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鉴于现有的盆地分类方案不能满足盆地油气资源预测和对比的需要,有必要改变研究思路,引进含油气系统成因分类的结果,建立从油气藏成因机理出发的盆地分类方案。此方案采用油气注满程度、排烃方式和圈闭能力等三项分类参数进行盆地分类。  相似文献   

2.
盆地系统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朱夏院古3T-4S-4M盆地研究程式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一套在含油气盆地中,从理论建模-实例校验-动态模拟的TSM盆地模拟研究方法。TSM模拟方法着重体现了含油气盆地研究的系统化、定量化和动态化;强调了地质概念模型研究和原型盆地的并列叠加。通过在苏北等盆地勘探评价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表明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检验地质概念模型、揭示盆地演化过程的功能,并以预测油气资源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南方陆相盆地油气地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包含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及陆盆下伏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两个领域。从生储盖组合关系、盆地叠置类型、储集相体及控制含油气盆地形成与发展之深大断裂带等诸方面论述了这些盆地的油气地质特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占这些盆地总面积的57.5%,且都在区域负向构造中,其中包含了可供油气勘探的多种油气(包括油页岩)资源,并已找到一定数量的控制和探明储量,目前已找到的油资源仅占预测资源量的约2.3%,  相似文献   

4.
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紧密结合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际,综合运用系统论、数理统计、最优化等数学理论,将地质理论研究与数学理论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摸清现状和预测未来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科学地总结研究出了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指明了江汉盆地陆相沉积中油气增储上产的有利区块、层系及综合潜力。  相似文献   

5.
多期改造并叠合复合是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发育的共同特点,此类盆地可采用从盆地保存单元入手的研究思路来进行研究。保存单元的改造类型,叠合方式等对油气成藏及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研究保存单元的改造炎型,叠合(置)方式可预测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综合应用含油气系统,盆地模拟及勘探目标评价方法能解决油气成藏的定时,定界,定位,定量,定向向定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塘湖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盆地地质条件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取得突破,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油气的勘探及开发。90年代以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盆地的油气生成条件及成藏条件的研究,重点对盆地侏罗系油气的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从盆地的油气生成条件、沉积特征、储集特征、生储盖组合特征、构造演化、凹陷评价、有利区带评价、资源预测、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匹配关系、含油气系统的分析、目标评价及优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盆地侏罗系油气的成藏规律及认识,经钻探实践,油气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三塘湖盆地后续的油气勘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藏--我国西部21世纪新的油气资源接替区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根据西藏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从含油气区及其含油气盆地分析着手,论述其含油气性。立足西藏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特殊性,将西藏地质划分为柴达木(及边缘)、巴颜喀拉、羌塘一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等5个含油气区,并讨论了构造复杂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提出含油气实体(盆地、残盆、构造残块、沉积残体)的概念,作为西藏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单元、油气勘探对象和评价核心。分析了西藏地区主要盆地的生烃量、远景资源量,并结合油气成藏的其他地质因素,特别是油气保存条件,对主要盆地油气远景进行论证,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总石油资源量约90亿吨,展现了地区的美好油气勘探前景。提出羌塘盆地应作为西藏地区油气勘探首选实体,措勤、比如、昌都、岗巴一定日等盆地应作为勘探远景实体。  相似文献   

8.
孙红军  汪小平 《勘探家》2000,5(3):55-58
含油气系统作为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独立地质单元,其中的油气藏分布与盆地类型和生烃洼陷等有着良好的成因联系。这种自然分配过程可以用发现过程模型来描述和分析,进而作出科学预测。利用对数正态模型对辽河盆地某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藏匠研究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道达尔公司历时5年,通过对170多个盆地的常规油气储量进行类比法分析,根据这些盆地的生油指数(SPI)和储油效率(PSY),计算出了各个盆地的未探明油气储量(YTP),该方法简称SPI-PSY计算方法,从YTP的角度出发,可计算出全球剩余油气储量。研究中还发现了影响未探明油气储量的3个关键因素:地质时间、重大地质事件和油气运移距离。目前,该方法已进入实用阶段,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各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要划分层次,即针对不同盆地和同一盆地不同等级的研究对象(盆地、区带和局部构造等),分别研究其输导体系特征以及其对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油气输导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动态性,即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输导体系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油气大规模运聚时期的输导体系才能控制油气成藏与油气分布,因此要恢复成藏期输导体系特征,才能有效识别其输导能力与正确预测油气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为例,深入探讨了油气输导体系的层次性与动态性,阐明了这一研究方法对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抬升过程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嫩江组沉积期末及其后期反转构造运动作用导致的区域抬升对油气成藏影响较大。但是,由于浅层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于抬升以后至现今的构造演化特征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根据盆地南部浅层的边缘相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末-古近纪的挤压构造运动作用下,松辽盆地在整体抬升的同时表现出东抬西降的构造演化特征,东南隆起区长期处于隆升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直区南部,区内断坳叠置,共经历了五次构造运行,其油气成藏规律有别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油气源岩 河子组,营城组及登娄库组,在部分断层不能成为油气垂向油气通道的条件下,油气在烃源层内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原生油气藏,经后期强烈改造,部分原生油气藏现到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综合研究认为,勘探靶区的选择应以近源的含油气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带成因类型及其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区域构造演化控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主要发育伸展型,反转型,走滑型3种构造带。通过构造带的成因机制,展布规律和构造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油气聚集规律。指出早白垩世陷断陷期形成的中央挠曲带是寻找高丰度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伏龙泉气田位于伏龙泉构造带,后者处于松辽盆地东南部隆起区与中央凹陷的过渡带,由南北两个高点组成。伏龙泉气田储层主要呈条带状或透镜状分布。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地震反演方法得出背斜构造不是该气田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决定性因素,其气藏主要受岩性和烃源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青一段泥岩生烃、排烃特征与油气藏的形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不同埋深的青一段泥岩,有机质在成烃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成烃高峰,与之对应有两个主要排烃深度段。青一段泥岩的有利排烃期是松辽盆地发育稳定期——第三系的沉积时期。第三纪末,青一段泥岩的两个主要排烃深度在平面上所确定的排烃范围,对松辽盆地东部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的油气藏、西部的青山口组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原油资源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分析以往资源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和油气生成理论,建立了氯仿沥青“A”-HF恢复法和IMO热降解率法两种生油量、资源量计算的新方法。通过分别对松辽盆地北部生油量和资源量的计算,生油量和资源量较以往提高约1.5倍,为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条件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以松辽盆地油气层中地层水的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从地层水中有机酸、酚的含量和主要酸根离子、金属离子含量出发,研究了砂岩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各套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范围有一定差异,其中葡萄花油层、扶余油层、杨大城子油层和登娄库组、侏罗系地层中可能存在多套次生孔隙发育段,这一结果对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尤其是深部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屋断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高东 《石油物探》2004,43(2):196-201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部是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上覆沉积为坳陷地层沉积。断陷地层的暗色泥岩是好的油气源岩,最好的储集层是坳陷层的泉头组。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油气的生成、构造圈闭的形成、原生油气藏的破坏及浅部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环境控制了源岩和储层的发育特征、油气分布层位及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嫩末构造运动控制局部构造的油气分布层位及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处于休眠期的断裂作为遮挡,形成断鼻、断块圈闭,能够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活动时期的断裂能作为垂向运移通道,并在浅部形成断鼻和断块次牛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地质、地震、测井、钻井、重磁等资料的基础上, 阐述了区内基本地质特征, 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 同时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 划分出8 个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的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中的烃类气体的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北部不同地区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同时对盆地北部深层气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气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