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满足汽车行业对轻质、高性能长玻纤(LGF)复合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沙伯基础创新塑和SABIC PP Automotive目前宣布在全球推出SABIC STAMAX长玻纤聚丙烯树脂(LGFPP)。SABIC STAMAX树脂被欧洲汽车制造商广泛用于替代前端模块和车门模块等关键部件中所用的钢制材料。这种轻质解决方案可提高燃油效率,减少排放,此外还通过优化设计和更高效的生产周期降低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创新塑料业务部门宣布,该公司将向其位于上海的工厂投资建设一条STAMAX树脂生产线,以拓展其在亚太地区的制造规模。STAMAX树脂是一种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GFPP)材料。新生产线有望于2015年下半年投入生产,届时SABIC的STAMAX树脂运营部门将与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客户更加紧密地合作,并满足该地区汽车制造商对LGFPP材料可靠供应的需求。自21世纪初以来,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已成功将STAMAX树脂用作减重及减排解决方案,主要用于大型注塑件和半结构化部件,例如前端模块、车门模块、仪表板托架、后背门和座椅结构等。  相似文献   

3.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和 SABIC PP Automotive 近日推出 SABIC 大量针对汽车应用的世界一流轻质、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这些强化材料涵盖了用于高要求的内饰和引擎仓应用的 LNP Thermo-comp 和 LNP Verton 特种复合材料,在全球推出的用于车门模块和仪表盘托架的 SABIC~(?)STAMAX树脂,以及最新推出的用于车篷和车顶的 AZDEL IXIS~(?)157复合材料。SABIC 广泛的复合材料组合支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沙伯基础创新塑料宣布,其轻质、高性能的SABICSTAMAX长玻纤聚丙烯树脂(LGFPP)帮助现代起亚汽车公司于11月9日荣获2010年美国塑料工程师协会(SPE)创新大奖。2011年款现代索纳塔凭借其集成车窗导轨的塑料车门模块获得了"底盘硬件"类的创新大奖。  相似文献   

5.
《上海化工》2010,(12):47-47
最近,沙伯基础创新塑料宣布,其轻质、高性能的SABIC STAMAX长玻纤聚丙烯树脂(LGFPP)帮助现代起亚汽车公司于11月9日荣获2010年美国塑料工程师协会(SPE)创新大奖。2011款现代索纳塔凭借其集成车窗导轨的塑料车门模块获得了“底盘硬件”类的创新大奖。  相似文献   

6.
采用熔体浸渍技术制备了长玻璃纤维母料(LGF/PP-g-MAH/PP)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LGF/PP)。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同等配比的短玻纤增强聚丙烯(SGF/PP)复合材料。研究了LGF含量、环氧树脂(EP)和固化剂(2E4MZ)对L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LGF质量分数为35%~40%时,LGF/PP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且明显优于同样组成的SGF/PP复合材料。EP和含固化剂(2E4MZ)的EP对L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有一定的作用。SEM照片分析表明:EP的加入能改善玻纤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粘接。  相似文献   

7.
《塑料科技》2017,(10):35-38
通过熔体浸渍法制备了一定玻纤含量的长玻纤增强聚丙烯(PP/LGF)母粒,然后将一定配比的母粒与PP通过注射机注塑成样条,研究了LGF用量及相容剂、增韧剂的添加对PP/L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GF用量为35%左右时,PP/L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较之纯PP显著提升。相容剂的加入改善了PP/L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且提高了LGF和PP之间的黏结力。增韧剂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冲击强度则随增韧剂用量的增加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体浸渍工艺制备了长玻纤(LGF)增强聚丙烯材料。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丙烯(PP-g-GMA)对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g-GMA影响长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PP-g-GMA质量分数为1%时,PP/L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32.34%、27.38%和74.51%。  相似文献   

9.
采用剑麻纤维(SF)和长玻璃纤维(LGF)混杂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考察了SF/LGF的比例和含量对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F/LGF在聚丙烯树脂基体中呈交叉网状分布,这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和软化点。在SF/LGF质量比为2 2∶,二者总质量分数为30%时,SF/LGF混杂增强PP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国外塑料》2006,24(1):99-100
SABIC在研发上投下重金以不断向市场推出优质和低成本的聚合物产品。SABIC!PP客户化方案(CS)以及SABIC!STAMAX的成功,正是SABIC致力于为市场提供优质、创新、低成本产品以满足现今不断发展的汽车工业这一承诺的结果。汽车制造商如Skoda(斯柯达)、Audi(奥迪)以及Volkswagen(大众  相似文献   

