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酸面团发酵过程中,植物乳酸菌M616(Lactobacillus plantarum M616)对面团p H、TTA以及糖类含量变化的影响,并利用F3流变式发酵仪和吹泡仪对面团发酵力及流变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酸菌M616不仅对酵母菌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且在面团p H和TTA的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外,乳酸菌对淀粉的降解作用大于对还原糖的吸收,从而使面团中还原糖的含量增加,增加面团的甜味。在发酵后期,面团p H降低至3.73,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体系中霉菌和其它杂菌的生长。植物乳酸菌的生长代谢不仅显著提高了面团黏度、筋力,而且减缓了面团在发酵过程中韧性的降低。其中发酵酸面团对面团黏度和筋力影响最大,发酵过程中酸面团的最大黏度和筋力可以达到酵母发酵面团的2倍。  相似文献   

2.
以长时发酵的酸面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酵子添加量和发酵温度对制作酸面团发酵过程中生化指标(p H、TTA、Aw、水分含量、酵母菌总数、乳酸菌总数)的变化影响,为老面发酵剂在馒头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酵子添加量为3%~5%时,面团中酵母菌和乳酸菌含量比较高;不同添加量条件下,发酵15 h以后,p H值在3.79~4.01之间基本保持不变,TTA也趋近于稳定;不同添加量条件下,面团水分活度都呈现波浪式变化;不同添加量,面团水分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发酵温度在25~35℃之间,面团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增势较好,数量较多;发酵温度越高,p H值下降越快,TTA值增加越快,但发酵后期,p H和TTA都趋向于稳定;不同发酵温度下,水分活度也是呈现波浪式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发酵温度,面团水分含量变化差异较大,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3.
苦荞蛋白作为苦荞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具有生物价高与氨基酸比例均衡等优点。但由于苦荞蛋白的组成中面筋蛋白含量较少且本身难以被吸收等方面的问题,其加工利用一直受到较大的限制。面团发酵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提升面团加工品质以及最终产品营养价值的微生物发酵技术,能够提高谷物中蛋白质的利用率。本文选用植物乳杆菌ST-III(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III)应用于苦荞面团发酵,通过比较苦荞发酵面团(Buckwheat Sourdough,简称BS)、小麦发酵面团(Wheat Sourdough,简称WS)和混合发酵面团(Wheat-Buckwheat Sourdough,简称WBS)发酵过程中变化发现:植物乳杆菌ST-III在BS发酵过程中菌落密度始终较大且显著高于WS和WBS中植物乳杆菌ST-III的菌落密度(p<0.05),发酵24 h后可达到13.62 logCFU/g酸面团,同时,BS的pH为6.58,接近植物乳杆菌ST-III的最适pH,总酸含量最高达到24.39 mL,其中,乳酸以及乙酸含量分别是WS 与WBS的1.61-1.75倍以及1.06-1.15倍。此外,通过对三种面团发酵过程中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并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发现,植物乳杆菌ST-III在发酵过程中对三种酸面团中总蛋白及其各组分的降解作用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植物乳杆菌ST-III发酵对BS中苦荞蛋白的降解效果最为明显,且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上升趋势。综上可知,利用植物乳杆菌ST-III发酵苦荞酸面团不仅能够改善苦荞中面筋蛋白含量不足导致的加工品质较差的问题,而且提升了苦荞中蛋白质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燕麦酸面团,测定发酵过程中面团酸度和菌落总数的变化以显示菌体在体系中的生长情况,并着重研究乳酸菌发酵对燕麦蛋白的溶解度和体外消化率、氨基酸组成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在燕麦基质中生长良好,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植物乳杆菌发酵可以显著(P<0.05)提高燕麦蛋白的溶解度,发酵24h和48h的样品与未发酵样品相比,分别提高了19.50%和54.06%。采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分析发酵过程中燕麦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变化,发现植物乳杆菌发酵可以显著(P<0.05)提高燕麦蛋白的体外消化率。