突出。五四新文化使新美术运动也日趋高涨,写实画法的兴起,是对古代写真方法的回归,中国画在今天呈现多元化,重视觉客观再现的写实形态为主流,这对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琴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素有"国琴"之称。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追求。本文试从古琴艺术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入手,通过古琴艺术对"真"和"善"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展现,总结出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精神的精髓——即对感性生命文化的不懈向往与追求,即古琴作为中国人艺术化生存的典型样态之一所具有的"真""善""美"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清代画家恽寿平不但以"没骨花"和山水画驰誉画坛,其绘画理论也十分深刻,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他提出不但要师法古人,而且要师法造化,并进而以心灵为归宿。恽寿平学习古人,但不被古人所束缚,他提倡一种"非古非今、洗脱畦径"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主张。针对当时文人画一味追求神似、轻视写实的倾向,恽寿平提出绘画要重视写生,"以极似求不似",在绘画技法上他也强调笔墨的训练,他认为中国画"笔中之笔、墨外之墨"的境界需要有精熟的笔墨技巧才能达到,反对那种忽略艺术技巧而奢谈画外之意的不良画风。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道德人格虽继承了优良传统,但仍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偏差、过分强调权利缺乏责任意识、崇尚物质享受忽视传统美德、个人意识强烈独立能力欠缺、功利主义盛行奉献精神不足等问题。这种道德状况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其外在原因,应从加强主观能动性和优化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2.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同时传统中国画对于笔墨的追求不仅仅在造型上,而是赋予了笔墨独立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内涵。笔墨程式对于一个画家是至关重要的。王憨山对笔墨语言独树一帜,以其用笔之雄拙和用墨之浓重构建出一个气足韵丰、笔墨饱满、大气磅礴的艺术世界。王憨山在笔墨上的建树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慢设计"是当代西方流行的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它的出现是基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满足设计产品的功能性的同时,更强调人和身边世界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且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具备耐心、谨慎、深思熟虑的态度,从而真正体现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境界指人的精神生活所追求的层次或达到的高度,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着人们道德境界的高低,而审美境界的高低则反映出人生境界的高低。孔子的审美境界是从"仁"的视觉对人生、社会、艺术的深度把握和高层观照。他提出的审美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礼乐文化、艺术追求及审美教育。深入探析孔子的审美境界,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由于气位压头的作用,工业炉内不同水平高度具有不同的表压数值:零压面以上为正压,零压面以下为负压。炉壁有门、孔、环缝存在时,将会出现逸气或吸气现象。在工业炉处于正压操作情况下,准确地测试及计算高温炉气的外逸量,对改善工业炉的热工操作、正确地进行工程设计和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已发表的炉门逸气量的计算公式是以炉门坎为零压面作前提条件,并且仅限于长方形炉门。不同类型的高温炉窑,根据其工艺和热工过程的不同,不仅炉门坎平面常常处于正压,而且逸气孔、洞的几何形状也是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中国油画的表现形式已经多元化,而在国内很多画展上展出的写实作品甚至是已经很有名的画家所创作的作品多数还是对既有写实风格和题材的一种延续,很难有所创新。对写实价值追求的单一化也造成了一种写实艺术蓬勃发展的表象,不但缺乏时代感也缺乏时代的精神性。油画写实本身并无可非议,但仔细审视一下当下写实油画的发展现状就会发现我们还存在着对油画写实很大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艺术想象力具有领文化之先并且超越物质生活世界的精神意义。独幕剧《语?言》是在表演教学——"开发艺术想象力"的章节中完成的一部作品,作品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无"。艺术想象力体现在对艺术形象、典型动作、人物语言等方面的创作,融入喜剧、多媒体、肢体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矛盾冲突集中在人物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中,矛盾爆发到极致,回归本原"人之初,性本善!"。艺术想象力来源于人的本性,而在艺术创作中,想象需要控制,控制的总开关是想法。  相似文献   

18.
"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代表性的一个标志,以其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文化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艺术语境下笔墨内涵进行层次划分,把"笔墨"归纳为"器""道""气"和"意"四个方面。前两者为物质层面,它源于对特殊材料的技术把握;后两者为精神层面,主要反映了时代特征、审美取向以及个人的情感融入,展现的是笔墨对材料和技术的超越。有此可知,笔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的一体,是中国艺术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实主义绘画描绘中国的历史事件、社会人文、文学名著,反映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以及科学真理。坚持中国艺术的主体价值创作,树立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中的独立价值性,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不仅对中国美术发展史,而且对西方各国重新认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翻开崭新的篇章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它具有潜在的永恒的创作生命力。运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借用他国的艺术手法为了更好地创作出本国艺术和人类艺术的主体价值创作油画艺术作品。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对人的价值问题上的探索和创作主题——《拯救》的简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称得上"真正"的形纹艺术(纹饰)形成于夏商之际,以刻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为代表。从形纹艺术的萌生至真正形纹艺术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本文认为,中国史前形纹艺术应当萌生于原始社会中不再与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开始注入人的意识的自觉的、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连的、用作巫术祭祀的图腾或寄托了人类观念形态的、具有独立价值与象征意义的纹饰,由此至进入人类文明时期后(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的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饰,就构成了中国史前形纹艺术的主要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