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电影《子熊故事》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1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出发点是人们的直接物质生活生产;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问题;阐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指出人类社会的变革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吴辛丑教授在<先秦两汉语言学史略>一书中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的大概面貌,整部书体例清晰,内容充实,对我们学习古代语言学史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昊辛丑先生在此书中提到的<方言>是为其他字书作注的观点却不太准确,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叶圣陶的童话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开创了中国童话创作的新局面。本文究其内容与表现手法进行尝分析,进一步挖掘其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5.
《尘埃落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述上的成功。以"傻子"二少爷作为主要的叙述者,其各种行为展现出了一系列的傻相,而又在各种傻相中包涵了诸多智者因素,其间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展现出了小说在叙述视角上的特殊性。通过对视角上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在评价小说时更具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男女相思主题和伤春悲秋主题直接源于<诗><骚>.与<诗><骚>不同的是<十九首>中的男女相思表现出突破功名喧嚣,向往真实生活的愿望.<十九首>里的伤春悲秋更是在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社会思潮下与生死、思乡有机融合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文本分析入手,展现社会下层普通民众尤其是女性群体虽生犹死的生存图景和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即"虽生犹死,非生非死"的生死情状。重点关注其小说中以"死"观照"生",以"生"透视"死"的生死意象,在作者热烈而绝望的期冀下,警示人们去思考"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一深邃的人生要议。  相似文献   

8.
《暗香》是由王中山创作的一首古筝曲。感源来自于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该诗描绘具有梅花的两种气质,一种是"傲",一种是"香"。《暗香》运用了独特的创作技巧,演奏揉、颤、按花指遥指等技法勾画出完美的梅花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简·爱>这部作品,从精神平等、对金钱的批判以及超越世俗等几个角度论述其中体现出的颇具现代意识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之中包含的坚韧独立的女性意识,为作品解读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百种神秘感觉>是谭恩美创作中的一种尝试,在前世今生的轮回中又融入了新的特征,把中西方的悲剧意识结合起来.主人公婉作为悲剧人物,同时也代表着:忠诚、善良,单纯,她对妹妹奥莉薇亚--自己前世的生死之交的感情可谓至死不渝,这正是作者极力歌颂的.  相似文献   

11.
在<弗兰肯斯坦>中,玛丽·雪莱大量引述、改写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作品,插入到自己的作品里,使现文本与前文本之间形成丰富的"互文"关系,因而整部小说可以说是由不同丈学作品构成的马赛克镶嵌画.本文将从互文的角度来探讨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与小说中嵌入的弥尔顿的<失乐园>的关系.通过细致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弗兰肯斯坦>堪称为玛丽·雪莱书写的一部<失乐园>.  相似文献   

12.
经典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不胜枚举,然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却是反英雄式的人物当道。本文立足于中国军事大片《集结号》与美国战争经典《父辈的旗帜》的对比分析,从三个层面探索了两部影片对反英雄的构建和阐释,以及对反英雄命运的反思。可以说,《集结号》的成功既是一次向后现代主义多元化文艺思潮的致敬,也是一次在世人面前对民族精神铿锵有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摘取中国古代声乐典籍《唱论》中的部分观点,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这些观点予以理解和释义。一方面,《唱论》中某些声乐观点具有很强的历史时限性,但在当时音乐理论研究与声乐演唱实践中起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尤为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理论对当今音乐理论尤其是声乐理论研究、实践领域的影响及指导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唱论》中的声乐理论赋予声乐美学研究以史料支持,而从声乐美学视角审视《唱论》,又使《唱论》焕发一种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理论新意。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在"换代升级",认为健康是由生理到心理,并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格道德等相关因素的和谐统一。本文运用全新的视角论述了《乐记》这部音乐心理学专著的重要理论思想和音乐本质,由此来探讨《乐记》对现代音乐疗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晓刚的《大家庭》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造像的作品,无论从艺术图式上还是内在感受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总体上经历了一种返璞归真式的历程。本文从张晓刚的艺术历程引入背景,然后论述其图式的浓缩性,最后探索出当代艺术观念至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建筑制图课程的特点,从传统教学方式出发,论述了建筑制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儒家内部既有共同的理念,又有分歧.后代儒家怎样阐释前儒文本、思想,值得探讨.本文以<新语>阐释<谷梁>、<公羊>两传为例,结合汉初的时代背景,论述陆贾<新语>引用两传之文、义,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新语>大部份继承了<谷梁>、<公羊>的原义,很少与两传不同.陆贾在引用两传时,提出他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君主修齐而治平,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希望藉此为刘邦施政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8.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溶入了作曲家对本国历史、民族和社会的理解,表达了一位俄罗斯作曲家对人民无限的热爱,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严肃思考。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论述了该歌剧怎样把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俄国民族的精神特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地体现了音乐中的民族性、人民性、历史与现实性以及艺术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艺术反映历史事件、再现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弘扬民族精神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融入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是近年来学科内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对作品进行多维度人文解读与创作技法剖析,以亲历者的切身体验,阐释演唱过程中的理解与诠释,在把握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演唱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在"润腔"与"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这部小说对《圣经》的暗示便是它深刻内涵的一方面表现。从小说的文体风格和人物细节两方面分析《老人与海》与《圣经》的相似之处,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基督教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层面,加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