植物乳杆菌发酵对燕麦蛋白的总氨基酸含量及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其氨基酸评分(AAS)由原来的71.53提高到76.60,蛋白质功效比值(PER)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02012和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20998两株具有相近产酸速率和酸化性能的乳酸菌制备长时发酵酸面团(分别简称为SLB02012和SL20998),并以传统酵母菌长时发酵酸面团(SY)和可食性有机酸化学酸化面团(SCA)为对照,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er,FTIR)、内源性荧光扫描(intrinsic fluorescence scanning,IFS)、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并结合层次聚类分析(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AHC)等方法研究不同发酵面团中小麦蛋白分子二、三级结构及麦醇溶蛋白免疫性的变化和相关性。SDS-PAGE结果显示,乳杆菌的添加对降解面团蛋白质起主导作用;与面团SL20998相比,面团SLB02012的高分子质量麦谷蛋白及部分麦醇溶蛋白发生了更明显降解。FTIR和IFS进一步验证,面团SLB02012的蛋白分子柔韧性增加,α-螺旋含量下降最明显,α-螺旋含量/β-折叠含量的比值最小;面团SY、SLB02012和SYLB02012的λmax发生蓝移,而SL20998的λmax发生红移,蛋白质三级结构得到伸展。ELISA结果表明,对比空白组,面团SLB02012麦醇溶蛋白的免疫性下降了35%,且与面团SCA差异不显著,而SL20998麦醇溶蛋白的免疫性增加了29.5%。AHC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条件获得的发酵面团中麦醇溶蛋白的二、三级结构及其免疫性呈现良好的聚类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B02012可作为制备低敏发酵制品的优势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乳酸菌降敏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发酵温度对发酵玉米醪中总酸及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15、20、25、30、35℃五个温度下自然发酵玉米醪的pH值、总酸含量、乳酸菌及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研究比较了发酵温度对玉米醪中总酸含量及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以玉米酸煎饼的总酸含量为参照,确定了不同温度下的最适发酵时间,以期为玉米酸煎饼的生产及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值由5.62~6.94降低至3.30~3.80;总酸含量增加,初始范围为3.89~16.14 g/kg,最适的发酵时间分别是72~84 h、72~108 h、48~72 h、21~27 h、24~27 h;乳酸菌、酵母菌相互作用,乳酸菌数量5个温度下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稳定并略有减少,酵母菌数量在温度较高时(30℃、35℃)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少,整个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数量明显多于酵母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指标如活菌数、酸溶蛋白、pH和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筛选出了可高效降解游离棉酚的酵母菌BLCC4-0327,可改善发酵风味的乳酸菌BLCC2-0092。并对筛选出的酵母菌和乳酸菌复配发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复配发酵组为BLCC4-0327+BLCC2-0092(1:1),30℃厌氧发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最优复配发酵组各发酵阶段的发酵棉籽粕的pH均显著降低(P0. 05),发酵24 h时pH降至5. 73;酸溶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 0.05),发酵24 h时酸溶蛋白质量分数达到14.61%,发酵48 h时酸溶蛋白质量分数达到17.61%;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降低(P0. 05),发酵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70. 99%,发酵48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73. 44%。由此可知,酵母菌BLCC4-0327与乳酸菌BLCC2-0092复配发酵可有效降低发酵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含量并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混合乳酸菌发酵对杂粮面团及馒头品质的影响,将黄豌豆粉、莜麦粉、谷朊粉及燕麦β-葡聚糖(oatmeal β-glucan,OBG)复配成杂粮粉基质,利用直投式混合乳酸菌发酵剂发酵面团制作馒头。探究乳酸菌在面团中的酸化能力,分析杂粮面团中OBG、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以及面团的微观结构变化,并对发酵前后的杂粮馒头和小麦粉馒头进行品质及营养特性比较。结果表明,在发酵杂粮面团中乳酸菌酸化能力强,发酵24 h后乳酸和乙酸质量浓度分别达到24.85、8.98 mg/mL。与未发酵的杂粮面团相比,乳酸菌发酵杂粮面团中OBG含量下降32.56%,RS含量上升32.88%,游离氨基酸总量提升至1.46倍,氨基酸组成模式更优,部分蛋白质和纤维素发生降解,面筋网络结构更加紧密且连续。在营养方面,乳酸菌发酵前后的杂粮馒头膳食纤维质量分数均高于6%,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40.35%和38.38%,属于高纤维高蛋白食品,显著优于小麦粉馒头。乳酸菌发酵杂粮馒头具有更高的体外蛋白消化率和比容,且乳酸菌发酵杂粮馒头感官评价总评分显著高于未发酵杂粮馒头,整体可接受度...  相似文献   

9.