11.
采用熔体浸渍工艺制备了长玻纤增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复合材料(LGF/AS),研究了不同玻纤含量对LGF/AS复合材料力学、动态力学性能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玻璃纤维含量的提高,LGF/AS复合材料的力学和动态力学性能逐渐增加;通过SEM证明了玻璃纤维在基体树脂中的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2.
将熔融浸渍制备的长玻璃纤维(LGF)增强聚丙烯(PP)与PP按照不同比例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LGF含量的LGF增强PP复合材料。研究了老化时间、LGF含量对LGF增强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GF含量的增加,LGF增强PP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稍有下降,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冲击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都显著提高。老化时间的延长,对低LGF含量的LGF增强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老化时间较长时,高LGF含量的LGF增强PP复合材料的总体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国外塑料》2011,(5):31-31
上海消息(2011年5月10日)首台中国研发且配备全塑料前端模块的汽车于近期落幕的第十四届上海车展上亮相,该模块采用了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的STAMAX牌长玻纤聚丙烯(LGFPP)树脂。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在车展上展出了配备这一全塑料前端模块的CX30型紧凑车型。  相似文献   

14.
薛斌  郭建兵  瞿进  张道海 《塑料》2014,(3):38-40
采用熔融浸渍工艺制备了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接枝单体GMA、MA以及引发剂DCP含量对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接枝单体GMA相比,采用接枝单体MA反应挤出PP/L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引发剂DCP的用量更为敏感,严重影响了PP/L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引发剂DCP质量分数为0.1%,采用接枝单体MA反应挤出PP/LGF复合材料性能最优,并且与没有添加相容剂的PP/LGF复合材料相比,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分别提高31%、50%。  相似文献   

15.
我国汽车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汽车产量、销量都居世界首位。在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以塑料为代表的非金属材料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车用材料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轻量化,汽车自重每减少10%,油耗可降低6%~8%。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LFT)是纤维增强聚合物领域中的一种新型高级轻量化材料,目前在汽车领域应用最多的是长玻纤复合材料(LGFT)和长碳纤复合材料(LCFT)。综述了近年来LGF/PP材料在汽车部件中的应用,并对LGF/PP材料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利用熔融浸渍装置,采用长玻纤(LGF)增强双马来酰亚胺等改性的聚丙烯(PP),制备了LGF增强PP复合材料。研究了在螺杆转速为80~250 r/min、背压为8~10 MPa的注塑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纤维长度、力学性能与热变形温度的变化。在研究范围内,注塑工艺参数的变化对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热变形温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随着螺杆转速的提高,纤维长度下降,所得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用量、基体树脂流动性、玻纤形态和短玻纤的单丝直径对玻纤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P-g-MAH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断面呈韧性断裂。基体树脂PP的熔体流动速率越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短玻纤比长玻纤直接纱增强效果好,玻纤的单丝直径越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当PP/PP-g-MAH/其他助剂质量比为67/2/1时,质量分数30%玻纤增强PP复合材料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膨胀阻燃剂填充长玻纤增强聚丙烯(PP/LGF)复合材料,并采用热烘箱老化法,研究了140℃条件下不同热氧老化时间对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通过热分析、锥形量热、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测试对其热解和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PP/LGF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值明显提高,且垂直燃烧等级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热释放速率平均值和总热释放速率值不断增大。热氧老化对PP/LGF复合材料的最大热失重速率所对应的温度无太大影响,但却显著降低了复合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  相似文献   

19.
以聚丙烯(PP)树脂为基体,玻璃纤维(GF)为增强材料,通过特制的浸渍设备制备长玻璃纤维(LGF)增强PP复合材料PP-LGF。考察了GF的含量、PP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以及表面极性剂(HT-17)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GF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基体树脂的流动性越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越优异;添加表面极性剂能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黏结性能,当其添加的质量分数为3%时,LGF质量分数40%的复合材料的表面张力为48mN/m,制品的剪切强度为1.65kJ/m2,界面破坏形式为80%胶内聚破坏,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满足全塑尾门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开炼–模压成型工艺方法,制备了长玻璃纤维(LGF)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首先研究了β成核剂对纯PP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LGF对PP/LGF复合材料力学、结晶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增容剂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橡胶(EPDM-g-MAH)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β成核剂可以改善PP的冲击韧性,但降低了PP的拉伸和弯曲强度,当β成核剂质量分数为0.2%时,PP的综合性能最好;随LGF含量增加,PP/LGF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及结晶度总体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LGF含量下的复合材料起始热分解温度均在390℃以上,当LGF质量分数为2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少量的EPDM-g-MAH能改善LGF与PP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大幅增强了复合材料的韧性,其最适宜的质量分数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