植物酵素是以药食同源物品、蔬菜、水果、菌类等为主要物料,经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多菌复合进行发酵制成的特殊风味饮料。为了解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中药发酵基质在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的转化情况,为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的质量提供依据,对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同时对总糖、还原糖、酸度、p H等理化指标跟踪检测分析,以及对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互利共生,此消彼长,最终乳酸菌占优势;还原糖在发酵8~12h上升,然后下降,总糖、还原糖、酸度和p H在发酵36h均趋于稳定;中药经发酵后酯和酸的种类和含量比较明显地升高,酚类的含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李俊  卢阳  刘永翔  刘辉 《食品与机械》2018,34(12):195-199
为确定较优的乳酸菌发酵菌种,向苦荞芽苗饮料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比较发酵过程中饮料感官评分、乳酸菌活菌数、总糖、还原糖、总酸、总蛋白、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等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能够较好地在苦荞芽苗饮料中生长,植物乳杆菌的发酵活性较其他2种乳酸菌高,且植物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得到的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不同乳酸菌发酵造成饮料液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下降,发酵48h后总糖含量最多下降了24.8%,还原糖含量最多下降了34.2%。植物乳杆菌在发酵48h产酸量最多,嗜热链球菌产酸能力最弱。饮料液中的蛋白质被乳酸菌作为氮源利用,发酵48h后其总蛋白含量最多降低了58.6%。乳酸发酵对芦丁基本没有影响,但会造成槲皮素和山奈酚-3-O-芸香糖苷少量分解。  相似文献   

11.
阙斐  黄涵年  赵粼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6):290-293,303
以香蕉为材料,分别通过自然发酵、酵母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制作香蕉酵素,测定酵素在发酵过程中组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和酵母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香蕉酵素其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长,DPPH自由基最高清除率分别可达到48.97%、79.54%和69.79%,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分别达37.68%、49.97%和45.38%。酵母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香蕉酵素SOD和碱性蛋白酶活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达到最大值后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然发酵的香蕉酵素多糖含量达到最大值后呈逐渐减弱趋势,三种酵素SOD最高酶活力分别达到89.5、86.79和48.35 U/mL,碱性蛋白酶的最高酶活分别为67.90、66.58和32.28 U/g。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香蕉酵素多糖的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出现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最大含量为20.45 和19.9 mg/g,而自然发酵的香蕉酵素达到最大值17.31 mg/g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自然发酵的香蕉酵素各项指标均低于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的香蕉酵素,并且接种酵母菌的酵素各项指标都高于接种植物乳杆菌的香蕉酵素,但差异不明显,说明这两种菌均可用于接种香蕉制作酵素。  相似文献   

12.
卫娟  洪静  郑学玲 《食品科技》2021,(3):129-134
实验选用酿酒酵母、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短乳杆菌进行不同菌种的酸面团发酵,研究发酵过程中面团流变及面筋蛋白降解变化,为酸面团制品及其品质与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分析了酿酒酵母(Sce)发酵、酿酒酵母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混合(Sce-Lb)发酵以及酿酒酵母和短乳杆菌(Sce-Lbr)混合发酵过程中面团流变及面筋蛋白降解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种发酵方式下面团pH值都随着发酵时间增加而降低,且Sce-Lbr发酵时酸化速度最快;发酵过程中面团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都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发酵过程中弹性模量始终大于黏性模量即面团的损耗因子始终小于1,其中Sce-Lbr发酵过程中黏弹性降低程度最大;发酵过程中面团的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都降低,且降低程度为Sce-Lbr>Sce-Lb>Sce,与酸化程度一致,其中Sce-Lbr发酵至12 h时由于过度酸化导致面筋蛋白结构的完全破坏已经无法洗出湿面筋;发酵过程中面团中的游离巯基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Sce发酵12 h后游离巯基含量趋于稳定,而Sce-Lb和Sce-Lbr长时发酵后其游离巯基含量持续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During fermentation of sour dough the flour proteins are degraded. The proteolysis depends not only on lactic acid bacteria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 brevis ssp. lindneri, L. fructivorans) but also on the conditions of fermentation of the sour dough. An increase of temperatures between 25 degrees C and 35 degrees C causes an increase in the amino acid content.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dough (T.A. 150/T.A. 210) influences the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the bacteria to a lesser degree.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分析植物乳杆菌45、植物乳杆菌571、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以及联合增香酵母PL09发酵豆乳过程中的酸度、活菌数、电泳图、胞外多糖含量、黏度等的变化,研究不同乳酸菌在豆乳中的生长特性及乳酸菌和酵母菌联合发酵豆乳时的特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45和植物乳杆菌571单独发酵豆乳8 h后pH分别达到4.43和4.42,活菌数分别达到3.11×108和2.78×108 CFU/mL,并且总糖含量降低较快;鼠李糖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能够在豆乳中发酵分别产生胞外多糖180.82和174.45 μg/mL;乳酸菌和增香酵母PL09联合用于发酵豆乳时,增香酵母PL09能够促进乳酸菌在豆乳中的产酸能力,并且提高活菌数及产品的黏度,为开发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联合发酵豆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
The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a starter culture involving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nd Lactobacillus casei towards meat sarcoplasmic and myofibrillar proteins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a sausage-like system was studied. After 96 h of incubation the proteolytic system of L. plantarum CRL681 caused a degradation of both sarcoplasmic and myofibrillar proteins, whereas L. casei CRL705 showed a different affinity to meat proteins. The inoculation of both strains showed a higher activity toward sarcoplasmic fraction. These results correlated with a high rate of sarcoplasmic protein degradation observed in SDS-PAGE analysis. The generation of free amino acids as well as the pH drop at the end of 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maximal in presence of the mixed starter culture, thereby demonstrating the suitability of these strains to be used in the fermentation of meat products.  相似文献   

16.
以青钱柳液和葛根汁为原料,加入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进行分步发酵生产青钱柳-葛根复合发酵型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青钱柳-葛根复合发酵型饮料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青钱柳-葛根复合发酵型饮料最佳的发酵工艺为:青钱柳液与葛根汁比例1∶1(V/V),酵母接种量0.5%,一次发酵时间24 h,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接种量3.5%,二次发酵时间16 h。在此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青钱柳-葛根复合发酵型饮料具有青钱柳和葛根的清香味,口感柔和,酸甜适口,感官评分达91.7分,酒精度为0.2%vol,总酸含量为2.49 g/L,糖度为8.3 °Bx,pH值为3.58,总黄酮含量达5.15 mg/g。  相似文献   

17.
研究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不同混合发酵方案对鲜湿面感官品质、质构特性、贮藏特性和风味品质的影响。将老面团中筛选的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制成发酵菌剂,接种于面团中进行发酵用以生产鲜湿面,结果表明:混合发酵鲜湿面感官评分高于单一菌种发酵,酿酒酵母发酵可以改善鲜湿面的硬度和弹性,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和混合发酵都可以有效提高鲜湿面中蛋白质含量,混合发酵组蛋白质质量分数达到(7.82±0.36)%;在120℃处理后,酿酒酵母发酵和混合发酵组鲜湿面质构品质和感官评分得到提高,且贮藏期内植物乳杆菌发酵、酿酒酵母发酵、混合发酵组的老化焓ΔH相比对照组出现下降,植物乳杆菌发酵和混合发酵组的色泽相比于对照组更亮(L*值更大);相比对照组中的40种香气成分,植物乳杆菌发酵组检测到48种香气成分,酿酒酵母发酵组检测到49种香气成分,混合发酵组检测到53种香气成分,醛类、酯类、酸类为鲜湿面条的主要风味物质,发酵组3类物质相对含量都出现明显提高,说明混合发酵可以促进风味物质的产生。主成分分析表明,各组分香气成分具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